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社会资本吗?
——基于市场竞争和法律制度的调节作用研究

2018-03-15靳小翠

中国软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资本责任研究

靳小翠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引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1]。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2-3],而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甚至有时是负向的[4-5]。

造成上述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研究没有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具体途径。因此,近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问题的研究开始避开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而转向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具体途径。例如,从员工工作效率和认同感[6]、消费者满意度和品牌价值[7-8]、组织声誉[9-10]等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出现以来,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11-12],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最终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13],即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之一[14-15]。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方面仍值得继续探讨,而且也鲜有研究考虑制度背景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中的作用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我国2007-2014年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是否有影响;然后考察市场竞争和法律制度在这种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市场竞争和法律制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为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以往文献对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而本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桥梁”,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从而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第二,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以往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少结合制度环境,因而便难以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1]。本文采用制度分析方法,考察市场竞争和法律制度等制度背景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助于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完善制度环境、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三,建立了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的评价指数。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几乎都是建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这种衡量方法可能适用于特定问题的研究,但其普适性和客观性却不足。为了弥补这些问题,本文从“联系”、“声誉”和“利益”三个维度,分别设计相应的指标,利用公开可获得的数据,建立起了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的评价指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社会资本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率先提出的,它最初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和联系获取的稀缺资源或能力。后来,一些学者把Bourdieu的这种思想应用于企业,进而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和联系所获取的资源或者说获取资源的能力。它来源于社会网络,其核心构成要素是网络成员间形成的相互信任和共同价值观[16]。通过这些资源或能力,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久性竞争力,提高企业价值[17-18]。正因如此,企业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由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和形成问题便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来源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社会心理学解释模型”,该模型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社会资本首先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的信任和互惠,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合作,并形成社会网络,又通过重复博弈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对不合作行为的约束,创造更深层次的节制、信任和互惠,从而产生了社会资本[19];二是“理性选择解释模型”,该模型从理性选择的角度,认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网络获取,但社会网络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进行理性选择和再投资的结果[20-21],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以保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并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回报,以激励人们进一步构建社会网络,从而形成社会资本[22]。这两种观点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来源于社会网络,通过社会网络促使各成员间的互信、互惠和合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网络就难以建立,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

企业的社会网络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关系,如企业家个人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机缘关系(同学、同乡、同事等)、社会阅历等,特别是在企业初创时期[23-24]。通过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常常给企业带来人员、技术、资金支持以及难得的发展机会等,从而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网络毕竟有限,如果企业只局限于这样的社会联系,常常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网络局限于有限的圈子内,不能及时与圈子外进行交流合作,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还存在维持圈子的成本过高、“一损俱损”的经营风险传染等问题[25-26]。

企业更广泛的社会网络是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与保持的。夏楸和温素彬等(2014)[27]认为企业是多元资本的共生体,多元资本的供给者与企业形成利益相关者关系,社会责任是多元资本供给者向企业寻求资本回报的表现。企业必须承担对企业的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以及企业所处的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使得他们能够通过与自己的合作获得应有的回报。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后,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更容易吸引到优秀员工、降低自身的资金成本[28],并获得竞争优势等。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与其利益相关者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和网络,并通过这些社会网络获得市场、人员、资金等资源或竞争能力,即形成企业的社会资本。如果企业不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即利益相关者没有从企业处获得应有的回报,这些利益相关者就会拒绝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企业就会失去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并面临消费者抵制、人才流失、融资困难、法律惩罚等风险[29]。因此,可以说企业承担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一过程也就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过程。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

假设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社会资本,是企业形成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二)市场竞争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调节作用

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大大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给企业和管理者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从而迫使企业和其管理者要尽心尽力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重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建造和维护良好的声誉等[8,30]。因而,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会主动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维护与之建立的社会网络;因为企业知道,一旦自己损害了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会很快抛弃自己、转向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

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则享有天然的原料供应或市场优势,即使企业股东和管理者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它们也可以获得高于其他行业的收入和利润[31]。从而股东和管理者就没有动力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和维护、时时关注员工需求、努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同盟等。特别是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垄断常常具有行政特征[31]。我国垄断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政府会对这些垄断企业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这些垄断企业在政府“支持之手”的作用下,很容易就可以从政府处获得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政策支持等。相应地,这些垄断企业知道自己只需要搞好跟政府的关系就可以在市场中立足,因而就会轻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影响垄断企业通过社会责任行为来积累社会资本的效果。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相较于垄断企业来说,竞争性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要更强一些。

