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林语堂三部中文译著的出版乱象及其根源探析

2018-03-11陈智淦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漫谈译本林语堂

陈智淦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一、引 言

林语堂亲自参与翻译且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的中文译著的数量至今仍未有定论。在各类研究资料的表述中,林语堂翻译的中文译著的具体数量不尽相同。“林语堂即便在晚年也鲜有提及自己的汉译作品和成就”,他在《八十自叙》(1975)第13章《精查清点》中详细清点了自己在国内出版社出版的5部英文著作以及在欧美出版机构出版的31部英文著作,但却只字未提其汉译作品。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一书附录《林语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总目》中单独列出 《国民革命外纪》《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俄学生日记》《新的文评》等6部英译中的翻译作品。此后,朱立文编写的《林语堂著译及其研究资料系年目录》和林大津等主编的《福建翻译史论》(现代卷)等均沿用林太乙的说法。然而,林本椿在《福建翻译家研究》一书的《林语堂与翻译》一章中则列有林语堂的7部英译汉的译著(除上述6部英译中的翻译作品外,还包括《励志文集》);国内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多次指出,“林语堂曾汉译美国作家马尔腾的《成功之路》”;郑锦怀在《林语堂学术年谱》的《序言》中甚至列有林语堂的8部英译汉作品,其中包括“洛德(Everett William Lord)的《怎样训练你自己》(1939)、马尔腾(Orison Swett Marden)的《成功之路》(1939)、笳斯特娄(Joseph Jastrow)的《心理漫谈》(1939)”等3部中文译著。

除了研究者在各类研究著述中对林语堂中文译著的篇目数量和具体译著书目表述不一致之外,出版社在出版林语堂中文译著的选择篇目也不一致。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梅中泉主编的30卷本 《林语堂名著全集》,该文集单独把林语堂5部中文译著分别编列为两卷,即第27卷(包括《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和第28卷《成功之路》;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语堂励志经典译丛”(全译珍藏版),该译丛包括《成功之路》(2003)、《人生日常心理指南》(2004)和《怎样训练你自己》(2004)。换言之,林语堂中文译著的具体篇目及其真伪亟待进行探究和梳理。笔者利用《瀚文民国书库》《民国图书专题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民国图书》和《地方民国文献》等网络检索系统以及孔夫子旧书网等网上书店,搜集到中国杂志公司和东方图书公司在1939至1943年出版的《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如何修养你自己》)、《心理漫谈》等3部林语堂中文译著的初版本,对比分析该3部中文译著初版本的译著文本与其同时期其他译者的译著文本发现,该3部译著均非林语堂翻译,而是出版社单方面“硬归”其翻译的伪译著。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民国时期多家出版社出版林语堂3部中文伪译著的出版乱象有增无减。因此,探究民国时期林语堂3部中文译著的出版乱象产生的具体根源,能够给学术界、出版行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启示,避免更多类似伪译著出版乱象闹剧再次上演。

二、民国时期林语堂三部中文译著的出版乱象

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未对林语堂多部中文译著的真伪问题提出质疑或进行详细考证。褚东伟曾指出,除了林太乙所指出的林语堂的6部中文译著外,“在中国主要的图书馆和书店中,尚能发现林语堂其它的中文译著,如《徬徨飘泊者》《日常心理漫谈》《成功之路》以及《怎样训练你自己》。上述林语堂中文译著并非都是准确的,至少有一部译著不是林语堂翻译的,有力的证据表明,《成功之路》是一部伪译著。此外,在现有的林语堂传记资料及其自传中,少有证据显示所谓林语堂译著《怎样训练你自己》的真实性。”尽管褚东伟对《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这两部译著的真伪性提出质疑,但他并未进行进一步的考证论述。可见,林语堂多部中文译著真伪的质疑严重缺失,且真伪考证也是一片空白,最终导致出版界多次再版林语堂的多部伪译著的出版乱象至今依然存在。

