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的策略研究

2018-03-18何占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针灸中医药一带一路

石 磊,何占义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让中医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获得和西医一样的法律地位,更好地传播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历史任务。

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方向[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大力支持中医药对外发展,并使其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2]。本文就中医文化向英语国家传播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1 中医文化在海外英语国家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1.1 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不少中医药的情况, 同时也记载了他亲历名医和名药的过程。这是把中国医药向欧洲作了一次介绍。明代的郑和把大量的中国药物带去了欧、亚、非三大洲,同时也把当地的特色产品带回了中国。这就形成了最早期的文化交流和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清政府的衰败,中医也不可避免地被质疑和否定。随着中国的强大、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医这一具有中华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日益复苏和发展。中医文化日益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

1.2 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1.2.1 中医在英语国家有一定的受众范围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文化在海外英语国家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英国有中医诊所约3 000家,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治疗疾病的英国人每年大约有250万人次,支付的医药费用达到9 000多万英镑[3]。美国服用中草药的人数大约有6 000万,中医针灸医师的人数已经超过10 000名,48个州已经承认中医药、针灸的合法地位[4]。更为乐观的是澳大利亚,目前有约5 000家中医诊所,每年服务大约280万人次。在加拿大由于很多人使用法语,而懂法语的华裔人只占不到1%,所以中医发展面临困难。但是大约有55%的加拿大人在使用“另类医疗”——维生素、矿物补充剂、中草药。每年加拿大人支付在这种“另类医疗”上的钱多达 15 亿加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 10%~15%的速度递增[5]。可见,中医在英语国家已经站稳脚跟,虽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未来的发展将是潜力巨大的。

1.2.2 中医的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英国与中国正规中医大学合作在国立正规大学中开设中医和针灸学士学位课程,有着比较规范的中医教学体制,课程设置,并且拥有较高水平中外教师。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国立米杜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合作开办了全科中医课程[6]。在美国,从90年代开始中医教育开始进入美国知名学府和西医医院,有些中医课程成为医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加拿大的中医学院只有几家,多数学生是有中医爱好的加拿大人。澳大利亚的教育课程是由各州的中医注册管理委员会(CMRB)设定,毕业生只有通过CMRB认证的中医课程考核后,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7]。

2 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自觉地投入并归属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8],英语国家对中医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但是认同的程度还不高。中医在海外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出方面,仍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

2.1 中医仍然处于补充医学的地位,尚未完全合法化 2014年4月1日英国卫生部的《辅助疗法(管理)的新步骤》表达了英国政府对中医在英国的立法态度。首先,中医师、中草药从业者必须到辅助与自然保健委员会(the Complementary and Natural Healthcare Council,CNHC)注册,这就意味着中医师将不会像西医职业者那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头衔。其次,针灸从业者和草药中医的注册分开,法律地位也不同。此外,英国对中药材采取认证制度,没有官方认证的话,药材是不允许进入药店销售,但是想要得到认证的话,费用是比较高的[9]。

在美国,针灸的传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48个州也都实施了针灸法,但这仅限于所在州立法的形式,联邦政府尚未对针灸立法。针灸在美国和西医属于不同的执照委员会,同时治疗的范畴也不同。针灸执业人员被称为执照针灸师(licensed acupuncturist,L.Ac.)。在这些英语国家里中医并没有被看作一个整体,针灸和中医中药被分开来对待。它们的合法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或者只是部分承认。中医被看作是和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等众多疗法一样,只是西医的“补充医学”或者叫“补充替代医学”[10]。

2.2 中医治疗尚没有被完全纳入医保体系 在英语国家,没有医保看病是很贵的。因此,中医进入医保体系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这也决定了很多患者是否会选择中医。而选择中医是中医文化传播的最重要一步。因此,中医能否纳入医保范围,对于中医传播来说至关重要。幸运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第一个把中医针灸治疗纳入美国国家社会医保系统——医疗救助计划(Medicaid)里,并已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 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文化的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大部分英语国家人信奉基督教,其哲学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中医文化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因此,两种哲学观点对立会给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带来困难。为了能在英语国家进一步传播中医文化,就要调整思维方式,避免冲突,发挥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求同存异地向前发展。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而英语国家的人主要是理性思维,药品用量会精确到毫克。显然两种文化里的人思维方式差异巨大。中医也要适应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把中药各个组成部分的疗效用精确的数据证明出来,才能得到英语国家人的认同。

3.2 语言的障碍 英语国家的普通民众认识中医的障碍主要在语言方面。中医术语过于抽象和模糊,如“命门”“三焦”,即使是中国人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都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更何况英语国家的民众。所以要让他们理解中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而国外的很多中医并不精通英语,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医的理念。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对中医注册限定语言条件——雅思6分也是很具有合理性的。

