APP下载

“两湾一宅”: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

2018-03-22吴自钧丁言模顾立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3期
关键词:普陀区指挥部居民

吴自钧 丁言模 顾立

[口述前记]

陈敏,曾任上海市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96年至2002年期间,担任“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荣获“两湾一宅”动迁工作先进个人(建设功臣)称号。

游华基,1996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等职务,参加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的前期动迁工作。

“两湾一宅”,即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临近苏州河两侧,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19世纪中叶,这里还是沪西荒僻之地。上海开埠后,苏州河航运甚为兴盛,两岸建起石岸,集市、村落与渡口逐渐增多。外商和中国民族实业家利用苏州河水运方便,纷纷在此兴建工厂、仓库,增设船埠码头,开办商店,辟筑道路,形成有名的以棉纺业为主的老工业区。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成为下层民众的栖息地——近代上海的一个“下只角”。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也是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始发地。

“两湾一宅”的棚户住房结构很简单,毛竹屋架,屋顶铺着油毛毡、草席、稻草,条件好些的人家,屋面上在竹洐条上铺着石棉瓦或弧形瓦片,房屋的墙壁是竹篱或者泥巴,墙外用黄泥、石灰糊上,屋内是泥土地面。有的14至15平方米的屋内用竹篱分隔成前后两室。虽然大部分棚户区在解放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是大部分居民住处仍然以危棚简屋为主。

“两湾一宅”居民梦想成真

20世纪90年代,“两湾一宅”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房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在这片49.5公顷的区域内,有147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市属大中型工厂13家,居民万余户,平均每亩土地有31户居民,危棚简屋41万平方米,这里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可以称得上全市之最。

“两湾一宅”改造始终是历届市、区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和到中央工作以后,一直关注“两湾一宅”改造情况。1992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00年完成全市365万平方米危房棚屋的改造任务(以下简称“365工程”)。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再次郑重宣告:2000年之前,努力完成内环线高架路之内以及两侧成片旧区的改造任务。“两湾一宅”历史上第一次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时刻表。时任副市长韩正先后7次来普陀区视察、调研,召开专题会,确定了降低“两湾一宅”改造成本的一系列相关政策。1998年7月23日,时任市长徐匡迪率领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视察“两湾一宅”,并在现场办公,明确指出,“两湾一宅”改造工程是上海市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是上海市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也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要坚决完成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

普陀区委、区政府将“两湾一宅”改造列为1998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专门成立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区长胡延照担任总指挥,区委副书记陈鹤鸣,区委常委张明芳、王国松担任副总指挥,副区长胡秉忠为执行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班子,对实施指挥部决策意图,组织、协调面上工作起到了上情下达作用。

指挥部领导要求大家把前期动迁的艰难任务,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以敢打攻坚战的巨大勇气,坚决攻克旧区改造的“硬骨头”,为全面实现上海旧区改造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出应有的贡献。

动迁之前的招商引资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彻底改造“两湾一宅”的规划一直在酝酿,先后搞了5套方案,都因为资金无法落实,难以实施。普陀区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可能扩建地区道路、完善各种设施,创造更多的开发条件;另一方面广泛地与开发商洽谈改造事宜,彌补普陀区的财力不足,想法设法引进社会资金。这个任务于1997年交给普陀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投公司),负责前期招商引资、整合各方有关资源的工作。

在区领导和各部门的举荐下,城投公司找了央企、民营企业、外省市的代表进行洽谈。洽谈之前,城投公司到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做好基础的各种数据测算,收集资料,核对基本成本。十五六个人一起加班加点,三台打印机一起开动,甚至打印机都打坏了,打印出来的东西,堆满了半间屋子。

他们充分利用“两湾一宅”现状,协助规划部门优化规划的参数,让有投资意向的开发商进行比较、平衡,心中有数,这项规划工作也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老百姓房屋的动拆迁成本,城投公司控制了一个底线,既要安置好动迁的老百姓,同时又要让市场平衡。当时房地产不景气,整个房源存量房很多,房子都卖不掉。城投公司和指挥部办公室精心做了一个方案,筹措了四五十万平方米的房源,基本控制在平均16万一户,现在这是不能想象的。他们还利用市场的批发价,降低成本,消化存量楼盘,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

