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中的耳鼻喉科医学文化

2018-03-19石开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卜辞先祖鬼神

石开玉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2)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是现今已能识读的成熟文字,距今三千多年。其中有大量关于疾病的记录,涉及到内科、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泌尿科等,其中有关耳鼻喉科疾病的甲骨文较多,反映了殷商时期耳鼻喉科医学发展的初始水平和祖国早期的医学文化。

1 甲骨文中对耳鼻喉科疾病名称的记载

甲骨文中记载有多种耳鼻喉科疾病名称,其中涉及耳部的有疾耳(害耳)、耳疠、耳鸣、听力障碍;涉及鼻部的有疾自(鼻)、鼻瘜肉;涉及喉部的有疾言(疾音)。

1.1 疾耳(害耳) 卜辞有“贞:疾耳,隹有害”[1]13630“疾耳,隹有……”[1]13631“贞:疾耳,御于……”[1]13632正“已未卜,隹父庚害耳”[1]21377。“疾耳(害耳)”即耳部疾病,应是外耳或内耳道炎症,表现为耳内红肿疼痛。

1.2 耳疠 卜辞有“……耳万,以……”[2],甲骨文中,疠作“万”,文中“耳万”即“耳疠”。“疠”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疠,恶疾也。”段玉裁对此注曰:“古义谓恶病包内外言之,今义别制癞字,训为恶疮,训疠为疠疫。古多借万为疠。”[3]631由此可知,“耳疠”应指耳廓冻疮或耳疔。

1.3 耳鸣 卜辞有“庚戌卜,朕耳鸣……”[1]22099、“丁卜,子耳鸣亡害”[4]501、“癸卜,贞:子耳鸣亡害”[4]53。“耳鸣”指患者感觉耳内有响声,如蝉鸣、潮声、鼓声等,有时大有时小,妨碍听觉。“耳鸣”是耳病中的一种症状,属疾病范围,古籍中又称“聊啾”或“聊”,如《楚辞·九叹·远逝》中有“耳聊啾而戃慌。”王逸注曰:“聊啾,耳鸣也。”[5]《说文解字》:“聊,耳鸣也,从耳卯声。”[3]1041在汉代医简中也有“耳鸣得事”“耳鸣望行事”[6]1413之说。可见,耳鸣在秦汉时期有较多的记载。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耳鸣》中说:“甲骨文耳鸣之占屡见,文多残缺”,并对“耳鸣”进行了详细考述[7]220-221。

1.4 听力障碍 卜辞有“”“”,释作“听”字。郭沫若认为,古“听、声、聖”乃一字,其字即作”,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之动作则为听。“聖、声、听”均是后起之字[8]。此类有关“王听”的卜辞较多见,至少“有20多片甲骨”[9],如“王听隹(忧)。王听不隹(忧)”[1]6033正、“贞:王听隹(孽)。贞:王听不隹(孽)”[1]9671正,卜辞中的“听忧”、“听孽”即指“听觉有障碍”[10]。

1.5 疾自(鼻) 卜辞有“贞:有疾自,隹有害。贞:有疾自,不隹有害”[1]11506正。鼻的字形在甲骨文中写作,释为“自”。《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段玉裁注曰:“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3]265甲骨文的“自”字,其字形正象鼻形,《说文解字》所言正是“自”的本意。“自”字本是“鼻”字初文。卜辞中的疾自(鼻),即指鼻子有病,应该是鼻腔或鼻窦炎,主要症状是鼻塞、鼻腔红肿、鼻流浓涕并头痛,甚至鼻内出血。

1.6 鼻瘜肉 卜辞中有“贞:帚(妇)好隹出,疾”[1]13633。甲骨文中的“”字,从肉从自,肉旁有小点。王国维释为鼻液之流涕,如此则应是感冒、呼吸道感染等引发的鼻塞、流鼻涕、流鼻水等症状。温少峰、袁庭栋则将之隶定为“”字,是“䑄”字的初源文字,“从自从肉,会鼻中长肉之意。”[11]查《方言》中有:“䑄,也。”郭璞注:“,谓息肉也。”戴震在《方言疏证》中对之作案语曰:“《玉篇》、《广韵》于字并云:‘肉。’”[12]另《说文解字》:“瘜,寄肉也,从疒息声。”段玉裁注曰:“息肉即瘜肉。《广韵》曰:恶肉。”[3]631可见,应指鼻瘜肉,指鼻腔内长出的条状或块状之物。今天,医学上称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块为 “息肉”,古中医称鼻瘜肉为“鼻痔”,西医则称之为“鼻蕈”。鼻瘜肉堵塞鼻腔,妨碍呼吸,并且常常伴发鼻炎或者鼻窦炎。

