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国企人才培养的路径

2018-03-15李进苑会娜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劳模创新型

◎李进 苑会娜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企业人才资源已成为关系企业竞争力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实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国有企业应构建怎样的企业文化,如何通过企业文化促进人才培养,成为众多国企发展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与成因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国有企业陷入人才流失困境。一项由清华大学等机构共同完成的调研显示,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才危机十分严重,人员流失率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调查数据表明,近六成的国企存在人才流失危机,1/3的国企认为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遭遇同样人才流失危机的外企和私企的比例不到1/3,并且国有企业流失的大多是人力成本较高的员工,如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这些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了国企的健康发展,削弱了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1]。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部分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急功近利,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偏重于从外界吸纳人才资源。二是资源投入不足。有些国企片面地认为人才培养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在人才培养投入方面秉持能省则省的原则,致使企业员工个人发展受限。三是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员工激励不足。

企业文化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为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争夺和留住人才,薪水、住房和分红等物质利益确实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看,要真正留住人才还要靠企业文化等内在精神的支撑。以国外成功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薪水在同类企业中不算高,但是照样能吸引到一大批兢兢业业为之努力工作的人才,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积累和拥有丰厚的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能够在培养人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满足人才不断提升的需求

根据一项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企业吸引人才的因素众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成就感,而高薪仅仅排在第五位[2]。这说明人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而且最高需求主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关。因此,对于一个成熟优秀的企业来说,若要吸引到高水平人才或是调动本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就要设法建立员工对企业内在价值即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事实上,这种由企业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比其他物质因素要更持久、更牢固。

3.促进企业与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优秀公司管理哲学的共同特征是把企业员工看作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根本源泉,而不是把物质资本、自动化等当作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凝聚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促进企业组织和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影响带动员工尤其是新员工一起形成合力,向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述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事实上,这一论述为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概括起来,一是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两大内核,构建国有企业新型企业文化体系;二是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为总目标,加大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衍化氛围,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人才培养。

1.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劳动模范表彰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者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尚,具体来说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等。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是代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一种宝贵精神文化。

■ 沧江积雪 陈宝林/摄

相比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必须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匠尤其是其中的能工巧匠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踏实做事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主要指企业的员工,尤其是一线的员工在本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努力钻研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集体攻关的协作精神和为国增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期,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排头兵”的国有企业需要重塑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成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的重要支点;发挥劳模在新员工培训和“三型”员工培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劳动模范提供发挥个人榜样作用的有效平台,将劳动模范塑造成为企业文化的代表。大力传播工匠精神,定期对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创新方面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通过认真开展业务培训促使员工熟悉专业领域内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明确自身技术创新的方向。另外,大力培育国有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团队,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带头人,这样的带头人应当既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为团队成员所信服,又能够有效地将团队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国有企业“三型”员工培养力度是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知识型员工代表新时代国有企业先进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从精神层面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技能型员工是企业内在服务、生产等一线岗位上掌握专门技术与知识的人员,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在面对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时可以独立解决,也能够进行技术革新等活动。新时期国有企业应重视对技能型员工的培养,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地更新知识,从而在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技能型员工拥有归属感和产生强烈的向心力,才能够让其与企业“同呼吸”,促使技能型员工静下心来留在企业发展。

创新型员工是企业内那些善于学习和吸收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组织管理和生产实践,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创新性工作方法的员工。当前,人才竞争力集中表现为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现代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一支具备创新素质的创新型员工队伍。新时期,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在集聚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创新业务培训和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在企业内部积极培育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潜在创新者成为创新型员工,并快速成长为创新团队带头人,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1]冯景战. 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再探讨. 山东社会科学,2017,(4).

[2]程玉莲.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才集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猜你喜欢

技能型劳模创新型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榜样的力量!致敬水产劳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