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始兴象”到“意象”的研究

2018-03-14张茜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子云物象意境

张茜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意象”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研究的角度多从诗歌艺术方法、思想内容着手,偏重于诗歌文本的研究。本文试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审视“意象”,以“原始兴象”为起点和辅助概念,试图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认识“意象”。

一、“原始兴象”

在《诗经》产生之前,诗歌就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上溯到人们生活的原始宗教时期(这里的宗教不是现代意义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作为一种生产劳动的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生存斗争的意义),诗歌的形态还是及其简单的形式:“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不能把自己与客观事物分别开来从而体现自我意识,所以这阶段的诗歌缺失对“他物”采取对立的审美观照态度,“自然之物”还未脱离主体存在,例如《燕燕歌》:“燕燕飞往”。这是一首以图腾崇拜的宗教观念为基础的诗歌,虽然有“自然之象”的出现,但也只是停留在客观描述上,而之所以把“燕子”写入诗歌,是“殷民族的先民望着他们的图腾祖先神——燕子——向着他们的祖宗故地飞去,以虔诚的心情赞美和歌颂它,表现了他们对于祖先神的无限向往和怀念。”所以说,这里的“自然之象”还不具备“把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的能力,不是个人情感的外泄,而是代表一个民族的“声音”,写入诗歌的“自然之象”显然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

这里就引出来一个重要的概念:原始兴象。所谓原始兴象是“被神化了的因而具有一定觀念内涵的物象被援引入诗的结果,它完全以其宗教性质和意义为本质,从心理过程来看,则是观念内容与物象之间的一种联想”。这里的联想是一种“非象征”性的,与象征性相比,两者都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而“非象征性联想”更富于历史内容和传统色彩,长期宗教生活中所培植起来的以一定的观念为基础的联想,避免偶然性和暂时性,例如:鱼与丰收,繁衍,鸟与祖先,父母,而象征性则要求形象与意义结合能够体现出某一方面的美来,形象与意义之间必须具有某些相关联的性质和特征,有时候它的外部形貌足以暗示出它所具有的意义。例如:狮子象征勇敢刚强。

二、“原始兴象”的特点

那么 “原始兴象”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笔者总结如下:

(一)积淀

“原始兴象”通过“积淀”形成,短时间内具有不可再造性,荣格曾今说过“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他仅仅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以特殊形式的记忆表象,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或者以大脑的解剖学上的构造遗传给我们”。我们的“原始兴象”也是由宗教观念积淀为艺术形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了几千年。到现在,虽然某些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本身已经抽象为一种审美特征,“宗教意义”已经不再存在,但是经过历史的锤炼仍是必要的,这也是形成“意象”的基础和条件。

(二)集体

赵沛澪认为“在诗歌中,自然物象的某些类化表象以及浓缩了一定的集体意识的集体表象,可以对于人们的心理产生类似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产生的结果表现在诗歌中,就是集体对于自然的共同感受的外在显现,例如,在鸟图腾部族里,人们见到鸟便会直觉的联想到祖先,这种联想和感情正是集体的宗教生活培植起来。“它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由此可见,“原始兴象”强调人类心理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情感自由表达的前提。

(三)包容

“原始兴象”重在向内发展,挖掘自身内在的深层意义,例如:中国的“水”意象,水难以跨越,水代表的是一种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然而,水因为其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在这里“水”意象的含义明显与前者不同。相反的深层含义都可以被吸纳进入“意象”,可见“原始兴象”的包容性,只不过这里的“原兴意象”已经进入了审美领域。

三、从“原始兴象”到“意境”

随着历史的发展,“原始兴象”浸入诗歌,它所包含的“宗教意义”和性质渐渐消失而审美特征越来越突成为一般“物象”的两个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原始兴象”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对于后来每一种新增的含义都具有调和与保护的作用,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原始兴象”都能成功转化为“物象”,进而产生“意象”的,也不是说后期诗歌中的“物象”都是来源于 “原始兴象”的,“物象”也可以是后起的,是一种对于情感表达的渴望而赋予“意象”新的话语蕴藉。历史再往前发展,就产生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成熟的诗学理论。见图:

自然之象→宗教意义→原始兴象(非象征性联想)→兴→物象→意象→意境

“自然之象”被神化,被赋予一定的“宗教意义”,通过“非象征性联想”,形成“原始兴象”,“宗教意义”淡化,抽象形式形成,产生艺术形式“兴”。“兴”本身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他物”与“意”的关系不是很紧密,这与“原始兴象”的影响有关。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以不再展开。二是,所描写的“象”本来就是“意”的一部分,两者交相融汇,即使发展到以后,产生“象外之象”,“意境”等概念,“意”与“象”都是一个交织在一起的整体。

