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危孕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体会

2018-03-1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150何丽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高凝例数概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150)何丽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6例高危剖宫产孕妇进行深入探究。本组产妇中最大年龄为43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25.58±4.12)岁,高龄产妇(大于35岁)例数为6例、双胎产妇例数为2例、经产妇36例、肥胖产妇例数为5例,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例数为4例,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病的患者例数为3例。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包括:血流缓慢、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①因术前术后6h内均禁止产妇饮水,再加上术中麻醉,易导致产妇发生下肢肌肉麻痹;坐月子期间产妇卧床时间较长、血容量减少,易导致产妇血液粘稠、血流缓慢进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②妊娠末期与产褥期内产妇的血液均处在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③对产妇进行反复穿刺或者给药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均可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进而增加血液的高凝状态。

2 护理措施

2.1 健康宣教 加强对产妇的孕期保健意识培养。为产妇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疾病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患者早下床进行适量活动,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2.2 心理干预 积极疏导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认真听取患者的情感主诉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3 术中护理 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保证血液供应充足,不从左下肢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及刺激性液体,做到一次穿刺成功,按照遵照无菌操作流程,避免发生静脉炎。

2.4 术后护理 保证产妇心理健康,消除负面情绪,避免长期卧床,勤翻身、多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根据身体状况酌情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术后6h后方可进食,饮食需为易消化流食,鼓励产妇多饮水。输液时选择留置针,避免下肢穿刺,避免股静脉穿刺。给予产妇相应补液治疗,可显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3d给予产妇500ml右旋糖酐静滴与25mg阿司匹林口服。观察产妇是否出现以下异常:肢体疼痛与肿胀、下肢股静脉压痛、肢体青紫、肺栓塞表现等。

2.5 对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例产妇增加以下护理:保证产妇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处理,局部进行理疗处理,患肢禁按摩、禁挤压;给予产妇每天2次低分子肝素剂量治疗,加口服华法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进行三查七对,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出血。当产妇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需确认产妇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存在,需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护理。

3 结果

4例产妇经对应性治疗和护理后均得到了治愈,不存在并发症情况。本组46例产妇中4例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为8.6%,证明了以上观点。因此,将预防性护理措施应用于高危孕妇剖宫产手术护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做到有效预防、及早发现、针对治疗,可在临床上应用以及推广。

4 讨论

在预防以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护理工作的临床作用巨大,明确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血流缓慢、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1],并对其行针对性护理措施,鼓励产妇积极配合治疗,提升对产妇的护理质量,降低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同时,增强产妇的疾病认知度、治愈疾病信心、消除产妇负面情绪,缓解产妇临床症状,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概率。在护理过程中,产妇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进行详细了解,并积极进行预防,同时熟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2],做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诊断、早治疗、针对性护理,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本次探究纳入了46例高危剖宫产产妇,其中4例产妇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为8.6%,经对应性治疗和护理后均得到了治愈,不存在并发症情况。

综上所述,对高危剖宫产孕妇加强预防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概率,提升护理整体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高凝例数概率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