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质滑坡的勘察与稳定性分析

2018-03-15李凤彭振斌

科技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

李凤 彭振斌

【摘 要】滑坡地质灾害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的产生受多种引发因素影响,如何准确分析滑坡的稳定性是治理滑坡的关键。本文以一个滑坡实例,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分析过程。介绍了土质滑坡勘察的方法和手段、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滑坡要素、规模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确定滑坡性质、类型和危害程度,解析其成灾、孕灾机理,提出防治建议,揭示了重大地质灾害体的形成发育特征。

【关键词】滑坡勘察;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1-0011-002

【Abstract】Landslide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 great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How to accurately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landslides is the key to the landslide control. 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of landslide evaluation of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proc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and means of soil slide survey,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area, the elements,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analyz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lope instability, determines the nature, type and hazard of landslide, analyzes its disaster, pregnancy Disaster mechanism, propos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reveal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s body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Landslide investigation; Soi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0 引言

某滑坡为土质斜坡,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碎石土,平面形态似“舌”状,上窄下宽,属中型滑坡。该滑坡于2003年7月9日暴雨后初始变形,拉张裂缝长30m,宽0.2~0.3m,主要部位在滑坡后缘;地形变缓及房屋基础下沉0.15~0.20m,整个坡面均有该迹象;滑坡上居民房屋墙面开裂,开裂宽0.1~0.3m,房屋前坪下沉。毁坏房屋10户20间,直接经济损失约35万。于2014年调查时,该滑坡仍有变形迹象。

1 勘察方法与手段

区域调查、工程测量、工程钻探、探槽、现场原位测试、现场实验及室内岩土试验等多手段相结合,工程测量为勘查工作提供完整、精确的地形图,探槽主要查明滑坡周界及滑坡体、滑带、滑床土岩性及特征;钻探施工采用锤击和回转结合的钻进方法,终孔孔径不小于110mm,滑带及其上下5m范围内,回次进尺不超过0.3m,基岩不超过1.5m。岩样严格按有关规范采取,原状土试样采用标准取土器取样,同时在不同的土层中进行现场原位测试,在粉质粘土②、碎石土③(滑带土)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可以判断土(岩)的状态、强度、稳定性指标和地基土的承载力。并按规范要求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觀测。

2 滑坡的地质特征

2.1 滑坡的空间形态及规模

该滑坡为自然土质滑坡,内在成因主要是前缘过陡且地表水流长期冲蚀作用下失去自然平衡从而整体上形成向下牵引力。平面形态似“舌”状,舌尖向上(朝向滑坡后缘),上、中窄,下宽。自南滑向北,主滑方向NE25°。滑坡边界较分明、滑坡后缘最高标高约248m,前缘最低标高188m,相对高差60m,滑坡体纵长(主滑轴)435m、中部横宽200m,剪出口处360m。滑坡面积约126150m2。滑体厚度2.45~8.60m,平均厚度5m,滑坡体积63万m3。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本滑坡属一中型牵引式浅层土质滑坡

2.2 滑坡体的结构特征

根据钻孔揭露,滑坡体为耕植土①,粉质粘土②、碎石土③、(滑带土④为碎石土)、滑床泥质灰岩⑤。滑坡体土(岩)性质及结构特征如下:

(1)耕植土①:黄褐色,松散,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层厚变化不大。层厚最小为0.5m,最大为1.0m。

(2)粉质粘土②:黄褐色,硬塑,横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揭露层厚最小1m(ZK2),最大为5m(ZK13)。具中等~低压缩性,为微透水层,具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

(3)碎石土③④:与基岩接触面0.1m~0.2m为滑坡滑带土,该处碎石土含水量较上部碎石土高,以潮湿、饱和为主,碎石成分以全~强风化的奥陶系上统龙马溪组泥质灰岩为主,浅灰色、灰黄色,层厚裱花较大,据钻孔揭露层厚:0.60m(ZK10)~4.30m(ZK11),有挤压、蠕动现象,孔隙较大,为中等透水层。该层遇水侵泡后,易软化,崩解,具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4)中~微风化灰岩⑤(未揭穿):青灰色,中~微风化,岩芯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属较硬岩。具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查该层最大控制厚度9.10m(ZK12),该层顶面为滑坡的滑床,岩层产状:100°∠11°,呈缓倾单斜状. 分布较均匀。

