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的护理体会

2018-03-16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3刘群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脑室脑脊液血肿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3)刘群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50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护理措施与效果进行探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6.28±5.2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5.97±4.34)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生命体征观察、遵医嘱给药、体位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引流管护理,具体护理措施;①感染预防护理: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在无菌环境中快速连接引流袋,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在接头处进行严格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裹保证引流袋无菌,定时更换引流袋,并对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进行观察,在更换引流袋时也需夹闭引流管,避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同时禁止任意拆卸引流袋,或者在引流管上进行穿刺,以避免脑脊液渗漏或者污染的发生。②调节引流袋高度与速度:在护理过程中需将引流袋悬挂于患者床头适当高度,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二者间距离大约为10~15cm,以维持患者正常颅内压,患者变化体位时也要随之调整引流袋高度,使患者颅内压始终保持在1.96~2.45kPa[1][2];正常脑脊液的每日分泌量在400~500ml,因此,每日引流量一般不超过500ml,若颅内感染病人脑脊液分泌过度时,则可适当增加引流量,同时也需适当补液,避免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失衡。③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固定妥善,避免牵拉,以防引流管出现脱落、气体进入等现象,同时时刻观察引流管是否出现受压、扭曲、打折等现象,时刻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性。④拔管护理:术后2~4d,患者颅内压逐渐降低,且即将渡过脑水肿期时,可脑室引流管及早拔出,最长置管时间不可超过7d[3]。拔管前1d,可将引流袋提高,或者将引流管夹闭,从而了解患者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出现升高情况;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则需及时告知医师,开放引流管;拔管后也需检查引流管末端是否出现打折现象,切口处是否有脑脊液渗漏,若发生脑脊液渗漏则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组间数据比较,若组间数据P<0.05则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压降低者1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者2例,水电解质失衡2例、颅内压降低者1例,颅内感染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组间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X2=4.152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是引用YL-1型微创穿刺引流针,穿过侧脑室后置入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的一种临床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颅内压,将脑内积血排除,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调整引流速度,可有效避免因颅压过低对脑部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脑室引流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于病人的预后康复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引流管护理,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预防感染、水电解质失衡、颅内感染、颅内压降低等并发症的发生。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引流管护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预后康复。

猜你喜欢

脑室脑脊液血肿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