(一)《成功之路》的出版乱象

1939年10月,上海的中国杂志公司增订再版林语堂翻译的《成功之路》,列入“青年修养丛书”。该译著的封面署名“(Orison Swett Marden)著 林语堂译”,内页首页标注“献给有志的青年们——成功之路”。卷首收有《成功之路序》,版权页注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增订再版”以及署名“原著者 美国(Orison Swett Marden)翻译者 林语堂”等字样,以右翻竖排的版式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并未加注标题,详细列有共计63节的小标题;第二部分标题为“成功之路 卷二”,同样详细列有共计21节的小标题。全书正文共计324页。郑锦怀在《林语堂学术年谱》一书中指出,林语堂所译的 《成功之路》“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译自Training for Efficiency,含62小节;第二部分同样题为‘成功之路’,译自Every Man a King,Or Might in Mind-Mastery,分为卷一(第 1-11小节)、卷二(第 12~21小节)。 ”该说法有 3处值得商榷:第一,译著第一部分实为63小节,即正文的第1-198页;第二,译著的第二部分共计21小节,即正文的第199~324页,无论在目录页还是正文,并未再进一步细分为(第1~11小节)、卷二(第12~21小节);第三,正文两部分的译文出处来源在该译著并未明确指明,林语堂所写《成功之路序》中仅说明其译著第二部分原名为Every Man a King,而非Every Man a King,Or Might in Mind-Mastery,笔者查证该书原名实为Every Man a King(or,Might over Mind)。

其实,《成功之路》是一部冠名“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早在1932年8月,曹孚就曾把马尔腾的商业和效率性质书籍Training for Efficiency一书翻译成中文,书名为《励志哲学》,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至1936年12月已印至第8版,该译著正文共计186页。在该译著1936年第8版的《译者序》之前,还有署名“印行者”的《原序》。在4年多的时间里,该译著再版的次数就足以说明其发行量之大。然而,笔者通过详细对比曹孚的《译者序》与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发现,这两篇序言的内容仅在4个地方稍作修改,其余内容则完全一致。具体是:

第一,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第1段最后一句对曹孚的《译者序》第1段最后一句进行了部分文字修改。曹孚在《译者序》中指出:“现在所译的这册书,正是他的全部著作中的代表作品,所以译者就斗胆将他的书名,意译为《励志哲学》。原名Training for Efficiency,从直译,当为《效率之训练》。”而林语堂在其译本《成功之路序》中指出:“现在所译的这册书,正是他的全部著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前曹孚译过那本书,书名改为《励志哲学》,不过该本尚欠完善,不合普及教育,现改译后,又将马博士著的《人人是一个王》的一本,原名(Everyman a King)两本译在一起,改名为《成功之路》。”这也许就是出版社增订再版该书时说明其改译的原因,即林语堂翻译的《成功之路》增加第二部分内容,增加的励志书籍Everyman a King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

第二,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第4段开头对曹孚的《译者序》第4段开头第一句话进行修改。曹孚在《译者序》中指出,“译者正是一个青年,一般时代青年所经验到的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滋味,译者未曾错过。”此句在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改为:“译者对于时代青年所经验到的烦闷,消极,等等滋味,译者未曾错过。”

第三,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第5段对曹孚的《译者序》第5段多处进行文字的局部修改。曹孚在《译者序》中指出,“关于译笔的幼稚,译者不乏自知之明。有一语须得声明的,就是原文不是纯粹的文艺作品,而是兴奋、激励青年的文字,所以在移译时,不敢强从直译,而唯尽力于保持原文的浓厚的兴奋性,激励性。为要达到这个目的,译文即使蒙不忠实之讥,也在所不惜的。”而林语堂在《成功之路序》中,该部分则改为:“关于译笔的好坏有一语声明[,]原文不是纯粹的文艺作品[,]而是兴奋激励青年的文字,所以在移译时,不强从直译,而唯尽力于保持原文的浓厚的兴奋性,激励性。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文即使蒙不忠实之讥,也在所不惜的。”

第四,林语堂的《成功之路序》删除了曹孚的《译者序》第6段整段文字。“本书的一部分译文,曾先后在《民国日报》的《觉悟》栏中发表。惟因格于报纸篇幅,刊登时每要削趾适履,颇多字句的删除;兹为补复;还有些地方,并作必要的修正。”很明显,这部所谓“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大部分实为抄袭之作,因此,不敢如实交代译著已在其它报纸上发表过的部分译文。

此外,林语堂的伪译著《成功之路》在1940年10月再版时,封底附有全书的概要及与译序最后一段几乎如出一辙的全书概况和翻译说明:“本书是美国马氏的代表作,原文不是纯粹的文艺作品,而是兴奋、激励青年的文字,所以译时不强从直译,而唯尽力于保持原文浓厚的兴奋性,激励性。为要达到这个目的。”这与1932年曹孚原译著的《译者序》中文字几乎一致,而1936年12月曹孚的《励志哲学》第8版的封底页同样附有对该书的简要概述:“本书原名《效率之训练》,共六十三章,为励志丛书之一。名言信论,字字珠玉,是以激发青年向上之志气,鼓励青年过往之糊辞,对于目前中国颓唐消极之青年,尤为适当之针砭。”可见,在书本装潢设计方面,这部伪译著的盗印或抄袭原译著的方式也几乎如出一辙。

