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8-03-13陈涛

医药前沿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存率心绞痛调节

陈涛

(四川绵阳四O四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临床上多首选药物治疗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但有资料显示: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是否将该方式与药物联用仍存在争议。故本次研究中纳入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患者100例为对象,旨在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100例对象为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患者,以就诊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中男女占比为32:18;年龄为43~85岁,均值为(67.03±10.48)岁。观察组中男女占比为27:23;年龄为45~82岁,均值为(65.72±10.79)岁;纳入患者对本次研究中各项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不愿/不能配合各项研究内容的患者、排除基础资料不完善的患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选药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药物为患者治疗,需注意的是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

观察组接受药物+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时选药及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用药氯吡格雷,并皮下注射5000U肝素,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出现异常情况时即刻予以对症处理,必要时可使用起搏器;治疗完成后为患者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血。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的FPG、血脂以及2hPG与HbA1c等方面数据,并密切观察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量以及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等方面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每隔3个月电话/门诊随访1次,对患者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生存率等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12个月内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12个月内生存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12个月内生存率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n]

3.讨论

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学界对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方案并无定论,主要是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无论何种类型,接受介入治疗与药物联用治疗后,其临床效果未见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但主要区别是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如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或者缺血性靶血管血运重建与死亡等方面的不同。

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该治疗方式主要是对动脉管状管腔阻塞处充分疏通,经此达到心肌血流灌注量,确保心肌供血量恢复正常,并促使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治疗起效快,现已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为急性动脉综合征急救治疗方法之一。有资料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的防止人体心肌细胞减少,患者长时间处于心肌缺血状态,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情况不可避免,而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缺血状态得以充分改善,细胞凋亡数量亦得以减少,并促使细胞逆生长;可充分改善人体心脏收缩功能,在患者心肌缺血时便会对心脏收缩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便可快速促使血液灌流不良情况得以改善,保证患者心脏正常收缩,亦可有效防治发病后期心肌缺损的情况[1];可对人体体循环重塑,通常心肌缺损时会严重影响机体循环,导致患者产生诸多并发症,经介入治疗后患者被阻塞的动脉官腔被充分疏通,心肌血流量在短时间内恢复,并促使机体全身充分循环,避免/减低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但有资料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时,其预后情况并不乐观,却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相关不良事件[5]。而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医学界对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患者各方面情况研究的持续深化,有资料显示:存在客观心肌缺血证据时,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其各方面临床症状,并能够避免/减少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心脏事件。

临床上有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3.9%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约35.8%的患者合并糖调节异常的情况,而约59.6%的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问题。糖调节异常指人体血糖处于正常血糖水平及确诊糖尿病血糖值的中间状态,绝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体内血糖都经历过此阶段,并有资料显示:糖调节异常发病可能与炎症因子相关,因胰岛素抵抗以及氧化应激、凝血纤溶异常等方面问题,导致内皮细胞遭受损伤,故产生动脉粥样硬化[2]。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发病后,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夺去患者的生命。故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了介入治疗,并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等方面情况显著减少,发生不良情况的患者共11例,占比22.0%;而对照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等情况发生者共29例,占比58.0%,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提示:介入治疗后患者病变冠状动脉血运得以充分恢复,其心肌缺血状态有效改善,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方面症状亦充分改善;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远期生存率比较不存在差异,可能与患者的血糖因素、病变因素相关,当然研究设计因素亦是不可避免,其中血糖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呈高血糖状态,而高血糖会提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血糖与血管内皮损伤、冠状动脉硬化的情况息息相关。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会对血管内皮造成相应的损伤,并引起诸多炎性因子释放,导致患者机体产生一系列病变,降低了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病变因素则是冠状动脉造影并不能对心肌缺血程度、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是依冠状动脉造影所获结果实施的介入治疗,导致手术风险与获益比值准确性被影响;设计因素则可能与观察时间短有关[3]。

综上所述,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可充分改善患者的再发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方面症状,但对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并未增加,故临床使用时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1]张志玲,陈琴,陈贤娣.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及血管内超声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5):32-33.

[2]李琪,刘健,卢明瑜,等.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1):7-11.

[3]马洪山,白如冰,屈飞.经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对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介入诊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0(12):1479-1481.

猜你喜欢

生存率心绞痛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