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解决好内蒙古发展中“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

2018-03-21任亚平

北方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区经济发展

任亚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全党全社会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各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是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新时代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制定策略、努力改进方法、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内蒙古自治区十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怎么看”“怎么干”都作了明确阐述。总的看,当前全区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活力提升,增长稳定性增强,质量和效益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犹存,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不能很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挑战和不足。下一步,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这一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建设亮丽内蒙古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解决好内蒙古发展态势“怎么看”的问题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回答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引导全党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全国性的宏观背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就全国而言,新常态特征首先体现在下游产业、消费产业和出口型产业。内蒙古农牧业、能源和原材料产业比重较高,整体处在产业链上游,以基础性产业见长,新常态的特征在我区的体现有一个延时传导的过程。当前,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在我区得到充分显现。

先看增长速度换挡期。我区GDP增速2002年至2009年连续8年全国第一,2005年一度高达23.8%,从2013年起增速回落到个位数区间,2016年增长7.2%,2017年预计增长6%左右。

再看结构调整阵痛期。 新世纪以来,自治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拉动“一马当先”,三次产业中,工业经济“一马当先”,工业增速最快时达到30.9%(2005年)。2000年至2016年,我区工业经济规模16年扩大了15倍,其中乳制品增长49倍,原煤产量增长11倍,肉类加工产品增长8.6倍,发电量增长8倍,水泥增长8倍,化肥增长6倍,钢产量增长3倍,平板玻璃增长1.7倍。目前工业增長速度迅速回落,2016年工业经济仅增长7%,其中冶金建材工业增长10.7%,能源工业仅增长7.8%,装备制造业增长6%,农畜产品加工业增长5.7%,化学工业增长0.2%。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2016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增加值738.5亿元,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8%。在产业转型问题上,可以说是“老树等待新芽,新树尚未开花”,接续和替代能力不足。

最后看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区“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工作较为顺利。煤炭、钢铁等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连续保持同比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持续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9个百分点,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4.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元。以七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和环保投入加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40多万人。但是去杠杆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任务较重。无序举债搞建设、过度负债促发展在全区比较普遍,全区政府债务率超高(超过300%),其中绝大多数(97%)债务集中在盟市旗县,几乎所有盟市债务率都在警戒线以上,偿还压力十分大。同时,水分问题也较突出,财政收入虚增空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分较高,都需要下决心调减、压实。2016年需调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需逐年核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分别占当年总量的26.3%和40%。

可见,内蒙古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大趋势和大逻辑,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期叠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能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据此,我们对内蒙古当前的发展态势,应当综合分析,正确看待。

(一)登高望远,自治区今后的发展仍然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一判断完全适合我区。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区“走进前列”“重要支点”和“打造亮丽风景线”的长期态势,改变的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没有改变我区拥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改变的是资源利用方式和转型升级进程。这一判断,基于我区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我区原煤产量、电力装机、风电装机、外运煤炭、外送电量以及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产量和稀土化合物产能,还有羊绒制品产量都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区煤产量占全国24.7%,天然气产量占21.9%,电力装机容量占6.7%,发电量占6.5%,跨省送电量占14%,铁合金产量占19.4%,钢产量占2.3%,有色金属产量占6.2%,乳制品产量占11.3%。国家去产能,坚持优胜劣汰原则,我区的传统产业在技术、装备和工艺路线上多数具有后发优势,带有示范性,保留的煤矿多数年产在120万吨以上,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到火电装机的7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占我区装机总容量的30.5%。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煤电铝一体化达到70%以上。我区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也多数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省区淘汰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区传统产业的外部市场环境。2017年前11个月,工业用电增速恢复到10.6%,公路铁路货运量增长13.5%和15.8%,主要工业产品中69%的品种实现产量增长,钢材产量增长18.4%,甲醇增长12.4%,PVC增长11%,原煤增长7.9%,工业产品库存下降,说明我区产业经济的基本面明显好转。

(二)转变观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发展

内蒙古经济与全国一样,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中,我区GDP“连八超九过万亿”,在一些干部中也造成一种增长速度只能高不能低、总量位次只能升不能降的思维定势。后发达省区也一样要遵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堅决破除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增长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不波动不符合经济规律。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我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要着力铸牢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不求一时走得快,但求持续行得远。只要质量提高、环境改善、就业增加、收入增收,发展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总量位次前一点还是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分流安置任务完成97%,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8.2%和8.1%,群众获得感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78.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近3成,企业获得感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虚增因素增长14.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5.6%,公共财政质量明显提高,说明我区经济基本符合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三)放下包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看不到或者不愿承认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仍然靠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单纯铺摊子、上项目,就跟不上形势了。用老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对内蒙古而言,首先要放下观念上的包袱。如果用粗放式扩张一时保住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只会扩张低端产能,在未来必须面对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市场饱和、产品过剩。因此,饥不择食、单纯追求铺摊子上项目的发展方式,必须让位于以提升改造、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质量型发展,我区传统产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新路。不推动转型升级,必然面临效益、环境和市场容量等多重约束。不转型效益不稳。我区煤炭价格一度从每吨600多元降至200多元。据测算,目前我区财政从每吨煤炭中取得收入50至60元,而恢复吨煤开采破坏的地表就需要投入50元以上。不转型环境不容。2016年我区用全国4.5%的能耗创造了占全国2.5%的GDP,全区煤炭采空区超过1000平方公里,采煤占用和破坏土地640平方公里,矸石和煤泥累计堆放5亿多吨,传统产业产生的固、液、气态废弃物数量都很巨大。不转型市场难以出清。全国煤炭需求量从2013年的高峰期的42.4亿吨下降到2016年的37.8亿吨,我区的煤炭产能超过13亿吨。全国电力需求减缓,钢材消费量下降,有色金属需求放缓,煤化工产品因石油价格回落而优势缩小,自身附加值不高,市场价格经常波动。面对边际效益下滑、环境约束严峻、市场需求饱和的约束,必须看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内涵式发展是唯一出路。