(三)法律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调节作用

要想使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形成社会资本,还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证。完善的法律制度会保证契约按照约定好的条件执行、给予那些坑蒙拐骗者应有的惩罚、减少交易双方的不确定和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市场中的经济体都能够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建立社会网络、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得以有效进行。

但是,法律制度总是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201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在制定环节和执行环节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执法环节,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样的法制环境,使得企业一方面不相信法律能总是发挥作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而他们就总希望通过私人关系来寻求庇护,热衷于进入某个“圈子”;另一方面还会认为即使自己违背了法律,只要有人说情也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就会不坚守公平正义的经营理念,总试图通过不合法途径来获得稀缺资源。法律制度越不完善,企业想通过不合法途径获得稀缺资源的欲望就会越强烈,企业就越不会致力于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也不会关注与供应商、员工、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再考虑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和维系社会网络,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私人关系,希望通过这样的私人关系获得资源、降低被惩罚的风险。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法律制度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我国沪市A股类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期间自2007至2014年。样本中不包括金融类上市公司是因为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与一般公司显著不同,无法进行统一分析;样本期自2007年开始是因为在2007年以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太少。样本整理后得到8年内共6547个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资本数据来自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和企业官方网站等公开途径,法律制度数据来自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律师年鉴,其他变量的数据来自色诺芬(CCER)金融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参考Lanis等[32]、张兆国等[33]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具体包含的内容如表1所示。如果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公开披露信息中有表1中某一项的相关信息披露,则该项赋值为1,否则就赋值为0。然后把一级指标下所有的三级指标的值加总,并除以该一级指标包含的所有三级指标的个数,就是这一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所有一级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得分,即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数。

2.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或能力,它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社会网络和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等抽象的内容,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当前对它的衡量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等问题。为了解决社会资本量化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企业社会资本综合评价指数。

在建立企业社会资本综合评价指数时,首先确定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①众多学者[16,18,20]虽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大一致,但他们都认可企业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联系的观点。因而,本文把企业社会资本的第一个维度定义为“联系”,社会资本随着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合作时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②Lin[34]、孙俊华等[35]都指出企业良好的声誉会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向其他主体传递企业是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使得其他主体愿意与企业进行合作,它是社会资本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故企业社会资本的第二个维度是“声誉”;③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资源或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稀缺的、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最终给企业带来利益[13,18],因此本文把企业社会资本的第三个维度定义为“利益”。

表1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其次,确定企业社会资本衡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参考徐尚昆等[14]等、陈汉辉等[15]的作法,并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使用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多次研讨和论证,本文建立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所示。

指标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具体评价指标的原始值。其中,对“企业管理者担任人大代表和行业协会领导”指标和“声誉”维度有关的“荣誉或奖励”指标进行量化时,按照行政级别赋不同的值,国家级赋值“10”,省部级赋值“6”,地市级赋值“2”;对“企业管理者曾经或正在担任政府官员”指标量化时,省部级赋值“10”,地市级赋值“6”,处级赋值“2”。

第二步,分行业计算每一个具体评价指标的原始值在该行业企业中所处的百分位数。这就是每个具体评价指标最终的值。这样做的原因是,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各指标的原始值差别巨大,无法使用这些原始数据来比较他们在某个维度的社会资本的多少。而在同一个行业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大致相同,把具体指标的原始值转换成所在行业所有企业中该值所占的百分位数,能够反映该原始值在行业中所处的高低位置,从而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这类社会资本的多少。

第三步,计算各企业的社会资本综合评价指数。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数等于三个维度的值的算术平均数;各维度的值等于该维度各具体评价指标的算术平均数。

举例说明:①某企业“1.1”指标原始值为25,“1.2”指标原始值22,“1.3”原始值18,“1.4”原始值36;②它们所对应的在本行业所有企业对应指标中的百分位数分别是0.37、0.45、0.55、0.76;③该企业“联系”维度社会资本等于0.53[(0.37+0.45+0.55+0.76)÷4],如果其他两个维度的值分别是0.45、0.58,那么该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数的值等于0.52[(0.53+0.45+0.58) ÷3]。

表2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

*“利益”维度的测量只选取了企业从债权人处获得的利益和从政府处获得的利益,是因为企业只有这两类利益相关者处获得的利益能够准确量化和比较,而从员工处、供应商处、客户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处获得的利益(比如员工的忠诚度、供应商给予企业的原料是否价格最低、客户是否给与了企业最高的购买价格等)无法准确量化。