3.3 注册标准差异 欧洲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传统草药“在申请日之前至少要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因为很多中草药进入欧洲市场时间较短,难以获得15年的使用历史证明和达到这一标准。此外,很多英语国家要求,中药进行注册需递交药学试验结果、中成药的成分、遗传毒性试验等检测结果。但是由于传统中药在现代药学方面存在不足,还不能马上拿出这些资料。这些与国内的标准并不相同。3.4 中医体制自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由于中医在大多数英语国家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而行业协会又对从业人员缺乏监管,很多英语国家的中医从业人员属于滥竽充数。这对于中医行业的整体形象的建立和中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同时,很多国外中医从业人员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规模很小的诊所里工作,缺乏彼此之间合作和科研方面的提升。

4 推动中医文化在主要英语国家发展的具体策略

4.1 增强中医自身文化内涵建设 中医几千年来不断的传承发展。然而要想让英语国家的人能够接受中医还需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因此,要关注中医的医疗价值,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去审视中医的文化价值[11]。2007 年 10 月 15 日,时任我国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表示,治未病—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中西医文化和合的最佳异文化统一,将集中体现医学行为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12]。截止到2017年,WHO成功召集各国专家一起在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医行业标准会议,已经成功制定了针灸和推拿的行业标准,这样就让中医的传播更具公信力和统一的标准。

4.2 开发中医文化传播渠道 习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截止2017年,习主席数次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中医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中医药管理局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3个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13]。我国政府2009年4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14]。

充分利用孔子学院传播平台传播中医文化。目前我国在海外有450余家“孔子学院”[15], 把中医文化以及传统和现代的中医药科学融入汉语教学之中,既丰富教学内容,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全面的诠释,还促进了中医的跨文化传播。此外,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也可以通过进社区、开展讲座、出义诊等形式更好地扩大中医文化的影响力。

运用互联网+中医课堂推广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建立国际间的跨校联合主办的英语网络课程,吸引国外更多对中医感兴趣的观众和学生,让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在与英语国家观众的交流互动中,也可以促进中医名词术语表达的标准化。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很多中医养生堂的节目已经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6]。

互联网+中医药APP(中医相关移动应用)等互联网途径传播中医知识。《中医药移动应用研究报告》表明,手机移动端是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选择手机或平板获取中医保健知识[17]。因此,英语国家人民也会从手机移动端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以苹果手机系统为例,在其官方 APP 商城搜索关键词“中医”,有23 个中医药知识普及软件,13 个中医药书籍软件,7 个养生食谱软件[18]。有的中医药大学或者中医机构还有自己的介绍中医文化的公众订阅号,如果译成英文的话都将会是很好的渠道来传播中医文化。

4.3 建设标准中医语料库、提高翻译水平 建立大型标准的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将是中医英语交流的一个重大飞跃。中医英语语料库是将一些中医专有名词用英汉双语翻译,并将这些词汇以一个更容易让英语国家人理解和接受的原则进行输入,从而为中医英语的翻译提供一个网络的标准化的平台。现阶段中医英语语料库的类型众多,无法形成统一权威的语料库,这是阻碍中医文化推广上的一个重大障碍。编撰权威的大型标准中医汉英语料库[19],是推进中医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的核心所在。

此外,一些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在中医文化国际化的传播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又要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20]。做到准确表达意思的同时,又能使国外的读者便于理解。如把胃虚译成stomach deficiency,这个虚字“deficiency”的翻译就与英语并不是完全对等也没能表达功能削弱的含义,因而译成stomach asthenia就更容易让英语国家人深刻理解它的含义。不能僵化地翻译经典,而要能努力结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准确地表达中医的理论。这也将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播[21]。

4.4 推广中医英语的ESP语言教学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指的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是针对学习者特定的需求而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对于中医英语的需求就是能掌握中医英语的表达习惯、翻译中医资料、促进中医国际交流。因为中医知识的翻译离不开中医的文化,因而中医英语的学习与普通的英语学习不同,是建立在深厚文化背景和中医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英语学习。

4.5 尊重多元文化,关注目标语言 英语国家比较重视医学的实验数据,因此,在传播中医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入乡随俗。用西方人可以接受的角度阐述中医的理论[22]。把中医特有的五行、阴阳等抽象概念转换成西方人比较容易理解的可以表达具体概念语言进行阐述。这种思路的转换并不是不尊重中医文化或是对中医的背叛,而是让英语国家的人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和可量化性。从目标语的角度出发,让中医知识能够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沿线各地的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医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要说中医文化优于其他医学文化,而是以相互理解,彼此交流为目的。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冲突,就要回归“文化传播”本质[23]——要信息的有效交流。可以把对于中医的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国内的中医专家,了解英语国家民众接受中医能力和程度的中医从业人员,和从事中英文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整合到一起,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当地文化和语言特点的翻译标准。

5 结论

基于目前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现状,本文分析了阻碍中医文化传播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包括了自身提高与战略宣传,教育体制改革与语言文化交流等内外4个方面。伴随着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与领导的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已在国际上实行了中医师(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CMD) 职称考试并颁发证书[24],中医文化的在海外英语国家传播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医文化一定会逐步走到世界医学文化舞台的中央。

猜你喜欢

针灸中医药一带一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