总之,对比曹孚译著《励志哲学》的《译者序》和林语堂伪译著《成功之路》的《成功之路序》的具体内容,除了以上4处不同的文字表达外,曹孚译著《励志哲学》中署名“印行者”的《原序》在林语堂的伪译著《成功之路》中则全部被删除,而两部译著的正文内容均完全一致。虽然伪译著《成功之路》第二部分的21小节的译者是何人成了历史之谜,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原译者曹孚被世人彻底遗忘则是不争的事实。

(二)《怎样训练你自己》的出版乱象

1939年10月,上海的东方图书公司出版林语堂翻译的《怎样训练你自己》。该译著的版权页上除了书名之外,还注有“美国罗德著”“林语堂翻译”以及英文原著名“A Plan of Self Management”及原作者“By Everett William Lord”等字样,以右翻竖排的版式出版发行,正文包括16章,全书正文共计242页。正文前包括“卷头语”“作者传略”“敬告读者”“目录”等部分。

其实,《怎样训练你自己》也是一部冠名“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在林语堂的该译本出版之前,国内已出版了另一译本。1931年10月,上海长城书局初版发行黄彝弼、黄霜华合译本《怎样训练你自己》,同样是以右翻竖版的版式出版发行,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3次出版该书,即该书于1932年10月再版、1933年3月三版,至1935年4月,该书已出版第八版。该合译本初版本的版权页中译者姓名署名为“黄彝弼黄霜华合译”(两个译者的名字分两行排版)。笔者详细对比林语堂的译本(1939年)和黄彝弼、黄霜华合译本(1931年)发现,两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译本在文字表达、标点符号等方面,几乎完全雷同,甚至每一页的排版内容、段落数等都惊人的一致。而有些不可思议的是,黄彝弼、黄霜华合译本的第三版(1933年)和第八版(1935年)的译文却在极少地方的表达略有不同。比如,第三版的第一章仅在第2段的最后一句“真是从那亚Noah造船以来就已经有了的”和第八版同段落的最后一句“真是容易得不费什么力的”略有不同;又如,第三版的第十六章仅在第3段的最后一句“以力量代了柔弱”与第八版同页同段落的最后一句“以力量代了柔弱的时候”略有不同。

笔者同样认为,如果《怎样训练你自己》是林语堂亲自翻译的,它与较早出版的黄彝弼、黄霜华合译本的雷同率不可能如此之高。换言之,东方图书公司于1939年出版的林语堂的伪译著《怎样训练你自己》完全是该出版社私自非法翻印上海长城书局于1931年出版的黄彝弼、黄霜华的合译本,在未作任何文字修改和林语堂允许的情况下“硬归”于林语堂翻译而出版发行的。

在民国时期,多家不同出版机构在更换译者名字后出版同一部原著的情况屡见不鲜。实际上,笔者查阅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里的《民国图书》时,《怎样训练你自己》可供查阅的有林语堂、黄维三以及施蛰吾、诸贯一合译的3个译本。1939年7月,施蛰吾、诸贯一合译本(罗特著)由纵横社出版;1940年,黄维三的译本(罗特著)由启蒙书店出版。黄维三的译本(包括译者序)“虽署黄维三译,但译文内容与施蛰吾、诸贯一的译本文字完全相同。”此外,1940年2月,陶慕潜、杨岐翻译的译本《怎样改进你自己》(罗特著)由改进出版社初版;1943年12月,上海的东方图书公司初版发行《如何修养你自己》,列为“青年修养丛书”,封面标注“林语堂译”,版权页署名“著者 罗德”“译者 林语堂”等字样,该译著的内容和1931年黄彝弼与黄霜华合译的《怎样训练你自己》也完全相同。换言之,上海的东方图书公司分别于1939年10月出版的《怎样训练你自己》和1943年12月初版的《如何修养你自己》均为林语堂的伪译著,该两部译著都是抄袭盗版上海长城书局于1931年10月初版发行黄彝弼、黄霜华的合译本《怎样训练你自己》。这与黄维三的译本(1940)完全抄袭施蛰吾、诸贯一的合译本(1939)如出一辙。

(三)《心理漫谈》的出版乱象

1940年9月,上海的东方图书公司初版发行林语堂翻译的《心理漫谈》。该译著封面署名“Joseph Jastrow著 林语堂译”,版权页署名“原著者 美国Joseph Jastrow翻译者 林语堂”,书脊署名“笳斯特娄著林语堂译”。译著以右翻竖排的版式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13篇,101小节,正文共计271页。

