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3-21刘运萍

中国临床护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医护缝隙输液

刘 玲 刘运萍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途径迅速给予药物、补充体液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医疗中支持与治疗的重要手段[1-2]。但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如操作或护理不当可能发生滴注过快或药物过量等并发症,还有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血栓等医源性疾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3]。因此,采用现代管理模式,提高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我科自2016年3月运用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后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均得到提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实施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前的急诊输液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男100例,女110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2.7±10.7)岁;选取2016年3~12月实施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后的急诊输液患者210例作为观察组,男100例,女110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3.2±11.4)岁。入选患者均在急诊科输液5d及以上,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有静脉输液禁忌证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即遵医嘱配制液体,输注前核对患者姓名、药物名称、输液方式等,核对无误后行静脉穿刺,向患者交待滴速及注意事项,输液治疗期间加强观察,出现液体外渗等并发症时及时处理。

1.2.2 观察组

成立急诊输液医护协同治疗小组,组长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下设3个由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的小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和美国静脉输液协会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5]制定急诊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组长定期进行无缝隙服务理念、输液相关知识培训,进行质量监控和反馈,检查和考核输液治疗质量。实行分组负责制,患者从入急诊科就分配给各小组管理一直到输液结束,形成完整的医护协同无缝隙服务体系。小组长负责本组输液患者的质量控制,组员分管一定数目的患者,组长与组员相互沟通,形成对接,弹性安排工作时间,在输液过程中落实医疗、健康教育、护理等工作,弥补各项服务不到位的缝隙。患者入急诊科后,由各小组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制定个性化输液治疗方案,包括入院时诊治情况、治疗方案、输液耐受性和血管通路的评估、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适宜的输液方式等。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医护共同询问患者对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的意见与建议,各小组及时反馈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以利持续改进。输液护理质量考核与绩效挂钩,每周各组根据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考核标准进行1次考核,考核方法为组长现场观察、随机抽查等。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科室1个月总评1次,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金分配,激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输液方式(使用普通输液针、安全留置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插管)的构成情况及静脉输液并发症(感染、液体外渗、静脉炎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输液方式比较

2组患者输液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输液方式比较 [例(%)]

2.2 2组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见表2。

表2 2组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急诊科传统的输液管理是医生、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医生决定穿刺方式,护理人员负责执行,只有在输液患者出现并发症后,向医生报告,由值班医生处置。在这一管理模式下,输液患者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医护协同十分必要。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模式逐渐由功能制向责任制转变,服务的内涵和范围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6-8]。无缝隙护理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多方面服务,是现代护理服务延伸和拓展的体现[9-12]。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我科采用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组织医护人员共同参与,首先找出急诊输液存在的护理缝隙,主要问题如下:①急诊输液护理服务不主动、不及时,护理方法教条,缺乏个性化、人性化;②护理服务缺乏持续性,对输液患者的护理仅限于输液时的穿刺及护理过程中的观察等,缺乏输液前、后的评估和跟踪随访;③质量标准、管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要求,质量标准、管理结构均需要重新调整,使无缝隙护理模式真正落到实处。感染、液体外渗、静脉炎等是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输液前血管评估、输液方式选择不当及患者对输液相关知识缺乏认识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与交流,医护共同制定输液计划,使患者全程得到同一组医护人员的连续优质治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因多人轮班不了解情况导致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各级人员责任明确,医护协同,共同评估,选择对急诊患者最有利的输液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感染、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充分证明了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医护协同无缝隙模式解决了传统医护人员独立工作存在的问题,规避了急诊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服务缝隙。同时通过医护协同,医生和护理人员可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治疗方案,明显降低了患者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性。

[1]王丽芹,李丽,杨梅.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1):61-63.

[2]王静,顾锦芳,祝华婧,等.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110-112.

[3]刘冰,李咏,段爱红,等.医护协同健康教育模式在有生育需求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6,38(11):1235-1237.

[4]吴凤云,石霞萍,莫振萍,等.自护理论结合医护协同模式在精神疾病病人社区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8):3495-3498.

[5]董超,胡静,商丹,等.医护协同教学模式在专科重症监护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0):123-124.

[6]符爱玉.医护协同模式对急诊患者新发压疮的预防效果[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9):1869-1871.

[7]高春红,姚菊英,王慧文.医护协同作用下不同途径应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依从性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6):34-35.

[8]张艳,严小蓉,张伟,等.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6):1218-1220.

[9]杜培花,赵文凤,胡祥梅.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2):1720-1721.

[10]蔡晓红.优化流程在急诊输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14(3):69-70.

[11]马政委,寇伟锋.临床路径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增刊2):111.

[12]谢静誉.护理干预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43-44.

猜你喜欢

医护缝隙输液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雨的缝隙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空中翱翔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