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及其临床应用

2018-03-18夏林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针龙虎经气

夏林军

(匈牙利赛梅尔维斯大学健康学院,布达佩斯 1088)

近年来,一些针灸医生热衷于包括飞经走气针法在内的古典针刺手法,出现了许多针法流派。网络上有关飞经走气针法的操作视频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手法各异,术式标准也不尽相同。笔者作为针刺手法大家张缙教授的亲传弟子,结合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体会,谈谈对飞经走气针法的认识。

1 针刺手法源流

1.1 《内经》时期,奠定针刺手法基础 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期是第一个高峰。《内经·灵枢》是第一本针灸专著。《内经》中把针灸医生分为2个层次:即“上工”(高明的医生)和“粗工”(也叫“下工”);粗工是一般的针灸医生,“上工”是能用针在穴上激发“经气”并能用针驾驭经气和掌控经气。驾驭经气和掌控经气就是指针刺手法而言。《内经》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的原则已提出,但无具体操作方法的记载。这种高级的针刺技术,历来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书本上只讲其理论,不讲其具体方法。所以在传承中,经常断代。正史《后汉书·郭玉传》里记载了精于针刺手法的名师郭玉,此后历经晋、隋、唐、宋几个朝代,都没有载入史册的针刺手法名师。

1.2 《针灸大成》时期,针刺手法业已形成 在距今600-800年左右,元有窦汉卿,明初有泉石心,明末有杨继洲,经这几位针刺手法大师的努力,以《针灸大成》为代表把针刺手法推上历史的第2个高峰。

1.2.1 元代窦汉卿 窦汉卿(1196-1280)针刺手法的奠基人,窦氏著《标幽赋》有针刺手法十四式: 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使手法较为完整,可尊为针刺手法的至圣。

1.2.2 明初泉石心 泉石心于1439年著的《金针赋》是第一本手法专著,内述的针刺手法,虽有重复窦氏十四式单式手法,但不同之处,窦氏无提有捻,而泉氏有提无捻。泉氏另一贡献是提出并命名复式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建立教学术式的规范模型,可称为针刺手法的亚圣。

1.2.3 明末杨继洲 杨继洲(1522-1620)著《针灸大成》,集明以前历代针灸学术(包括针刺手法)精华之大成,不仅是针灸史上罕见的大学者、学术界杰出的泰斗,也是针刺手法的顶尖大师。针刺手法经窦氏后几百年的锤练而日渐成熟。此后清及民国年间又像晋、唐时期一样,针刺手法的传承又进入低潮。

1.3 现代时期,《国家针刺手法标准》颁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针灸重新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批针刺手法名家:比如北京的郑毓琳、郑魁山、李志明,山东的焦勉斋,上海的陆瘦燕、广东的文介峰,浙江的楼百层,黑龙江的张缙,云南的管正斋等。在他们的带动下,经过五十年的努力,才把针刺手法推到了历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至2013年底完成,2014年底正式实施。其中“毫针基本刺法”和“毫针基本手法”部分,是由张缙教授带领的团队作为主要起草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确认了四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北京的程莘农、贺普仁,陕西的郭诚杰和黑龙江的张缙。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除了张缙教授外,其余三老先后在近年仙逝。可以说,继承、挖掘和完整保留老一辈针刺手法名家的针刺技术,抢救濒临失传的针刺绝技,已经到了历史紧急关头。

2 《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

2.1 飞经走气与通经接气的关系 既然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是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关键,那么,当经气阻滞或遇关节运行不畅时怎么办?飞经走气针法就是专门为此而设。飞经走气的含义即催气、运气、行气。由于其具有通经接气的功能,“飞经走气”手法有时也被称为“通经接气”法。但“通经接气”手法并非仅指飞经走气法,它的外延更大。研究飞经走气手法,首先应当理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