我们还应放下数据不实的包袱。正如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区针对去发展中存在有些经济数据不实和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中,进一步端正了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挤水分”,压实了经济总量,夯实了财政收入,做实了经济基础数据,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重大难题,卸掉了多年累积的发展包袱,为今后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轻装上阵、扎实前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解决好内蒙古经济发展“怎么干”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发展条件的变化,我们必须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自治区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作出了详细部署,要求全区上下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实做细民生工作上聚焦聚力,为自治区今后经济工作“怎么干”提供了指针。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区各级各地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推动传统产业不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走提升改造的新路

我区的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已经没有像以前一样实现成倍增长的外部环境,但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多数处于基础性地位,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保底性需求”,这是防止自治区经济增长出现“断崖式下跌”的重要物质基础。所谓只有夕阳产品而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的出路在于提升改造。尤其在市场需求回暖的时候,不能走回单纯增加产能的老路,要在技术上和规模上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加快“破立降”进程,淘汰低端落后企业,培育壮大新的动能,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走好升级改造的道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多元、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争取让“老树”早日发出“新芽”。

(二)发挥新兴产业巨大潜力,实现产业接续增长

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我区还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产业替代。自治区曾经出台过2013-2020年创新驱动规划,明确创新的重点集中在清洁能源、煤化工、有色和装备制造、旅游、生态6个方面。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又提出“七网七业七新”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产业,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当前,全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过1/8,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基本形成了呼和浩特光伏和云计算、包头稀土和高端装备制造、通辽蒙药、赤峰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全区283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为全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支撑。按照自治区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年均增长20%左右,2020年力争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10%的比重不算太高,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潜力,是方向,不怕成长慢,就怕不成长。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补上自治区经济结构中这块短板

我区发展服务业有条件,有潜力,有需求,有些地方不一定硬着头皮上工业。2016年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完成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9%,贡献了地税收入的56.6%,吸纳了就业人员的65%,已经成为自治区投资、就业和税收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十二五”时期全区新兴服务产业增长了95%,2016年旅游总收入2715亿元,增长20.3%,金融業增长16.8%,快递业务增长50.4%。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短板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软件、租赁商务、科技服务、地质勘察等生产性服务业缺口较大,国际上每1元工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行配套,我区目前只配套了0.4元左右。生活性服务业中的旅游、文化和养老产业同样缺口巨大。我区拥有全国88.2%的旅游资源类型,2016年与2010年相比,自治区每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近1倍,每年有9805万人次到我区旅游,旅游总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北京、上海、广东甚至湖南、云南等省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6%以上,我区仅为2.5%左右,距离2020年达到4%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当前我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8.5%,进入老龄化门槛,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产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增加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投资,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四)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体系化网络化布局

在发展产业经济之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也是我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方面。规模适度、网络健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发展生产的保障、民生改善的支撑。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已经开始注重地下、海上和海底的发展。我区地域辽阔,发展空间巨大,只要不是过分超前,过分超过资金承受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需求潜力。按照自治区铁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和信息通信网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将有较大提升。自治区将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以上,民航机场达到28个,形成“1干19支4个通用机场群”,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引淖济辽、黄河防洪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能源网络投资超过1600亿元,信息网将提升通信基站覆盖面,云计算服务器远期规模超过300万台。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

总的看,新常态下我区将进入较长时间的中速稳定增长期。我们要适应增长速度和总量位次的正常回落,但在民生指标上不可放松。

自治区从五届党委开始就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6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全国分别低641元和754元。从近年情况看,我区居民收入呈现出“三个快于”的特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二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三是我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长。2011年至2016年,我区GDP年均增长9.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分别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和0.7个百分点。今后仍需努力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态势,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提升我区居民收入水平,一要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当前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牧区居民的2.8倍,城镇人口的稳定增加,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全区农牧业人口每年进城务工240万人,首先要为这部分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促使这部分人口稳定转化为城镇居民。二要注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6年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占到62%,在农牧民收入来源中占到21%,要靠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城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三要注重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经营性收入在农牧民收入来源中占53.5%,要支持农村牧区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旅游等服务产业,有效提升农牧民经营收入水平。四要注重加大惠民政策力度。2016年自治区公共财政支出60%以上投入了民生领域,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4%,基本与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持平,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5%,超过农牧民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五要注重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村牧区交通、通信、水利、教育、卫生、文化、流通设施的投入,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增强全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主席)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全区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