下来看一下这条线索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

“侯人兮猗”《侯人歌》(杜文澜《古谣谚》)这是一首原始图腾“直言其情”的诗歌,诗歌的形象是孤立的,“言尽意尽”,想象很不充分,很难飞跃。“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南·卷耳》)诗歌发展到这里,真正产生了富有感性特征的形象画面,这里已经超越了“原始兴象”而形成一种“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君子于役》)“物象”成为诗歌有机组成部分,“兴”句虽没有放在开头,但依稀能辨认出来,牛羊晚归(兴)为“象”,妇女思念“于役”不能回家的丈夫为“意”,这体现出了一种“象”与“意”在形式上的融合,是“意象”产生的前身,或者说是不够成熟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是由“物象”发展成为“意象”的诗歌,诗歌的“意象”已经不是单个“物象”所能体现出来的,它是由“鸡声”“ 茅店”“月”视觉表现融合成的复合体,“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像‘鸡声茅店月这样省略修饰,说明词的诗句,他称之为‘视觉和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性映像‘联合起来提示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

而马致远的小令《秋思》可谓是说明“意象”的代表作,它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文本”。它产生的是一种“面象”,又称集合意象,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点象组成,以反应某一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面象的显现要以点象即具体的知觉意象为基础,同时要依据诗作中提供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提供了面象的显现的框架,不同的点象就依照某种确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而这首小令又不仅仅停留在“面象”上面,它的“象”与“意”交融在一起,是主观情志与客观事物不断融合而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枯藤”“老树”已经变为诗歌本身有机组成部分,依靠几个名词的简洁组合产生的张力,以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这种“张力”使语法的因素已降到最低点,但心理能量的蕴含却十分十足。

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意象”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排斥性和稳定性,新的含义很难加入其中,这也是成熟意象的不足之处。

四、“原始兴象”、“物象”、“意象”、“意境”之間的关系

为了辅助理解,笔者决定用原子来做个形象比喻,阐发一下“原始兴象”,“物象”,“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一)“原始兴象”

就像原子核内的质子,它是深层的,隐蔽的,在稳定的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当,也就是说现有的一些“物象”是受“原始兴象”影响的,但是当原子和外界发生反应时,就会有外来电子的进入或丢失。随着历史的发展,“原始兴象”基本稳定,变化不大,但由它发展起来的“物象”比较灵活,甚至可以是后起的,外来的。“宗教意义”含量最小的“原始兴象”最有可能形成新的“物象”,因为它受“宗教意义”的控制也最小,其“生成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就像丢失的电子一般都是受原子核引力最小的电子,较为活跃的电子。

(二)“物象”

像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一首诗歌中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物象”,电子只有在磁感应和电流通过的时候,会发生变速度,也就是说“物象”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作者不断的将个人的情思融合于“物象”才能使原有的“物象”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个缓慢的过程。

(三)“意象”

像“电子云”,并不是电子所运行的地方都能形成“电子云”,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某区域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在距离原子很远的地方,几率密度为零,这意味着非常不可能在那里找到电子,在非常邻近核的区域,电子出现的几率也为零,则说明电子无法到达此区域,这也就是说,当所有“物象”的深层情感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时,“意象”就生成了,所有“物象”都是为了“意象”而存在,这样“意象”才可以丰满。电子云的密集程度还可以说明成熟与不成熟意象的差别。

(四)“意境”

像原子,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当意境产生时,就标志诗歌的独立存在了,我们试着用原子来分析不同诗歌的“意境”为何不同,例如,氢原子和钾原子。由于电子数的不同,所以导致电子云的不同,而其根本原因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换句话说,质子数量影响了大部分的电子,而电子的数量以及不同规则的运动形成了不同的电子云,不同的的电子云决定了原子的体积,对应到诗歌中就是,“原始兴象”的心理积淀影响了以后诗歌中的一部分“物象”,这部分“物象”不断的扩充其含义,其中一部分发展比较成熟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意象”,进而形成包容性更强的“意境”。

何为“意象”? 如果一味只在单个名词上纠缠,用逻辑的言语定义它,办法虽简单,但对于“意象”这样一个“印象式”的批评术语的深层涵义的获悉只能是挂一漏万了。如果仅仅凭批评家的热情与自信,不追求确切的解释,对作品零星把握,舍弃分析论证的逻辑过程也是不妥的。我始终认为“意象”是一个流动的历史积淀的概念。因为受所处时代与自身学识所限,我们研究的只是“意象”的静态,是定格在某一瞬间的静态,而这种研究永远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准确性。我们对于“意象”的认识不能期待一种概念,也不能期待一种体验,而是应该期待一种对现有“意象”理解的批判和超越,改变一些陈旧的思维方式,为更新的理解做一些启发性的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猜你喜欢

电子云物象意境
关于原子结构学科理解新视野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高中原子结构教学中几个概念的深入认识
浅谈量子力学及其内在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教学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