其实,《心理漫谈》同样是一部冠名“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早在1934年7月,上海的生活书店就曾初版发行曾宝葹翻译的《日常心理漫谈》,1935年12月再版。该译著封面署名“查斯特罗 著 曾宝葹 译”,版权页署名“原著者 Joseph Jastrow译者 曾宝葹”,译著正文前包括文末署名“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曾宝葹于沪滨”(即1934年4月28日)的“译者赘言”(共1页)和“目录”(共13页)两部分。全书分为10篇,126节,正文共计447页。林语堂的伪译著《心理漫谈》和曾宝葹的译著《日常心理漫谈》的篇数、各篇标题以及各篇的具体节数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林语堂译本《心理漫谈》与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对照表

从上表可知,林语堂的伪译著实际上是曾宝葹译著各篇、节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是曾译本的“缩水版”。伪译著的第十一篇至第十三篇的标题分别与第一篇至第三篇的标题一致,如此明显的排版错误令人不可思议。此外,伪译著的印刷质量较差,仅在目录部分就有3处明显文字印刷错误:一是第五篇的标题为“怪持的性情”(实为:怪特的性情);二是第十篇第六小节的标题为“家庭理学”(实为:家庭心理学);三是第十三篇的标题为“几个不答覆的问题”(实为:几个不易答覆的问题)。笔者进一步详细对比各篇、节的具体内容,伪译著和原译著的具体篇名和小节的顺序调整如下表所示:

表2:林语堂译本《心理漫谈》与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各篇内容调整的对照表

篇名 林语堂译本《心理漫谈》各小节(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所在节次)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被并入或删减的具体节次第一篇 如何保持快乐六 你有储存的精力吗?(曾宝葹译本第九节)七 如何填补你心灵的缺憾(曾宝葹译本第节)八 如何制止你的怒气(曾宝葹译本第一一节)九 如何养成坚强的意志(曾宝葹译本第一三节)一○怎样破除你的抑郁(曾宝葹译本第一六节)十一 如何排除忧虑(曾宝葹译本第一七节)十二 你不要太神经过敏了!(曾宝葹译本第一九节)一五 “盛在瓶里的光辉”一八 强硬二○静寂的乐园二一 恬静的生活二二 “驯良些,可爱的姑娘,让别人去弄聪明罢!”(以上10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并入第十一篇)二 遗传与训练八 I.Q.的价值一○疲倦是儿童危险的符号一三 怪杰的剖解一七变野一八 学识和常识是互通的吗?(以上6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并入第十二篇)第二篇 如何培植儿童的心理一 未成年以前的心理(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 男孩的心理和女孩的心理(曾宝葹译本第三节)三 儿童应当如何选择朋友(曾宝葹译本第四节)四 你的小孩子有怪癖吗?(曾宝葹译本第五节)五 如何使儿童保持快乐(曾宝葹译本第六节)六 什么叫做I.Q.(曾宝葹译本第七节)七 你的小孩得到了一些什么知识?(曾宝葹译本第九节)八 聪明的儿童体弱些吗?(曾宝葹译本第一一节)九 学校当领袖的学生将来也比常人好些吗?(曾宝葹译本第一二节)一○城市里的儿童比乡村儿童聪明些吗?(曾宝葹译本第一四节)一一 指导儿童心智的规律(曾宝葹译本第一五节)一二 应当责打呢还是不应当责打?(曾宝葹译本第一六节)第三篇 几个不易答复的问题一 假使你是一个犯人(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 为什么你要做作?(曾宝葹译本第三节)三 为什么我不能做得好?(曾宝葹译本第五节)四 你是上进的吗?(曾宝葹译本第九节)五 你的记忆力差吗?(曾宝葹译本第一○节)六 你容易受欺骗吗?(曾宝葹译本第一一节)七 你有一种要“自大”的感觉吗?(曾宝葹译本第一二节)八 你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吗?(曾宝葹译本第一四节)九 你被梦所烦恼吗?(曾宝葹译本第一六节)一○依赖性有医治的方法吗?(曾宝葹译本第一七节)一一 “差不多”的人究竟是什么毛病?(曾宝葹译本第一八节)一二 你能绝对不受欺骗吗?(曾宝葹译本第二二节)二 根据于成见的思想四 为什么你要诅骂?六 你讨人厌吗?七 你是一个守财奴吗?八 为什么你要喝咖啡?一三 堂表亲可以结婚吗?一五 我们是由内分泌腺所支配吗?一九 你需要监视者去抵抗试探吗?二○如何可以改除偷窃的行为二一 何以有骗子?二三 你是一个精确的见证人吗?二四 你是患着『歇思的里亚』吗?(以上前4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并入第十三篇,后8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四篇 心智的巧妙一你的好奇心胜于惧怕心吗?(曾宝葹译本第二节)二行为的研究(曾宝葹译本第三节)三看魔术的快乐(曾宝葹译本第四节)四 如果有人注视你时,你能感觉得到吗?(曾宝葹译本第六节)五什么时候是我们工作最好的时候?(曾宝葹译本第八节)一夸大狂五打野七 心境与工作的关系(以上3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