2.1.1 “飞经走气”手法与“穴法相应”中通经接气取穴法的区别 “穴法相应”一语出于元代王国瑞撰写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书。其中列出37对相应腧穴,称之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所谓穴法相应,是指针灸临床上所选用的2个腧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畅通经脉、通经接气的预期效果。这种取穴方法称之为通经接气取穴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多有发挥,如“高密度、小针距取穴法”“隔穴接力针刺法”等。王振坤师承于著名老中医岳梅村先生,开展“隔穴接力刺”的手法研究[2],整理其手法:首先根据辨证取远端穴位进针,得气后催气前行。当针感到达相应穴位时,于该穴再刺一针,得气后继续催气前行。针感又会到达新的穴位,于是将第一针取出刺入此穴。依此类推,通经接气,使经气到达病所。如需调动它经经气时,亦可按此法通过交会穴将经气引向病所。由此可见,虽然此法亦有通经接气之效,但其操作已脱离了“飞经走气”(龙虎二法)的原意,故不属于本研究范畴。

2.1.2 “飞经走气”手法与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赋》中“接气通经”法的区别 《流注指微赋》中原文为“接气通经,短长依法。” 其理论依据是《灵枢·脉度》关于十二经长度的记载和《灵枢·五十营》关于呼吸与气行关系的论述,即“呼吸定息,气行六寸。”据此,《金针赋》对本法有详细论述:“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疑为七寸?—作者注)。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意为手三阳经长5尺,须运针九呼吸;足三阳经长8尺,须运针十四呼吸;使之超过经脉4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七呼吸;足三阴经长6尺5寸,须运针十二呼吸,使之超过经脉七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因此,“通经接气”法也可以称为“接气通经”法,临床上可与“飞经走气”手法结合为用。

2.1.3 “飞经走气”手法与通经接气手法的联系 从功能上而言,两者都具有“通经接气”的功能,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由于按照“定息寸数”运针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教条和不便,后世医家在行“通经接气”法时,多运用“飞经走气”手法(主要是“龙虎二法”),运针时间也日趋灵活,多为反复操作,以针感逐渐扩散、传导为度。金红[3]研究认为,通经接气手法与“飞经走气”手法的联系甚为密切,运用熟练时,完全可以相互依赖,融为一体。

2.2 飞经走气之广义与狭义、单式与复式 飞经走气针法的出处首见于《金针赋》,原文为“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二曰白虎摇头……三曰苍龟探穴……四曰赤凤迎源”,所以说,飞经走气针法,即指龙虎龟凤4法,这是广义提法。那么从狭义上看,飞经走气仅指龙虎2法,只有这2种针法具有行气、通经接气作用。苍龟探穴是搜寻经气之法,赤凤迎源是飞针取凉之法。这4法的命名是前人借用了中国古代星相学的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凤)、北玄武(龟)”来作为4种手法的形象命名,4法均具有仿生学特点,故合而论之。

相对于单式针法而言,飞经走气针法是一种复式针法。张缙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曾归纳了24式单式针刺手法——揣爪循摄、摇盘捻搓、进退提插、刮弹飞摩、动推颤弩、按扪搜拨。 复式针法是把两种以上的单式针法合而为用,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高。常见的复式针法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龙虎升降,通关交经,子午捣臼等,飞经走气也是其中的一种或分开为4种的复式针法。

2.3 飞经走气针法具体操作和手法特点[4]

2.3.1 “青龙摆尾”手法 是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并摇摆针柄的一种复式针刺手法,其手法特点为“浅而大摇”。《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原文为:“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灸大成》中称之为“苍龙摆尾”法。具体操作方法为:进针得气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与皮肤约呈15°角),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各45°角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可反复多次,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注意事项:1)本法必须在穴位浅层操作。2)动作要均匀自然,左右对称。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针体不可上下运行。3)要反复多次摆动。具体次数要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轻重、及针刺感应放散传导效果等因素灵活掌握,不可拘于其数。4)应用本法的同时,配合使用循、摄、爪、切之法,则效果更佳。

2.3.2 “白虎摇头”手法 是在穴位深层得气后摇动针柄的一种复式针刺手法,其特点为“深而小摇”。《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原文为:“二曰白虎摇头,手似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灸大成》中称之为“赤凤摇头”法。具体操作方法为:进针至穴位深层(地部),得气后 ,两手指捏住针尾,保持针体直立或微斜向病所,进行摇针。由左下方呈半圆形摇向右上方(进圆);再由右上方呈半方形退至左下方(退方)。一摇一振,手似摇铃。可反复多次,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注意事项:1)本法必须在穴位深层操作。2)动作要均匀自然,每次摇针要用力一致,幅度不可过大,速度不可过快。进圆退方和一摇一振是技术关键。3)要反复多次摇动。具体次数要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轻重、及针刺感应放散传导效果等因素灵活掌握,不可拘于其数。4)应用本法的同时,配合使用循、摄、爪、切之法,则效果更佳。