分维度具体评价指标指标说明1.联系1.1企业与债权人的联系企业与前五大债权人合作年数的总和1.2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企业与前五大供应商合作年数的总和1.3企业与客户的联系企业与前五大客户合作年数的总和1.4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曾经或正在政府部门担任职务、曾经或正在担任人大代表或行业协会领导等2.声誉2.1企业在客户、供应商群体中的声誉企业是否获得“重合同守信用”方面的荣誉或奖励2.2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企业是否获得雇佣关系方面的荣誉或奖励2.3企业在消费者市场上的声誉企业是否获得产品质量或顾客服务质量方面的荣誉或奖励2.4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声誉企业是否获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荣誉或奖励2.5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的声誉企业是否获得关于支持社区发展、支持教育、慈善捐赠等方面的荣誉或奖励3.利益①3.1企业从债权人处获得的利益1-企业平均借款成本3.2企业从政府处获得的利益政府补贴÷营业收入

3.市场竞争的衡量。当前研究中常用的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方法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比率(CRn)、赫芬达尔- 赫希曼指数(HHI)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以及我国垄断企业多是行政垄断的特点,对市场竞争的衡量采取岳希明等[31]的方法,按照CSRC行业分类,把采矿业、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等制造供应业、交通运输业、电信电视传输服务、新闻和出版业等行业设定为垄断行业,其他行业设定为竞争行业。在后文中又使用HHI指数衡量市场竞争程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4.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的衡量。本文使用该地区万人律师比来衡量该地区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该比例越高,说明当地法律制度越完善。

5.控制变量。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本文考虑了企业规模、上市时间、资产负债率、企业所处地区人均GDP、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控制变量。

表3 变量定义一览表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方程模型:

CSCi,t=β0+β1*CSRi,t-1+β2*Statei,t-1+β3*Sizei,t-1+β4*Timei,t-1+β5*Debti,t-1+β6*Gdpi,t-1+β7*Growthi,t-1+εi,t-1

(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4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知,CSR的均值为0.23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均水平不高,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应该继续加强;CSC的均值为0.405;样本公司中约两成企业属于垄断行业,六成以上是国有企业,总体债务水平比较高,平均资产负债率在57%以上。

表4 变量的描述统计量

(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资本的回归分析

为了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采取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可能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从而产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互相影响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把自变量都取上一年度的数据,同时还报告了系统GMM方法①系统GMM方法即系统广义矩估计,是在一阶差分GMM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估计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水平回归方程和差分回归方程结合起来进行估计,水平值的滞后项作为一阶差分的工具变量,而一阶差分又作为水平变量的工具变量,从而增加了可用的工具变量。这种方法允许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即使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存在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时,对参数的估计值仍是有效的,因而常常用来解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动态相关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回归的结果。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

表5 变量CSR原始数据的分项统计

表6 变量CSC原始数据的分项统计

通过表7的回归结果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假设1得到了验证。

(三)市场竞争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调节作用

为了考察市场竞争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本文把样本按照变量Monopoly的值分为两组,对模型(1)进行回归,同时加入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竞争的交叉项对模型(1)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见表8所示。

表7 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CSR”变量与市场竞争“Monopoly”变量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竞争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比垄断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更显著,研究假设2得到了验证。

(四)法律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调节作用

为了考察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否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本文在模型(1)中加入法律制度Law变量,同时加入企业社会责任与法律制度的交叉项对模型(1)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见表8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法律制度“Law”变量与企业社会责任“CSR”变量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意味着越是在法律制度完善的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显著,与研究假设3的论述相符。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换成润灵公司发布的2009 -2014年沪市有关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数据(润灵环球公司自2009年开始公布部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显著性水平没有前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高,可能是该回归的样本量比前文回归的样本量小的缘故(每年样本量为200多家,六年总计样本量为1456家)。具体结果见表9第①列所示。

(2)企业社会责任数据仍使用本文中的社会责任指数,把市场竞争数据换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把法律制度数据换成各地区各年度万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具体结果见表9第②和③列所示。

六、研究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之一,但很少有学者结合制度背景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建立的社会资本综合评价指数,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还分析了市场竞争程度和宏观法律制度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使企业形成社会资本,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形成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相较于垄断行业来说,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中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更显著;法律制度越完善的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显著。

这些研究结论给我们的启示和政策含义如下:

表8 市场竞争和法律制度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调节作用

(1)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形成社会资本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式。企业通过社会交往和联系形成的包含社会网络、声誉和信任等无形资源的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在较长时期内通过互信合作慢慢积累的,不可能很容易地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或破坏,从而保证了企业社会资本资源的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企业绩效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企业社会资本不是企业自发形成的,是企业有意识地进行投资的产物。它需要企业切实秉承“互惠共赢”的原则经营,在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与自己的合作获得应有的收益。那种“杀鸡取卵”、“过河拆桥”的营运方式一定不会让企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比如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抱怨,有的客户在订货前故意大幅度虚报订单量,让各个供应商相互杀价,最后逼得中小供应商的报价甚至要低于自己的成本!客户这样的杀价方式,使得各中小供应商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利润,他们就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同时,这恶意杀价的客户也会在行业中失去信誉,无法维持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他们也会面临被供应商抵制的风险,从而使得整个经营生态系统都将是不可持续的。这就为我们在现实中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解释,也为企业该如何形成自己的社会资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2)为了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可持续地积累社会资本,政府需要继续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化建设。法律制度和市场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和社会资本形成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企业依靠承担社会责任来形成社会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作为企业重要的核心资源发挥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都需要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和完善的法律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否则企业就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或法律的漏洞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也会影响社会资本的正常形成过程和正面作用的发挥。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在法律不完善的环境中,有的企业家或个人会更多依赖私人关系形成社会资本,而这样的社会资本又反过来为个人谋取私利服务,这样形成的社会资本不仅不能提升企业价值,相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社会资本的角度,又为政府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和法律建设提供了证据。

表9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通过大数据回归的方式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够具体,没有深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能明确指出不同的社会责任活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过程是否有差异。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能够通过典型案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活动影响社会资本的具体过程。

[1]张兆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2]ORLITZKY M, SCHMIDT F L, RYNES S L.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3): 403-441.

[3]尹开国, 刘小芹, 陈华东.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 2014(6):98-108.

[4]BRAMMER S, BROOKS C, PAVELIN S.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 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6, 35(3): 97-116.

[5]温素彬, 方 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10):150-160.

[6]TURKER D.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2): 189-204.

[7]SEN S, BHATTACHARYA C B.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2): 225-243.

[8]刘凤军, 李敬强, 李 辉.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1):116-132.

[9]BRAMMER S, PAVELIN S.Building a good reputat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6): 704-713.

[10]唐伟, 李晓琼.抑制还是促进: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税收规避关系研究[J].科学决策, 2015(10):51-65.

[11]SHAW J D, DUFFY M K, JOHNSON J L, et al.Turnover, social capital losses,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4):594-606.

[12]李敏才, 刘 峰.社会资本、产权性质与上市资格:来自中小板IPO的实证证据[J].管理世界, 2012(11):110-123.

[13]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242-266.

[14]徐尚昆, 杨汝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企业社会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 (11): 119-128.

[15]陈汉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政治关联的中介效应检验[J].财贸研究, 2016(2):128-136.

[16]PUTNAM R D.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J].American Prospect, 1993 (13):35-42.

[17]TSAI W,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 firm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 464-476.

[18]边燕杰, 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 2000,(3): 87-99.

[19]保罗·F·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A].李慧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5-76.

[20]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94): 95-120.

[21]BOURDIEU P.The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i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2]方亚琴, 夏建中.社会资本的来源:因果解释模型及其理论争辩[J].学术交流, 2013, (9): 131-136.

[23]PENG M W, 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 486-501.

[24]杜建华, 田晓明, 蒋勤峰.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2):115-126.

[25]ADLER P S, KWON S.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1): 17-40.

[26]陆 瑶, 胡江燕.CEO与董事间的“老乡”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风险水平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14, 3: 131-138.

[27]夏 楸, 温素彬, 郑建明.多元资本共生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J].科学决策, 2014 (10):1-17.

[28]陈 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科学决策, 2017(1):36-51.

[29]GODFREY P C, MERRILL C B, HANSEN J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 425-445.

[30]周中胜, 何德旭, 李 正.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 2012(10):59-68.

[31]岳希明, 李 实, 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 2010(3):77-93.

[32]LANIS R, RICHARDSON G.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ax aggressiven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2, 31(1): 86-108.

[33]张兆国, 靳小翠, 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8): 32-39.

[34]LIN N.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5]孙俊华, 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2): 28-36.

猜你喜欢

资本责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