经过各方面宣传,需要动迁的100多家企业知道这次大规模动迁是党和政府的一种责任、一种承诺,而且企业在这里也不适宜发展,因此,非常支持动迁工作。在市经委协调下,工业用地、企业搬迁不超过200万元一亩。以上这些大量的前期工作,保证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的资金平衡。

但是,城投公司起初与各方谈判并不顺利,“十谈九空”,甚至“二十谈二十空”,大家并不泄气,继续寻找合适的投资方。

几个月后,新的洽谈对象中远集团出现了。中远集团的成员很年轻,学历高,喜欢使用数据曲线图和模型,作为洽谈的依据。普陀区团队则熟悉“两湾一宅”的各方面情况,以及普陀区旧城改造的例子,充分利用“土生土长”的优势,进行洽谈。城投公司领导要求大家不要怕麻烦,认真查看有关资料,把方案进一步考虑得周全些,不要遗漏重要项目。大家重新算了一笔细账,仅仅在动迁费用方面有:居民动迁既要付出房源安置费用,还要付出货币安置的费用,动迁奖励费用,100多家企业单位的动迁费用,拆除旧房费用,清除地下障碍物费用,迁移地面上的变压器、电线杆等公共设施费用,等等。

经过多个回合的唇枪舌战,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动迁费用总计23.8亿元,还不包括开发商后期房产开发的相关费用,盘子很大,这也成为“两湾一宅”前期动迁费用的公开数字。这凝聚了普陀区团队坚忍不拔的毅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同时,生动地体现了中远集团的远见、胆识,他们凭借“两湾一宅”改造开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名声大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效应,如今“中远两湾城”便是一个历史见证。

共同创造动迁奇迹

“两湾一宅”动迁工作在1998年8月全面铺开。根据“先居民后工厂”的动迁战略部署,“两湾一宅”的居民动迁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王家宅地块,需要动迁居民2200多户。第二期动迁潭子湾地块为主(包括潘东居委会),需要动迁居民4000多户。第三期动迁潘家湾地块,需要动迁居民3000多户。老百姓对于动迁的反映非常强烈,终于要实现多年来期盼的梦想。

对于这次“两湾一宅”动迁的疏导工作,指挥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第一期是前哨战,动迁居民集中在中山北路街道,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复杂千头万绪,不知有多少眼睛都盯着这里的一举一动,街道和居委会干部的压力非常大。

中山北路街道稳定疏导组属于双重领导,在业务上属于指挥部稳定疏导组领导,同时在行政上又归街道党政领导,共有70多人,被称为“老娘舅”,大小事情都要管。该组主要由街道机关、企业、居委会干部组成,随着三期动迁的地块不同,该组成员也有所变化。遇到各种困难和数不清的矛盾,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每个负责动迁的党员干部每天都在遇到随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协调处理、解决问题,脑子里塞满了大小事情,两条腿还不停地四处奔波,嘴上不停地解释。动迁本来就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还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街道干部有些知道,可以直接答复,有些吃不准,要到指挥部相关工作组咨询,多听各方面意见,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回答动迁居民。

当初的街道稳定疏导组采取“混编”模式,由来自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业务特长,可以应付和处理各种问题。该组人员分片包干,有多少动迁户多少人,分别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责任分清。大家都没有任何奖金,并且确立了量化的考核硬指标,大家都很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衡量自己,把稳定疏导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是当时真实的情况,如今年轻人可能不理解。

街道干部得知上面有新的政策或指示精神,就告诉动迁居民。同时也把动迁居民的问题及时反映到指挥部,让上级领导部门进行研究。他们所起的作用:一是“弹簧”作用,二是“融合”作用,三是“减压”作用。街道干部上下两边都要去说话,都要考虑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尽量为上下两面多想想,他们宁愿自己多辛苦些,多解释,多跑路,多打招呼,不去考虑自己个人得失,只要能把问题处理好,绝不能影响整个前期动迁大局。