篇名 林语堂译本《心理漫谈》各小节(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所在节次)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被并入或删减的具体节次第五篇 怪特的性情一何谓意结(曾宝葹译本第一节)四 失眠时的心理(曾宝葹译本第节)六 养成的愚笨(曾宝葹译本第一节)八 心理疾病与心理治疗(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九 礼拜五和十三号 (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一○何以向右转?(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一二 你能同时做两件事吗?(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 当你饥饿的时候三 当你感觉疲倦的时候五 气候与人生七 搜集的怪癖一一 为什么迷路时你总是打圆圈?(以上5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六篇 美的神秘一美和行为智慧(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美的代价(曾宝葹译本第二节)三嘴红心理学(曾宝葹译本第四节)四颜装的巧妙(曾宝葹译本第五节)三表现个性的服装(该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七篇 游戏的心理一游戏中之冒险性(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捧角迷(曾宝葹译本第二节)三 孤独与好群(曾宝葹译本第三节)四 休养(曾宝葹译本第五节)四网球与个人的性情(该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八篇 人格的察看和批评一你能知道你自己吗?(曾宝葹译本第二节)二生人和熟人如何批评你(曾宝葹译本第节)三由书法可以看人吗?(曾宝葹译本第四节)一看相五相片看人的可靠性六英美人谈话的资料(以上3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九篇 职业的选择和保持一 你是偏于社交的呢还是偏于机械工作的呢?(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 你的才能高于你现在的工作吗?(曾宝葹译本第三节)三每日工作能力的升降(曾宝葹译本第五节)四如何减少浪费的工作(曾宝葹译本第六节)五无人知道的秘密(曾宝葹译本第七节)六 你以为难的事便是难事吗?(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七刺激与行为(曾宝葹译本第一一节)二 劳心与劳力四 如何胜过你的缺憾八 集中注意力的阻碍九 大人物和大事业(以上4小节在林语堂译本中被删除)第十篇几个可以代表多数人的问题一 令人不可解的失败者(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二意结的治疗(曾宝葹译本第二节)三性别感觉的过敏(曾宝葹译本第四节)四 怎样诊治神经衰弱的青年(曾宝葹译本第五节)五冤枉造成的悲剧(曾宝葹译本第八节)六家庭心理学(曾宝葹译本第一○节)七社交中的胆怯(曾宝葹译本第一二节)八心理病(曾宝葹译本第一五节)九一个难驾驭的女儿(曾宝葹译本第三节)一○自贱的意结(曾宝葹译本第六节)一一 一个家庭的冲突(曾宝葹译本第七节)一二 心理的注射治疗法(曾宝葹译本第九节)一三 下意识与习惯(曾宝葹译本第一一节)一四如何胜过惧怕(曾宝葹译本第一三节)一五不易克服的神经(曾宝葹译本第一四节)

篇名 林语堂译本《心理漫谈》各小节(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所在节次)第十一篇 如何保持快乐一常态(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三节)二惧怕的心理(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五节)三 情绪之约束与放纵 (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八节)四 意结造成的悲剧(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一二节)五睡觉的艺术(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一四节)六 “盛在瓶里的光辉”(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一五节)七强硬(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一八节)八静寂的乐园(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二○节)九 恬静的生活(曾宝葹译本第一篇第二一节)一○ “驯良些,可爱的姑娘,让别人去弄聪明罢!”(曾宝葹译本第二二节)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被并入或删减的具体节次第十二篇 如何培植儿童的心理第十三篇几个不易答覆的问题一遗传与训练(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二节)二I.Q.的价值(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八节)三 疲倦是儿童危险的符号(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一○节)四 怪杰的剖解(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一三节)五变野(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一七节)六 学识和常识是互通的吗?(曾宝葹译本第二篇第一八节)一根据于成见的思想(曾宝葹译本第三篇第二节)二 为什么你要诅骂?(曾宝葹译本第三篇第四节)三 你讨人厌吗?(曾宝葹译本第三篇第六节)四 你是一个守财奴吗?(曾宝葹译本第三篇第七节)

