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实证研究
——基于南昌高校东盟留学生的调查

2018-03-2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南昌跨文化留学生

(江西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东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又处于中华文化圈辐射区域,有着传统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步扩散,越来越多东盟学生选择留学中国。但跨文化适应问题成为来华东盟留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文化休克、跨文化障碍等现象在其学习生活中日益显现。

一、理论综述

国外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和梅尔维·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提出。大多数研究将跨文化适应分为社会适应与心理适应,即个人对跨文化社会的心理调适情况与社会关系交往中对跨文化群体的包容与协调程度[1]。针对跨文化适应这一复杂过程,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四种典型的模型: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提出的“U型模式”、葛兹(Gotz)提出的“文化变化曲线模式”、路易斯(Louis)提出的“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以及韩国学者(Yong Yun Kim)提出的“压力-适应-成长模式”[2]。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价值观念、文化距离、社会支持网络、环境变化等;内部因素有:民族优越感、形象标签化与歧视、评价与应对方式、人口统计变量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跨文化适应问题,理解多元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的新常态。

国内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来华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如黄新宪、郑雪、陈向明、杨军红、朱国辉、谭瑜、王冬燕等做了较多的前期研究:

1.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谢秋萍研究在桂越南留学生时得出影响因素有:刻板印象、高语境文化、休闲观念、饮食文化、文化认同感、语言符号因素[ 3];李冬梅、李营发现越南留学生感到在华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最难适应, 社会文化次之,学术生活相对容易适应,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语言障碍、身份认同和沟通方式差异[ 4]。

2.跨文化心理适应

朱宏、王丽认为,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结构的核心,也是实现“跨越文化适应”的关键,故研究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要注重心态文化的研究[ 5];王毅凤、农梅东认为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因素中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参与度较高,随后依次是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和差异认同感[ 6]。

3.跨文化适应的策略研究

解决:一方面,政府和高校需要在管理和服务上改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政策制度环境,如结合实践优化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支持服务[7 ]、加强跨文化培训、改善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络[8]、改革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的“趋同管理”[1]等;另一方面,东盟留学生自身调整,选择不同的策略主动适应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东南亚留学生选择的整合策略分离策略[9]。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对来华东南亚留学生进行研究,如文化距离[10]、跨文化敏感度、身份认同[11]等,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可见,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作为一个分支已经日渐成熟与丰富,研究方法从主观经验性描述逐步发展到以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为主的阶段,研究区域从东盟留学生聚集地(广西、北京)逐步扩展到广东、重庆、上海等省市,但留学生来源国仍然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四国,其余东盟国家几乎为零。本研究侧重在前者研究基础上,结合南昌高校实际,运用问卷调查和均值分析、SPSS回归分析法,探索在南昌东盟留学生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二、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标体系

依据沃德和肯尼迪(Ward & Kennedy)、陈慧、杨军红、朱国辉等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可以概括为4个主要因素: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12]、行为适应[13];但是在问卷访谈和预调研中发现,东盟留学生的经济适应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故此,本文建立了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标体系(见表1),包含五个主因子(含24个子因子)和一个控制因子(即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留学经历)作为本文理论分析的基础,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积极态度语句,选项有“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1。

表1 在昌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和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江西属于泛珠三角省份之一,而南昌是江西省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是江西省吸引来华东盟留学生的主要区域。本文以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四所高校的东盟留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2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要求问卷4份,共获得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具体数据请见表2。

表2 在昌东盟留学生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本次共调研东盟留学生78人,其中男性32人,占41.0%,女性46人,占59.0%。从年龄分布情况看,20岁以下为31人,占39.7%;21岁~24岁为26人,占33.3%;25岁~27岁为13人,占16.7%;28岁以上为8人,占10.3%。

调研数据显示,从国籍分布情况来看,东盟学生中印尼学生40人,占51.2%;泰国学生36人,占46.2%;柬埔寨学生2人,占2.6%;依据在华居留时间分析:1 年(含)以下为28人(35.9% )、1~2 年11人(14.1%)、2~4年23人(29.5%)、5年以上16人(20.5%)。从留学生层次分析,被调研的东盟留学生包括短期交流生、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短期交流生28人,语言生11人,本科生23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1人。