被称为动拆迁“铁军”的西部集团动拆迁置业有限公司负责第一期动迁工作,他们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抽调了300多名动迁工作人员,分为16个大组,8月10日举行誓师大会,群情振奋。动迁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大,工作纷繁,事前做到“一算五落实”,“一算”就是成本核算,针对每期动迁既定的特点,需动迁的单位和居民的总量,进行初步的框算,测算出动迁基地所需的资金总量,控制动迁成本。所谓“五落实”,即房源落实,组织落实,地点落实,政策落实和资料落实。

动迁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冒着酷暑,穿街走巷,主动上门服务,大汗淋漓,过度劳累,嗓子嘶哑,生病坚持工作,家里有事放一放,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三期动迁工作中,西部集团收到居民赠送的锦旗189面,表扬信无数。居民在表扬信里说:“有人说西部集团动迁政策太死、太紧。我说这样好,否则,我们老百姓还能得到实惠吗?政策一旦松动,会轮到我们平民百姓吗?我送西部集团八个字‘动迁为民,为民服务,这也是被动迁居民的共识。”

同时,16个动迁大组的工作人员都收到了王家宅居民中党员、干部交来的家门钥匙,他们不讲任何条件、带头动迁。区属单位职工动迁牵涉到22家192户职工,各个部门顾全大局,克服许多困难,做了过细的思想工作,在各方积极努力下,在動迁奖励期内完成了大部分工作量。因此,到9月5日“两湾一宅”第一期王家宅地块动迁动员大会召开之前,大多数动迁户已提前签约。

第一期动迁大获全胜,增加了大家的信心,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期动迁以潭子湾为主以及彭越浦河改道的范围,占地10.43公顷,这是“两湾一宅”改造关键性一仗。针对这期动迁居民密集、单位多、个体户多以及道路窄、出行难的特点,指挥部决定增加动迁实施单位,除了西部集团,还安排了万千集团动迁部、万众置业有限公司动迁公司、伟龙房地产有限公司,人员增加到500人。区里原来建立的5个协同作战的工作小组,也增加了人员,扩大了阵容。动迁前,着重抓队伍落实、政策、房源、资金等9个方面的精心准备。

1998年11月第二期动迁开始后,指挥部着手抓协调、抓现场问题的疏导,在第一期动迁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根据这期实施动迁有4支队伍操作的情况,提前抓好动迁培训和政策学习,关键是抓政策口径的统一和执行中的一致性,以保证这期动迁政策与第一期的前后连续衔接,保持一致性、稳定性。同时形成以公安分局、中山北路街道为中坚的区五大协同工作小组配合力量,抓预案、抓协调与抓推进齐头并进,动迁工作进展速度加快,并且产生了效率高、稳定好的工作效果。在动迁第一奖励期间,4家动迁公司都出色地完成了动迁居民签约任务,同时也再次出现了第一期动迁时一样的可喜场景,居民动员大会又变成了总结大会,整个动迁时间大为提前,由此推动了第三期的动迁工作。

1999年4月6日下午,西部、万众、万千3家动迁公司进驻潘家湾动迁现场,第三期动迁正式启动。5月30日,“两湾一宅”居民动迁完成99.6%,单位动迁完成90%,居民动迁工作进入最后扫尾阶段。

“两湾一宅”三期动迁过程中前一期推动后一期,后一期赶超前一期,形成“良性循环”的波浪式工作成效,这是全体动迁实施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协同作战的结果。整个动迁工作从1998年8月10日至1999年5月27日,在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之际基本完成,到7月8日正式完成。在整个动迁过程中,收到动迁居民和被动迁单位赠给人民政府、动迁公司、街道办事处的各种锦旗400多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实现了“五少三多”:上访少,举报少,强迁少,遗留问题少,找领导打招呼少;锦旗多,感谢信多,赞扬多。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反响之好,在上海旧区改造史上写下了闪亮的一页。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普陀区指挥部居民
建强“指挥部” 打响“大会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上海市普陀区多措并举 保障外卖餐饮食品安全
庄子纯??《观书有感》
王安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节选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