由上列表可知,原曾宝葹译本《日常心理漫谈》中共计25小节在林语堂的伪译著译本中被彻底删除,可以说,林语堂的伪译著《心理漫谈》是曾宝葹原译著《日常心理漫谈》的缩水抄袭版。与之前两部伪译著《成功之路》和《怎样训练你自己》相比,伪译著《心理漫谈》在出版时对原译著《日常心理漫谈》所作的改动最大,这种调整甚至是荒谬的,比如,伪译著的第十一篇至第十三篇的标题分别与第一篇至第三篇的标题完全一致。

总之,通过笔者对比分析上述3部“硬归”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初版本与同时期其他译者初版本的译著文本,这些所谓“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都是对原译著的抄袭、修改或删减,林语堂未曾亲自参与翻译《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以及《心理漫谈》等3部译著的事实确凿无疑。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3部原译著与3部伪译著的信息对照表

三、林语堂三部中文译著出版乱象的根源分析

自1939年至今,国内多家出版机构多次大张旗鼓的把林语堂的3部伪译著 《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以及《心理漫谈》“硬归”为林语堂翻译,最终导致《励志哲学》《怎样训练你自己》和《日常心理漫谈》等3部原译著及其真正翻译者曹孚、黄彝弼、黄霜华以及曾宝葹等彻底被出版界和学术界遗忘。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对国内出版社“硬归”其翻译的汉译作品表示憎恶,“上海和香港的出版社擅自翻译出版,所出[版]的书之中,有的根本不是我写的,也有的不是我翻译的,未得我允许,就硬归做我的,其中不管有删节或译与未译,这类书至少有十几种。”

其实,林语堂所憎恨的出版社不对译著的原译者进行考证而是“硬归”其翻译的出版乱象仍延续至今,甚至呈现肆意蔓延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社出版林语堂3部中文伪译著,即3部原译著的抄袭版或缩水版的乱象有增无减。近年来在国内反复出版这些伪译著的抄袭版、缩水版或删节版等说明,这种出版乱象的深层根源值得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人士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思考。

(一)民国时期出版界的无序混乱

在民国时期,多家出版社以“林语堂翻译”为幌子出版上述3部译著是国民党政府黑暗的政治统治在出版行业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出版界、著作界存在严重的不良著译之风,上述3部标榜“林语堂翻译”的译著的出版(包括初版或再版)仅是冰山一角。民国时期的出版商为牟取暴利和追求著作出版的数量,不惜欺骗读者,借用名人效应,“粗制滥造,抄袭假冒以及其他不良著译风气都相机滋生了。尤其是进入20世纪20~30年代,这种不良风气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开始引起当时书评界的注意。”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出版商、出版界狼狈为奸,“在20世纪30年代,欺骗成为商人的技巧,已算不上不道德……出版界也染上了这种‘时髦病’。”出版商以早已成名的林语堂的译稿为幌子,出版上述3部“硬归”林语堂翻译的译著,并在报纸、杂志上大吹大擂的替本非林语堂翻译的译著做虚假广告,“杂志社用以诱惑青年读者的另一个花招就是标榜‘再版’。有的杂志,初版还没有面世,却见了‘再版’、‘三版’、‘四版’的广告。 ”比如,中国杂志公司增订再版《成功之路》时也曾在同年(1939)的杂志《中国文艺》(北京)打出如下的售书广告:“是书是美国马氏代表作,原文不是纯粹文艺作品,而是兴奋激励青年的文字,所以,用最普及的言辞译出后尽力保持原浓厚的激励性,是有志青年的向导……”。但事实上,笔者并未查到“林语堂翻译”的《成功之路》的初版本,因此,该书所谓“增订再版”完全是该出版社使用欺骗读者的手段之一。又如,在1939至1940年期间,《怎样训练你自己》还有更多的译本面市,这说明该书在民国时期的受捧程度高,出版社因此争相多次出版不同的译本,更反映出民国时期出版界的混乱程度,出版社才能利用已经出国多年的林语堂的名誉,打着“林语堂翻译”的招牌,以便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颇耐人寻味的是,民国时期以不法手段出版林语堂的伪译著并不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之所为。相反,林语堂的3部伪译著最初是由两家上海的中小书局主导初版发行。“民国时期究竟有多少家出版机构,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有人说可能达上万家。出版进入的低门槛,和出版高风险下的低存活率,是造成出版机构众多的两大主要原因。”笔者查阅多种相关的出版史书籍,并未查到中国杂志公司、东方图书公司这两家出版机构的任何信息,“从商务印书馆[1903年]创办始起的四五十年间,仅上海一处就有一二百家书局、书店和出版社”,但在张泽贤所著的《民国出版标记大观》(2008)以及《民国出版标记大观续集》(2012)这两部各自收进的300多家出版机构的著作中,并没有任何有关中国杂志公司、东方图书公司的信息。张泽贤在介绍新启蒙书店的情况时唯一略带提及的相关信息是:“关于‘新启蒙书店’的情况,没有见到过任何文字资料,只从此书的版权页上发现了它的地址……同时还看到了6家 ‘特约经销处’:中国杂志公司、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东方杂志公司、大公报代办处、五洲书报社以及各埠各大书局。”而1934年由张静庐创办的上海杂志公司则是开先河的第一家书局,起初贩卖杂志,“公司有了钱,便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杂志销售,开始涉足于杂志的代理发行,进而自己出版杂志和图书……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各种本版和外版的杂志都一齐停刊。既无杂志可卖,杂志公司也就等于名存实亡。”由此推断,中国杂志公司和东方图书公司起初只是销售杂志的书店(特约经销处),有一定实力后才出版图书的中小书局,“这些出版机构在书海沉浮中,绝大多数旋起旋灭,市场成活率低”,因此,这两家出版机构在抗日战争中倒闭的可能性极大。梁春芳等在其著作中提及的民国时期杭州一家同名书店,即王裕生在1946~1953年经营图书报刊的“东方图书公司”就是相似的典型例子。