2.3.3 关于“龙虎二法”合用 临床上根据需要,有时可将“青龙摆尾”手法和“白虎摇头”手法交替使用,以收到更好疗效。《针灸大成》称二法合用为“通关交经”法,见口诀:“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龙虎二法”合用时,也要注意配合使用循、摄、爪、切之法。正如《金针赋》所言:“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远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此外,还要注意刺手和押手的配合及针具对手法操作效果的影响。

2.3.4 “苍龟探穴”手法 《金针赋》原文:“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进三退,钻剔四方。”此法的作用是搜寻针感(找经气),具体操作方法为:“四方钻剔,一进三退。”其特点是:苍龟入土要斜入,体现龟慢、钻前、剔后特点。一进在前(深部),三退在后,主要在三退中搜寻经气。注意事项:每一次行针都有一进(钻)三退(剔)。

2.3.5 “赤凤迎源”(又名凤凰展翅)手法 《金针赋》原文:“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此法的主要作用是飞针取凉,而非通经接气。具体操作方法:1)入针至地,提针至天。这个过程是得气过程。2)搓针得气(右搓),要搓成达标,即:针具插之不入,提之不出,捻之不转,候针自摇,此乃得气最佳之象。注意事项:候针自摇和复进其原是倒句,应为: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复进其原、候针自摇。3)上下左右,四围飞旋,这是描述其术式。即:刺手拇食二指呈相交之状,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以拇指指腹对食指挠侧,两指相合捏住针根,在针柄上快速轻摩,向针尾方向飞针。力度下紧上松,呈漏斗形。紧不可掐住针根,松不能离开针尾。针体不能转动,亦不能上提。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这是由飞法、摩法等组成的复式手法。

3 临床应用

3.1 原发性高血压病 夏林军[5]选取“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针刺手法(简称“龙虎二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取曲池、丰隆、足三里、外关穴作为主要治疗穴位,并随症配穴。试验组实施“龙虎二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结果:2组经针刺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2.5%,试验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龙虎二法”作为传统的飞经走气手法,可以古法新用,用于治疗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其疗效确切;运用“龙虎二法”治疗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平补平泻”手法;2组手法降压效果差异的机理,与针刺手法本身密切相关。

3.2 急性脑梗死 钟奇等[6]采用通经接气针刺手法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患者分为通经接气法组和平补平泻法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通经接气法组总有效率96.7%,平补平泻法组81.2%(P<0.05)。治疗心得:一是“龙虎二法” 合用,在浅部行针时多用浅而大摇的青龙摆尾法,在深部行针时则多用深而小摇的白虎摇头法;二是必须配合“循摄爪切”;三是关闭经之下端,开放经之上端,使经气上行。掌握这3个环节,就可以达到使经气通关过节的目的,促使气至病所,获得最佳疗效。

3.3 关节痹痛 王富春等[7]开展“飞经走气”针法技术的应用研究,运用“青龙摆尾”针法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用“白虎摇头”针法技术治疗急性腰扭伤,用“苍龟探穴”针法技术治疗肩周炎,用“赤凤迎源”针法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古典针法治疗关节痹痛优势显著。

3.4 梨状肌综合征 吴琦[8]采用齐刺结合白虎摇头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61例,方法:将161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80例和常规针刺组81例。结果:手法组总有效率92.5%,常规组77.78%(P< 0.01)。结论:齐刺结合白虎摇头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3.5 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永坡[9]观察飞经走气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46例分型选穴后施行飞经走气针刺手法。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飞经走气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3.6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 黄凡等[10]观察飞经走气针法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按常规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选用百会、水沟、神门、足三里、悬钟等穴位,观察组采用飞经走气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运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延迟故事回忆(DSR)、功能活动问卷(FAQ)进行测评。结果: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经走气针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猜你喜欢

金针龙虎经气
人体经脉养生律
自然风
章宏伟
蟋蟀争霸赛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乡村的金针花
人与羊
金针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