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

2018-03-21王占义

北方经济 2018年1期

王占义

摘 要:党的十九大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事业的典型代表,库布其治沙的成果和经验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同时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第13次大会期间,65国部长和代表在防治荒漠化大会期间到访库布其,对库布其的成功实践予以充分肯定。同时,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的关键时期中,中国不能缺席。库布其的模式和经验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机制“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创造更多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彰显大国形象,成为摆在库布其生态建设者们面前的又一课题。

关键词:防治荒漠化 库布其模式 “一带一路” “走出去”

三 、库布其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生态文明列为8项重点工作之一,重视程度空前提升。会议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会议还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库布其经验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复制创造了条件。库布其30年把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权威认证。联合国环境署经过4年实地调研与科学评估,于2017年9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 13 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其共计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为社会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10.2万人摆脱贫困。这也是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

2017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 13 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与会代表盛赞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成就,对库布其治沙实践和库布其模式表示肯定,并表示希望在世界其他地方予以复制推广。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 · 巴布在谈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有如下表述:“中国不乏实现土地修复的精彩案例。从黄土高原到鄂尔多斯的库布其,这片土地正得以修复,重获新生。仅库布其一地就有 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得到治理,这得益于民众、私营部门和政府结成的激励型伙伴关系。此外, 10.2 万人因此摆脱贫困,当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人民不再挣扎于温饱线,而是奔向小康生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 索尔海姆说:“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做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希腊前总理安东尼斯 ·萨马拉斯表示:“库布其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来到库布其看到这样的壮举,看到这样的责任担当,树立了非常好的模范。”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 13 次缔约方大会期间, 65国部长及代表 240余人,实地参观考察库布其沙漠。嘉宾们纷纷表示,希望将库布其治沙成功案例带到他们的国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小林正则感叹:“库布其的土地利用十分合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值得敬佩。治理沙漠周期長,见效慢,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库布其的可贵之处在于三十年坚持始终。”加纳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帕特里夏 ·安佩安格表示:“库布其治沙模式独一无二 , 中国政府的创造力十分强大。库布其经验很特别 , 可以推广分享到全球来解决荒漠化问题。我们迫切希望习近平主席能够尽快在‘一带一路框架下 , 把库布其模式带到加纳。”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对中国领导人的号召力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治沙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号召下,充足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资本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将库布其沙漠变成了创造奇迹的地方。应该将库布其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把中国成功的治沙经验分享给全世界。”

10月17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夜,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介绍中国在绿色发展和减贫领域做出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时,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索尔海姆谈道:“在库布其,人们发展绿色旅游,种植新的草本植物和农作物,发展太阳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同时也将沙漠改造成绿洲。库布其为世界其他干旱地区做出了示范。对于十九大,我最大的期待在于,这次大会将确定习主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就像习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份努力将让中国经济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全球治理角度来说,当前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盛行,国际社会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中国不能缺席。中国与世界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高度相互依存,世界不扫,很难扫中国一屋。实现国内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改革。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和新的世界领袖,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增强制度性话语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与气候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全球治理议题,一方面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国内治理体系息息相关。

四 、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一)应该把库布其为代表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

生态修复项目往往体量较大,所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攸关经济民生,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重视,国际政治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小觑,单纯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工程亟需政策支持。因此,应该把库布其为代表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国家应对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去”提供政策引导、国情咨询、融资支持。

(二)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成为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桥梁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平均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和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的心腹大患。全世界受荒漠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受到威胁的人口高达20多亿。尤其是在中东、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沙漠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文化沟通、设施联通、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尤其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方面,不断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

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五通”的同时,需要“生态贯通”,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合作的成果也难以持续。历史表明,有些国家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当地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乃至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的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必须树立和践行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结语,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履行国际生态环保责任,塑造大国形象,在全球生态环保事业中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赞誉。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贯高度关注,也为库布其模式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库布其的沙漠治理实践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

(三)中国对外援建资金应加大生态建设项目比重,可以考虑加大援外资金对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一带一路”沿线创造更多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在过去的60多年,中国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人民币(约合630亿美元)的援助 ,其中三分之一的援助款项是在过去5年中提供的,这表明中国近几年援助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侧重于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建设,占总量的70%以上。虽然近年对环境领域的援助重视程度和投入都在逐步增加,但项目数量和资金额所占比重依然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援助遵循以受援国需求为主导的原则,而对于有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显得更为急迫,在向中国提交的合作意向单中,多数为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往往不能列为优先选项。

此外,“一带一路”中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中东部分国家属发展中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相对较弱,采用市场化手段治理荒漠荒山的基础条件相对不足,缺乏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启动资金。对于这些国家,如果能够通过划拨生态环境援外资金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中国生态企业“走出去”,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启动器”,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将为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在对外援助总投入中的比重,加强对环境援外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成效,搭配组合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等,发挥各类资金的集成效应,支持“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同时,援外项目管理要完善全过程管理,建立纳入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综合指标的合作评价体系。充分重視对基础设施、能源、矿业、农业等领域大型项目的环境影响前评估,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同等重要的后评估指标,形成立项、监测、评估的循环互动机制。

全球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一项大规模的荒漠化治理必然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和各利益攸关方的紧密合作,包括政府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和商业化市场运作。如果能够得到国家援外资金的支持,库布其模式“走出去”将会更加顺利,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分享成果经验,造福全球荒漠化地区的人民,将会大有裨益。

而对于“一带一路”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政府转移支付能力较强、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如中东、欧洲部分国家,可以考虑用市场化的手段,按照库布其的模式,在充分调研当地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种植沙生绿色植物、发展沙漠绿色产业,迅速扩大生态修复规模、建立绿色经济系统。通过“基金+技术”的方式,把先进的生态修复和环保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实现“当地得生态”“国家得政绩”和“企业得效益”,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四轮驱动、平衡发展。

(四)充分发挥库布其生态产业扶贫综合优势,将对外援建与减贫工作结合,既要绿起来又要富起来,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提高援建地区社会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解决根本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迫切希望中国输出库布其经验,然而对于其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如果库布其模式“走出去”仅仅是想去那里赚钱,很难完成库布其模式完整版。对于“一带一路”沿线落后地区,必须考虑国际减贫、造福当地百姓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关注人民的福祉。

在“一带一路”沿线受荒漠化影响严重地区搞援建,不仅要解决富起来的问题,还要解决绿起来的问题;不仅要解决生态问题,还要解决生存问题。从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包括库布其30年治沙产业扶贫实践来看,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变输血为造血,铺就长远致富路;只有既富起来又绿起来,才能协调解决生态、生存问题。产业扶贫,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拔掉“穷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必由之路。

库布其模式在国内推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将生态修复与地方的产业扶贫工作紧密联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亿利资源集团一直将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改善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企业的发展计划,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组,利用各种措施让更多的农牧民能够参与到沙漠治理中(特别是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给予农牧民以合理、优厚的回报)帮助库布其沙漠地区的农牧民摆脱贫困。由此,企业与当地农牧民间也建立起了真正的伙伴合作关系。

在亿利集团与沙漠生态治理相伴的扶贫过程中,除了提供资金和物资的直接扶贫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并产生了若干各具特色的扶贫项目,包括西部沙区的甘草扶贫、河北张北的光伏扶贫、西藏山南地区的整体生态扶贫,以及多地的扩大就业扶贫等。库布其模式所具有的生态产业扶贫特征,可以成为对外援助中的新亮点。

(作者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