颇具讽刺意味和更令人担忧的是,近30年来,这种出版乱象比民国时期更加变本加厉,包括如引言所述的更多国内知名的或大型的出版机构也争先恐后的加入到出版林语堂3部伪译著的行列中,他们不择手段的对这3部伪译著进行任意删减或增添,利用林语堂的名誉从中谋取利益,而其真正的原译者则彻底消失被遗忘了。

(二)林语堂身在国外的客观现实

其实,林语堂在著译出版活动中非常注重维护原作版权和读者权利,“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林语堂,从一开始从事编辑出版活动,就有强烈的版权保护意识,并懂得运用现代中国版权观念和法律制度,努力维护自己的著作权益。在中国近代版权史上树立了维护版权的典范……可以说是维护版权的先驱。”1929年至1930年,林语堂亲身经历上海的世界书局侵犯其《开明英文读本》著作权的官司纠纷事件,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的黑暗、法制的腐败与废弛等更让林语堂重视版权保护的意识。林语堂在这场轰动上海出版界的版权诉讼案中获胜,他又陆续编写《开明英文文法》(1929)、《英文文学读本》(1930)、《开明英文讲义》(1935)等教科书,“从源源不断的版税收入中获得了经济上的实惠,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经济大户。”

1936年8月,林语堂携全家赴美后专门从事英语翻译和创作。他在国内发表和出版沈复的《浮生六记》(1936年9月至1939年1月)的英译本、《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1936年10月)、《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1936年10月)影响虽有限,但他在美国出版的《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年11月)、《孔子的智慧》(1938)、《京华烟云》(1939年11月)等直接获得了英语世界读者的认可而多次再版,其中,《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在美国更是长时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之首,并被翻译成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直接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顾彬认为:“在‘自由作家’中,只有林语堂(1895~1976)赢得了国际声誉。”就同时期的小说而言,“能与老舍在这方面相匹敌的唯有林语堂,他用英文著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风格被称为‘京味’或者‘北京味儿’,这类描写北京气息或风味的小说被称作‘京味小说’。”当时国内的出版界和期刊报社都曾利用林语堂之名为自己谋利,如林太乙所言:“《京华烟云》出版之后,在上海不久便有盗印本流行,还有一群烂译者将这部小说译成中文。”