(二)问卷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依据问卷调研结果,采用均值分析法分别对五个主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观测数、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值、标准差,其中均值反映了某变量全部取值的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

1.东盟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性分析

在昌东盟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如表3所示。东盟留学生对南昌的购物环境、交通环境满意度最高,均值分别达到3.705 1和3.461 5。这说明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商业布局、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地铁1号线开通,连接南昌瑶湖、前湖两大高校园区,穿越城市主要商业区、风景区,极大方便了高校学生的出行和购物,得到东盟留学生的认可。

表3 在昌东盟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分析

均值最低的是对江西文化的了解(Mean=2.987 2)。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东盟学生选择江西留学,大部分是由于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的激励,或者中介推荐,很少因为被江西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吸引而到江西留学。因此,加强江西特色宣传对于吸引来华留学生十分必要。

2.东盟留学生学习适应性分析

如表4显示,东盟留学生对南昌高校的校园活动和图书资料建设满意度比较高,分别达到3.948 7和3.679 5。据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暑期交流生反映,学校非常重视东盟留学生的短期访学,配有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助理,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常组织留学生参观省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庐山、艾溪湖湿地公园等,组织中外学生联谊会和一对一交友活动;且学校图书馆规模宏大,藏书丰富,窗明几亮,学生学习氛围较浓,得到了东盟留学生认可,给予的分值较高。

表4 在昌东盟留学生学习适应分析

另外,东盟留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成绩考核三个子因子总体上较为满意,只有成绩考核分值最低,Mean=3.076 9。在访谈中了解到,泰国、印尼属于东盟十国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与西方交流较多,教育开放程度比较高,很多学生也接触和体验过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南昌部分高校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创新,留学生课程设置日益合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传统教学模式,又有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研讨会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成绩考核也更注重留学生的日常表现,故泰国、印尼留学生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而柬埔寨留学生还表示较高的满意度。

3.东盟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经济适应分析

首先从跨文化心理适应视角来看,需要关心和理解的均值最高,达到3.794 9(见表5),这说明外国留学生在东道国总是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文化隔阂,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照顾;遭遇歧视和偏见、克服思乡情绪,均值依次是3.705 1和3.602 6。调研中发现,东盟学生,尤其是印尼和泰国学生,外貌上和中国人较为相似,加之在南昌的留学生数量偏少,大部分群众对东盟留学生还是颇有好感,基本不存在歧视和偏见方面的问题,即使有时候存在误会,也主要是由于语言不通或者安全防范心理导致的障碍。部分学生存在一些思乡情绪,但反映不太强烈,一方面是因为南昌高校的东盟学生存在国别群体,相互间交流倾述,有助于缓解身处异国他乡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江西属于泛珠三角区域,距离东盟相对较近,南昌有飞往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航班,费用也不高,留学生返乡探亲也很方便。而“只愿和本国人在一起”选项的均值最低,为2.974 4,说明东盟留学生虽然存在国别群体,但是出于汉语学习、交友、早日融入中国社会环境等目的,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和中国学生交往,增强感情。

表5 在昌东盟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经济适应分析

其次,从经济适应视角来看,如表5显示,东盟留学生反映南昌的日常生活费开支尚不构成压力,均值=3.448 7;但是旅游、聚会、休闲娱乐等开支适应性较差,均值=2.717 9,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土广大,旅游资源丰富,娱乐项目很多,有时候为了联络感情,拓宽交友范围,需要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经济压力影响到跨文化适应交流。

4.东盟留学生行为适应分析

行为适应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内容。表6显示,经常使用汉语和会做中国饭的均值较高,分别达到3.589 7、3.179 5。东盟留学生为了提高汉语水平,尽快适应中国的社会和学习,也有意识在各种场合多使用汉语。有些学生助手反映,即使在一对一结对子活动中,东盟学生也很少使用英语,只有在需要解释的时候才偶尔使用英语。另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文化也得到东盟留学生的认可,相当一部分东盟留学生会包饺子、拌南昌米粉和做几个简单的中国菜。

表6 在昌东盟留学生行为适应分析

兼职作为留学生语言和人际交往的趋于成熟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对于跨文化适应程度的一种检验。因为样本中东盟短期交流生、语言生比例较大,主动寻找兼职的学生相对较少,均值只有2.615 4,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工作主要是学校的助学岗、餐厅服务员、促销推广等相对简单工作。