2.3 滑动带特征

滑坡的滑带土由碎石土层④组成,滑动面为第四系土层与下伏基岩不整合接触的交界面,滑动面前缓后陡,呈南北向坡度10°~30°的斜坡。滑坡面植被不发育,滑坡后缘拉张裂隙,整个坡面均可见地面沉降,中下房屋建筑变形;大气降水以垂直渗透为主,而下部基岩⑤工程性质较好,致密,透水性相对较弱,向下渗透的地下水受基岩⑤阻水影响,形成地下水“内积”现象,增加了土体重量和渗透压力,加之滑带土(碎石土层④)透水性较强、遇水易软化、崩解,降低了土的抗剪强度和抗滑能力,形成软弱带。

2.4 滑坡体形成机制及破坏特征

滑坡体的形成机制包括滑坡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斜坡的破坏机制是由各种因素综合确定,其中内因方面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地层岩性因素,地质构造因素,水文地质因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及作用),外因方面为气候因系(持续强降雨)和其他可能的人为作用、地震作用等。

3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3.1 滑坡岩土工程参数

根据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经验,经数理统计分析,综合确定拟建场地滑坡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见表1,各岩土层基础设计参数见表2。

3.2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1)基本荷载

自重;自重+外部荷载

(2)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根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划,本滑坡所在区域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在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时,只考虑暴雨的影响,故选择以下二种工况进行计算:

工况一:自重;

工况二:自重+暴雨。

3.3 计算成果

滑坡稳定计算分为自重条件下和自重加暴雨条件下两种情形,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见表3,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成果见表4。

4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计算结果:滑坡工况一状态下1-1′线剖面的稳定系数为:1.085工况二状态下1-1′线剖面的稳定系数为:0.903。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第12.4.6条的规定(见表5)判别如下:

1~1′线剖面工况一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工况二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以上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及定量评价综合确定,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5 结论与认识

(1)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粘土、碎石土;滑床为弱风化泥质灰岩,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连续强降雨时为不稳定状态。

(2)滑坡属中型堆积层滑坡,滑坡危害对象等级为三级。

(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复杂类型。

(4)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排水、支挡(抗滑桩、抗滑挡墙)、削方减载回填压脚等方法,对滑坡进行防治工程治理。滑体四周修建排水沟用以排泄降雨形成汇聚于滑坡周边地表水。抗滑桩、挡土墙宜布设在滑体前缘沿河边一带。

(5)建议从施工开始建立监测系统,对滑坡、治理工程结构(挡土墙、抗滑桩)及临近建(构)筑物、不良地质现象(地裂缝、崩塌体等)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国家标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孟银贵等.土质滑坡渐进破坏力学模型与破坏概率分析[J].铁道勘察,2014(6)34-36

[4]骆银辉等.土体滑坡及松散层滑坡勘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工程勘察,2002(5):41-43.

[5]沈良峰,廖继原,张月龙.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1):24-27.

[6]李双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综述[J].人民长江,2010,41(20):12-15.

[7]黎曙光,李志华.滑坡稳定性分析[J].中华建设,2008(6):116-117.

[8]李世海,刘天苹,刘晓宇.论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2):3309-3324.

[9]杨涛,周德培,马惠民,等.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点安全系数法[J].岩土力学,2010,31(3):971-975.

[10]徐青,陈士军,陈胜宏.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安全系数取值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3):58-62.

猜你喜欢

稳定性分析
电厂灰渣库稳定性分析
低聚季铵盐对聚驱采出水包油乳状液破乳机理
一种基于区间分割的时滞系统的镇定控制
有关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光电检测前置放大电路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小型无人直升机控制及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