1.7 疾言(疾音) 卜辞有“贞:(有)疾言,隹害”[1]440正“……疾言……”[1]13636“贞:言其(有)疾”[1]13637正等。胡厚宣在《殷人疾病考》中曰:“疾言者,发音嘶嘎,咽喉之病也。”[13]426于省吾认为,甲骨文“言其有疾”“有疾言” 中的言字应读作音,“言与音初本同名,后世以用各有当,遂分比为二”,“音其有疾与有疾音,指喉音之临将嘶哑言之。旧读如字,失之。”[7]87另《说文解字》:“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3]180;“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3]203可见,甲骨文“音、言”二字同形,“言”本来就有说话的意思,而人要说话必然要发出声音,无音则无言。由此可见,卜辞中的“言其有疾”“有疾言”“疾言”,应指语音之疾,症状表现为声音嘶哑、言语受碍,一般是咽喉疾病(如扁桃体周围脓肿等)所致。

卜辞另有“疾[艰]。疾不隹艰。”[1]6649反甲此辞中的“”字,上面部分从辛从口,乃是由甲骨文的辛、口组合而成的字,也即言或音字;下面部分据其形状可释为“凡(或盘)”“同(或筒)”,均是盛物的器皿。所以“”字乃是会意字,意为言语、声音盛于器皿之中,或意为言语、声音通过盛物的器皿而出。它应该就是《说文解字》中从“疒”从“音”的“瘖”字的初源字。《说文解字》曰:“瘖,不能言也。”[3]629另《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14]对这种不能言的病,马王堆古医书中记载曰:“舌坼,嗌干,上气,嗌,嗌中痛,瘅,嗜卧,咳,瘖(喑)为十病。”[15]由此可见,“瘖”是唵然无声的意思,它是因喉部疾病而导致的失音,与声音嘶哑明显不同。现代医学将喉瘖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喉瘖指急性发作的、病程短的喉瘖,以冬春两季多发,男女老幼都可能得;慢性喉瘖则指慢性发作、病程长的喉瘖。

由上述可知,商代人已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不能言”之疾病,并分别称之为“疾言”“疾”,反映出商代医学的进步。

2 卜辞中对耳鼻喉科疾病病因的记述

2.1 天帝、鬼神、先祖或恶梦致病 甲骨文中认为天帝、鬼神、先祖作祟而致病的卜辞数量最多,或谓天帝降灾,或是鬼神作祟,或曰先祖为祸。殷人把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因,也主要归因于这一类。胡厚宣在《殷人疾病考》中说:“降疾者,疑即上帝、天神所降之疾病……今言降疾,疑亦即帝降疾也。”[13]437如“贞:疾耳,隹有害”[1]13630,此辞是卜问疾耳之患是不是鬼神在作祟?“癸卜,贞:子耳鸣亡害”[4]53,此辞是卜问害了耳鸣,是否有灾祸到来?商代人视耳鸣为不祥之兆,故对此病十分恐惧。“贞:有疾自,隹有害。贞:有疾自,不隹有害”[1]11506正,此辞是卜问自(鼻)病是否由鬼神作祟而致?“贞:王听不隹祸”[1]11498正,此辞是卜问商王的听力下降,是否有鬼神为祸或是否会病情加重、恶化?

而商代人认为致病更多的是人鬼作祟,即死去的列祖列宗和上辈亲人都可为鬼作祟祸害生者。如卜辞“已未卜,隹父庚害耳”[1]21377,父庚指已故先人,大意为已未占卜,先父庚害了耳病。再如卜辞“戊子卜,宾,贞:王听隹祖乙孽我”[1]1632正,“乙未卜,王听隹祖乙——乙未卜,王听不隹祖[乙]”[1]1633,两辞中的祖乙,指中丁之子祖辛之父,文献资料中称“宗中祖乙”。“我”字在卜辞中作为人称代词用时实为“我们”,前辞的大致意思是戊子占卜,卜人宾问卦,商王听觉有障碍是祖乙在祸害我们吗?后辞的大致意思是乙未占卜,商王听力有病到底是不是祖乙在作祟呢?

此外,殷人认为恶梦是由妖魔、精灵、鬼怪等邪恶力量引起的,它们会侵害生者,所以做恶梦是不祥之兆,也会招致疾病的发生。如卜辞 “丁巳卜,梦耳亦鸣”[1]21384,意思应为:丁巳占卜,问,做了恶梦,亦害了耳鸣,两者是不是有关联呢?