(三)实证分析

前面运用均值分析法,对问卷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从社会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经济适应和行为适应五个方面介绍了在昌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以下则运用二元符号逻辑回归分析法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

1.建立模型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78份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子的微观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方程为:

Y=β0+β1X1+β2X2+β3X3+

……+β27X27+ε

Y是因变量,是东盟学生跨文化适应,适应=1,不适应=0;X是自变量,是27个跨文化适应影响因子,β1、β2、β3、……、β27等是系数。

2.模型检验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假设所有变量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都具有显著影响,故此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取强制进入模型的方法,即将所有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然后运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分析样本数据。依据最大偏似然估计值似然比统计量的概率值,将不显著变量进行剔除,然后再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变量显著为止。显著变量入选的标准是0.05,不显著变量剔除的标准是0.10。通过13步回归,计算出的检验系数如表7所示。

表7 系数检验(Omnibus Tests of Model Coefficients)

从表7可以看出,最终所得到的模型卡方检验值为67.161,显著度为0.000,达到较高的显著水平,表明各个自变量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对数发生比(Log Odds)线性相关通过检验。

3.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回归模型主要的检验标准是“-2 Log likelihood”(即-2LL),此值越大,意味着回归方程的似然值越小,表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差。反之,表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从模型的运行结果观测(本文只列了估计结果中的最后一步),通过向后逐步剔除法得到回归模型的-2LL为34.680,Cox & Snell R2为0.577,Nagelkerke R2为0.792,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符合要求,见表8所示。

表8 模型估计结果

符号逻辑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气候适应、南昌习俗、管理服务、考核方法、思乡情绪、需要关心理解、只愿意和本国人在一起、生活费开支、会做中国饭、经常使用汉语、寻找兼职、拜访中国朋友等12个子因子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有较为显著影响,而歧视偏见、江西文化等变量显著性检验反馈较差。

四、结论

由表8可知,影响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子因子主要有12个,它们分别是气候适应、南昌习俗、管理服务、考核方法、思乡情绪、需要关心理解、只愿意和本国人在一起、生活费开支、会做中国饭、经常使用汉语、寻找兼职、拜访中国朋友,其中,南昌习俗、思乡情绪、生活费支出与跨文化适应呈现负相关性,其余均呈正相关关系。本文进一步比较回归系数,排名前六名的分别是:|β10|>|β13|>|β24|>|β15|>|β23|>|β17|。

可以得知,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考核方法,系数为5.661,也就是东盟留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尤其是考核方法还是放在首位,如果能取得好成绩,有助于缓解留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来中国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其次是思乡情绪,系数为-5.431。在访谈中,不少东盟学生表现出希望多回家看看,希望能够多看到一些印尼、泰国等家乡的新闻和影视节目。最后是拜访中国朋友,系数为4.602。证明很多留学生都有融入中国社会圈的意愿,尤其江西师范大学“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汉语俱乐部等社团活动,给东盟留学生创造了很多交友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拜访的频率。

东盟作为中国的邻邦,处于大中华文化圈范围。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部分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还有较多的华裔,与中国存在很多的相似点。但是,跨文化障碍作为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鸿沟,确实不可忽视,尤其江西作为经济不甚发达的中部省份,更应该立足长远,重视东盟留学生在促进江西和东盟未来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改善和优化服务,加强江西社会历史文化的宣传,在奖励政策方面进行扶持,进而推动东盟留学生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1]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0-31.

[2] TAN ING BEAN.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12.

[3] 谢秋萍.在桂越南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实证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个案[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90-93.

[4] 李冬梅,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个案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61-166.

[5] 朱宏,王丽.论心态文化对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以华北科技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102-105.

[6] 王毅凤,农梅东.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以广西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5(5):186-188.

[7] 李锣.浅谈优化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支持服务的建议[J].南方论刊,2016(3):67-68.

[8]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卢鹏.来华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2):9-13.

[10] 覃玉荣,周敏波.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文,2013(11):80-85.

[11] 杨军.来琼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身份认同与交往模式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35-39.

[12] 姚瑱.南昌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13] 文雯,刘金青,胡蝶,陈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0-57.

猜你喜欢

南昌跨文化留学生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南昌护桥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