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2018-02-09刘仝书朱家鑫姬永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经气阴气黏稠度

刘仝书 朱家鑫 姬永宽

“经气”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1],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理论依据;关于其生理性质、所主病症、治疗方法,后世的理解和阐述却十分有限。作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原文,发现其中“阴经经气”的特质是“寒凉”与“清轻”,现阐述如下。

1 阴经经气其性寒凉

1.1阴经经气盛则寒《素问·厥论》篇中讲到:“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文中“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参照《灵枢·经脉》篇中关于经络走向的理论,和《灵枢·本输》篇中的关于“井、荥、输、经、合”的原文;这里“起于五指之里”的是“足三阴经”,而“阴气”指的便是“阴经”中的“经气”,“阴气胜”即“阴经”中的“经气”盛,而这将导致“寒”。另外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讲到:“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即“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至于这里的“阴气”为什么是“阴经经气”,会在下一点细讲。综合以上两点,阴经经气盛会导致“寒”,也就是说,阴经经气的性质为“寒凉”。

1.2阴经经气虚则热《灵枢·禁服》篇中讲到:“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文中讲到病在“手足三阴经”时的诊察方法及症状:“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也就是说,“六阴经”经气盛则寒、虚则热。而上文《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之所以说“阴气”是“阴经经气”,是因为同篇前文有:“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对照《灵枢·禁服》篇的:“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可知这里的“阴”是“阴经经气”。

1.3阴经经气不同于阳经经气《灵枢·血络论》篇中讲到:“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即:因刺阴经导致的阴经虚,会引起“阴脱”,进而使人“烦悗”,这与上述的“阴经经气虚则热”理论相合。而之所以说阴阳经“经气不同”,是因为本篇中还提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即“阴、阳经气”功能不同,“阴气”令“血滑”、“阳气”令“血浊”,且“阴气”行于“阴经”、“阳气”行于“阳经”,而如果“两气相遇”,则“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所以称“阴经经气不同于阳经经气”。

2 阴经经气其性清轻

2.1阴经经气来自天气《灵枢·阴阳清浊》篇中讲到:“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阳独受其浊”。即,清气来自于天气,而注于“阴”。结合本篇前文所讲:“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即所言“清浊”之气在于“十二经脉”,则“清气注于阴”是注于“阴经”,所以称“阴经经气来自天气”。

另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讲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结合《灵枢·阴阳清浊》篇中的:“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可以知道,人从天地中摄取的主要是“气”与“味”,“气”之“清者”注于“阴经”、“浊者”注于“阳经”。所以注于“阴经”的经气来自于呼吸所得的“天气”,贮藏于胸中。结合以上两点,“阴气”属“气之清者”,因其来源于吸入之天气,经“上注”而入阴经,故称其性“清轻”。

2.2阴经经气区别于阴 上述这一“清轻”的特质,与后世所讲的“气血阴阳”中的“阴”有本质区别。因为后者具有“重浊”“凝聚”“下降”的特点,临床用药来补充后者的“阴”,多采用熟地黄、麦冬、阿胶、当归、大枣等味甘滋腻之品;而依照上述“阴经经气”的性质,可以补充“阴气”的中药,则应是一类药味“寒凉”、药性“清轻”的药物;“阴经经气”可令“血滑而不浊”,故应用这类药物以补充“阴经经气”,可以达到“血滑”的目的;至于血之“清浊”的判断依据,可以参考现代医学的血液检测指标,如血脂、血液黏稠度、血浆黏度、血浆蛋白含量等;也就是说,依据上述理论,上述类药物可以起到“降血脂”的效果,如茵陈[2]、菊花[3]、百合[4]、蒲公英[5]等;这也与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相吻合。

3 应用

结合上述,“阴经经气”来自于“天气”,其性“寒凉”而“清轻”,其虚则热、盛则寒,其令可“血滑不浊”;故而,“阴经经气”可以令“血滑而不浊”这一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科学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血液黏稠度高于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血液黏稠度高”依据现代医学理论,主要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变大,血红蛋白数目增多,进而导致血液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进而诱发“慢性高原病”,现代医学会采取静脉放血的方法作为临时治疗措施[6]。用“阴经经气”解释,参考气来源系“天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当地人可以受纳的“天气”不足,会导致“阴经经气”虚,则“阴经经气”使“血滑”的功能减退,进而导致“血浊”,出现“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出现“慢性高原病”。而同样的道理,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治疗高黏血症时,可以选择通过补充阴经“经气”而达到“活血”效果的药物,即选用具有“寒凉”与“清轻”特性的药物,如红花[7]、红景天[8]、灯盏花[8]等,这同样与现代研究相一致。

4 小结

基于上述“阴经经气”所具有的“寒凉”与“清轻”的特质,及上文所提及的药物,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如高海拔地区居民可以采取服用红花、红景天等药物预防“慢性高原病”、中老年人群可以服用百合、菊花、茵陈等预防高脂血及高黏血症。这不仅与现代科学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治疗相关疾病具有一定价值。

[1]吕金山.《黄帝内经》“经气”本义考[C]//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杭州:中国针灸学会,2009:1-3.

[2]王琛,崔金环,魏蕾.茵陈提取物对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血脂水平和肝脂肪变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1738-1740.

[3]胡春,丁霄霖,唐莉莉,等.菊花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抗疲劳和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6(10):58-62.

[4]常银子,仲山民,曹玉成,等.百合膳食纤维对大鼠调节血脂和减肥功能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7(9):245-247.

[5]潘慧敏,程世华,田珊瑛,等.蒲公英叶茶调节血脂的实验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8(1):20-21.

[6]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9-1001.

[7]哈斯也提.中药红花与黄芪治疗高粘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135-136.

[8]张建民,初春,陈守强.单味中药治疗高粘血症述评[J].中国实用医药,2008(19):184-186.

猜你喜欢

经气阴气黏稠度
人体经脉养生律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这些表现是假黏稠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
青梨
什么是血液黏稠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