2.2 外伤致病 商代人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束缚,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受外伤,如跌打损伤,竹木刺伤,武器创伤,虫兽咬伤等。甲骨文中有“”字,可释为“跎”,也即“蛇”,古代虫蛇多,出没频繁,常常咬伤人甚至咬死人,故“”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在殷墟卜辞中,有关“虫兽伤人的卜辞可见及数条”[16]。另一方面,更多的外伤是由于竹木刺伤、刀剑砍伤、弓箭射伤等所致,这其中也涉及耳鼻喉部受此类外伤,如卜辞中有一辞为“……贞:王言疾隹”[1]13641,意为王有疾言,而其中的“”字,非常形似喉部受了箭伤。

甲骨文中还有“”字,形似一把利器(弓箭、尖木、竹刺等)刺在鼻端,也即鼻部受外伤而致病,如卜辞有云:“戊午……贞:王其……于……亡灾?”[17]此辞的大意是:大王的鼻子受了外伤,这有灾祸吗?

2.3 内、外在环境因素致病 内在环境指身体内部环境,甲骨文中有不少非鬼神作祟、非外伤所致的疾病,商代人则认为“乃是体内平衡失调所致”[16]。导致体内环境恶化、平衡失调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伤食、痰浊、阴阳气血失调等。外在环境指身体外部的自然环境,商代人已认识到“某些自然因素会导致疾病的发生。”[16]如卜辞“贞:其疾。六月。贞:其大雨”[1]12704“……雨,贞:旬……万……疾”[1]13837“辛亥方雨,……疾”[1]34075等,其中的“雨”“大雨”,即指外界下的雨、大雨而致病。此外,殷人认为受外界寒邪之气所侵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前文所说的“疾言(疾音)”之病,《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中有记载:“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18]卜辞中的“疾言”,应该就是指这种因寒邪之气侵犯会厌(发声的门户)引起的失音。

3 卜辞中对耳鼻喉科疾病治疗方法的探寻

由于殷人把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因主要归因于天帝、鬼神、先祖作祟,故而,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行巫术,向作祟者祷告求其离开,或者行法术让其离去。具体行巫方式有“告”和“御”两种。“告”是消极疗法,即以卜筮求问于天帝或祖先,以预测吉凶祸福,一旦确认病因是上神或先祖所为,便设法恳求他们离去,并贡献祭品、检讨过失、许愿,使之满意而去,这样疾病就会早日痊愈。“御”是御除疾病的积极疗法,即一旦确认病因是鬼怪作祟所为,巫师便施法术调解,劝告他们离去;如果病人亏欠他们的情感、财物,则清算归还以求谅解;而如果劝告不成,则巫师便施法术恐吓,强行驱除或惩罚,以达病情好转。

卜辞“……疾耳隹……二告”[1]13631,即为得了耳病,举行告祭仪式以求禳解。“贞:疾耳(御)于”[1]13632正,此辞是卜问害了耳病是否要举行御祭仪式以排解。再如卜辞“贞:疾言[](御)于祖[]”[1]13639,此辞是卜问患了疾言,是否要举行御祭仪式以祈求先祖庇佑。还有一辞记载了商王为了御除自己的耳鸣之疾,竟然要用百余头羊作为祭品,以乞求先祖庇佑:“庚戌卜,朕耳鸣,(御)于祖庚羊百用五十八,女三十,今日”[1]22099。

殷人以行巫术作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显示出其方法的落后性、愚昧性。然而,殷人也使用灸疗、针刺、按摩、药物治疗等较科学的方法来治病,这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记载。殷人应该也运用这些方法来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只是笔者未能查到有此确切记载的卜辞。

4 小结

甲骨文所载的疾耳、耳疠、耳鸣、听力障碍、疾鼻、鼻瘜肉、疾音等病症,也是现代耳鼻喉科疾病的主要病种。商代人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致病原因有外伤致病和内、外在环境因素致病,这是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的科学原因。这些内容彰显出商代医学的进步和祖国早期的耳鼻喉科医学文化。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商代及其后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巫医不分和鬼神崇信占主导,由此殷人所谓的天帝、鬼神、先祖致病和恶梦致病,则是非科学的原因。由于殷人把病因主要归因于天帝、鬼神、先祖作祟而降疾,故而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行巫术,向作祟者祷告求其离开,或者行法术让其离去,这是极端愚昧、错误的。

[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 1948.

[3]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29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8]郭沫若.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489.

[9]彭邦炯.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7.

[10]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J].历史研究,2004(2):3-26,189.

[11]温少锋,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309.

[12]杨应芹,诸伟奇.戴震全书第三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222.

[13]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册[M]. 民国33年(1944).

[14]司马迁.史记[M].《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542.

[15]鲁兆麟.马王堆医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

[16]李良松.甲骨文化与中医学[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3:57.

[17]黄濬.邺中片羽初集1·38·11 [M]. 北平尊古斋影印本,民国24年(1935).

[18]黄帝内经[M].谢华,编著.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702.

猜你喜欢

卜辞先祖鬼神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大河村奇遇记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鬼神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