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的与时俱进和核心意涵

2018-03-22张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中国共产党

张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依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探索求真的优秀品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判斷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深刻领会其中内涵,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对于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3-0006-03

基于对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是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思考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判断和理论创新。这一科学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意蕴深远。深刻领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史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前五次判断

中国共产党是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基本纲领)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将近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做到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探索求真,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及时调整政策和制定战略,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能够适应时代大局,应时而上,成就伟业。回顾党的历史,在十九大召开前,党一共有五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判断,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据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第一次判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探索研究,中国共产党逐渐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论证了革命的任务、动力、道路、战略和前途,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二)第二次判断: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明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彼时,党的主要任务是要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毛泽东看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由于对基本矛盾判断的正确,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了新生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第三次判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党依据形势的重大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再次进行努力探索。党的八大指出,在大规模、疾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功解决了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之后,党和新中国的中心工作必须由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上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由此确定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随后,党带领人民为完成这个伟大任务进行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四)第四次判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党的八大以后,由于国内国际复杂局面的出现,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标定正确的历史方位,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导致全国性内乱的爆发,给党和国家、人民各项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教训非常深刻。[2]

(五)第五次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曾在1979年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3]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和规范表述,并据此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和工作重点。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都坚持了这一判断。这个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成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据、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核心意涵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更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论断,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核心意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尺度,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总量上升至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工农业产品如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等和谷物、肉类、花生、茶叶等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反映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进入跟跑与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果显著,等等。以上成就充分表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发奋图强,攻坚克难,取得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进步,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超越了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外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降到2017年的4%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可以说,当前人民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更加真切地反映了群众的心声。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5]综上可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表现为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文化这些“硬需求”,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的参与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软需求”。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较之“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加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国当今国情。形象地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是“蛋糕”没有分好,而且并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仍有上升空间,精神文化尚需发展,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还不到位,等等。[6]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造成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

三、辩证理解“变”与“不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事关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与把握,事关科学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长远战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更进一步而言,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正是因为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党才会精准确定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驱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积极做出回应,表明“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即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出发,推动五大建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均衡,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争取以磅礴之力营造新气象,推进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影响深远。但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沒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有待继续发展,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依然存有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这样的定位无疑是非常精准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科学辩证地看待进入新时代的“变”与“不变”,充分表现出党卓越不凡的领导能力和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

伟大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任在肩,必须砥砺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正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1.

[2]陈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六次判断[J].紫光阁,2017(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4]蒋永穆.解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12.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22.

[6]王天楠,郭薇.阐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2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