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2018-03-16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476800马云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皱襞皮化生萎缩性

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476800)马云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32~71岁,平均52.5岁,全部患者排除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胃癌、胃淋巴瘤、心肝肾功能衰竭及胃大部分切除术,这些患者均接受手术取胃黏膜组织,并且进行病理学诊断。

1.2 方法 胃镜检查:这些患者接受胃镜检查,胃镜下检查表现有胃黏膜皱襞平坦、消失,可见局部血管组织,表现有假性息肉颗粒状,部分黏膜位置可有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评判分级及其他胃炎表现可参考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1]。病理检查:进行胃镜下取黏膜组织,获取后常规HE及Giemsa染色,通过3名病理科医师进行诊断,根据镜下腺体萎缩情况进行分级:轻度萎缩:腺体萎缩减少少于1/3;中度萎缩:腺体萎缩减少1/3~2/3;重度萎缩:腺体萎缩减少超过2/3。根据镜下肠上皮化生腺体的数量进行分级:轻度化生:化生细胞达到固有细胞的1/3;中度化生:化生细胞达到固有细胞的1/3~2/3;重度化生:化生细胞超过固有细胞2/3。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进行卡方分析,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使用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80例患者,采用病理检查确诊为61例,符合率为76.25%,并且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有18例,发生上皮内瘤变患者有10例。在8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黏膜皱襞变小甚至消失,并且伴有黏膜充血、红斑等表现,这19例患者做病理发现其中有9例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47.37%,其中有5例确诊为浅表性胃炎,8例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3例患者伴有上皮内瘤变。有25例患者胃镜可见黏膜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呈颗粒或结节样改变,这25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有20例,符合率为80.0%,其中有3例发生肠上皮化生,3例发生上皮内瘤变。有39例患者在做胃镜表现为黏膜下血管清晰,黏膜皱襞变小甚至消失,同时伴有黏膜凹凸不平,有颗粒样或者结节样改变,这39例患者中作病理其中有36例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2.31%,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肠上皮化生,4例患者发生上皮内瘤变。胃镜下表现为黏膜颗粒样、皱襞样改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X2=1.035,P=0.826)。胃镜下血管清晰,黏膜皱襞平整、黏膜皱襞消失伴有颗粒样改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经卡方检验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X2=0.2863,P=0.626)。胃镜下表现为血管清晰可见、黏膜平整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并有统计学意义(X2=10.236,P<0.01)。

3 讨论

临床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胃镜较以往相比具有更加清晰的图像,可以清晰观察胃黏膜、血管、皱襞的变化情况,也就相应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诊断率,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还是依靠病理诊断,并且可以直接观察到黏膜下腺体的改变情况[2]。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当胃镜检查显示血管清晰可见,黏膜皱襞变小甚至消失,并且黏膜可见颗粒样改变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可达92.31%,并且高于胃镜下血管清晰,黏膜皱襞平整的符合率,差异显著并有统计学意义。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①胃镜受到操作的限制,医师在对慢性胃炎的诊断特点把握不清楚时就会发生漏诊、误诊,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早期的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皱襞的平整,血管清晰可见,此时的活检部位比较难以确定,此时病理诊断准确率较好。②病理的采取:病理部位的采取也是重要的条件,当采取的组织部位同时可能产生的病理诊断也不相同。所以在临床只能结合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的结果,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

猜你喜欢

皱襞皮化生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6 例经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分析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