巧合的是,1939年10月至1940年9月,上海的中国杂志公司、东方图书公司等两家出版机构趁林语堂身处国外的“有利时机”,以“林语堂翻译”为幌子出版《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和《心理漫谈》等3部伪译著。当时身在国外的林语堂对“硬归”其翻译的上述3部译著的出版可谓鞭长莫及。毋庸置疑,如果林语堂当时身在国内,也必定会因上述两家出版社的侵权行为而与之对簿公堂。晚年的林语堂依然对乱译、乱集、伪作等现象深感不满,林语堂在《〈语堂文集〉序言及校勘记》一文中说:“拿笔杆的人年纪大了,灾梨祸枣的罪也愈深重了。加之我在国外多年,不大注意国内出版,乱译乱集拙作的书也愈多。”林语堂不但维护著译作品的原作版权,而且对译者的权利与义务等保持清醒的认识,“我想只不要改头换面,或以译品冒充原著,而肯标明出处,翻印的人都是有功于作者、读者,应该向作者要版税才是。”

(三)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林语堂的个人声誉

首先,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读者、出版社对《成功之路》的追捧程度说明,不同时期的出版商借用“林语堂翻译”出版该译著,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个人修养、修身的迫切愿望的需求。换言之,这种出版乱象是读者阅读需求直接推动的结果。该著作的作者奥里森·马登(Orison Marden,1848~1924)是一位美国鼓舞人心的作家。1897年,他创办杂志《成功》(SUCCESS),被视为美国现代成功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以及美国个人奋斗精神的代言人。他撰写了许多关于取得人生成功的文章,其著作讨论常识性原则和美德,这些原则和美德使人们获得了全面而成功的生活。他的许多想法源自于新思想哲学,其第一本励志书籍《推向前线》(Pushing to the Front,1894)出版后即为畅销书。此后,马登以每年平均出版两本书的速度出版了50多本书籍和小册子,包括励志书籍、健康书籍、儿童传记轶事、成功人士访谈、商业和效率性质书籍、爱情、家庭和家庭生活书籍、通识教育书籍等。其中,励志书籍《人人为王》(Every Man a King)(or,Might over Mind)(1906)以及商业和效率性质书籍《效率之训练》(Training for Efficiency)(1913)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被译介给中国读者,至今多次再版,深受读者青睐,因为马登的著作倡导积极的生活哲学,激励、鼓舞了无数人奋发向上、改变自我,实现幸福的人生价值。洛克菲勒、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比尔·盖茨、施瓦辛格、大卫·贝克汉姆以及美国历届总统等古今人士都承认马登的著作在青年时期对自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山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所以,时至今日,《成功之路》成为林语堂伪译著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书。这足以说明当今读者对积极的生活哲学指导的需求有增无减。如《成功之路》的原译者曹孚在序言中所言:“中国的青年正沉沦于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苦海中;然而说来奇怪,在今日中国的著作界中,关于激励青年的志气,兴奋青年的精神,而使青年人脱离烦闷、悲观、消极、颓唐的深渊,以努力于正执的新生活有系统的书籍,即使不是绝无,至少可称仅有。这是译者不揣浅薄,移译这本书的最大的理由……自读马氏的原书后,精神为之大振,人生观念为之一变,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妖雾阴霾,已经驱除尽净,现在所面对着的,是光天化日下的世界同人生了。谨将此书介绍给同病的青年,希望他们从它中间,能获得同样的兴奋与影响。”换言之,该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对曹孚的触动极深,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为避免青年人重蹈覆辙,他着手翻译该书,更多考虑的是该书当时于社会青年的具体实用价值。同样,伦理学书籍《怎样训练你自己》以及应用心理学书籍《漫谈心理》的多次出版也是读者主观遴选适合自己口味书籍的需求强烈,最终推动出版社再版这类著作。其次,林语堂个人声誉的提高也助长了林语堂伪译著出版的不良之风。从1927年底至1936年8月,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林语堂在上海生活近10年。他勤于笔耕,通过写作、翻译、创办报刊(如1932年创办并主编半月刊《论语》、1934年创办半月刊《人间世》、1935年创办旬刊《宇宙风》等)以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1928年起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上海东吴大学英文教授等)等多渠道的合法财源收入方式,过上了优裕富足的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林语堂的高收入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30年代的文坛,林语堂曾是赫赫有名的‘教科书大王’和‘版税大王’。”林语堂的威望急速增长,各期刊社、出版社都争相在第一时间出版其新作。比如,1938年3月下旬,林语堂撰写英文文章The Birth of a New China刊载于《亚细亚杂志》第39卷第3期,并在其所著《吾国与吾民》增订版中作为新增的章节。该文在短时间内多次被多家期刊摘译转载,同年3月21~26日被上海《大陆报》(共8节)连载刊登,同年3月26日由杜衡节译的《新中国之诞生》(共2节)刊载在《国际周报》第47期,4月1日《文摘》第49期刊载由起森节译的《新中国的诞生》(共4节),4月2和11日《国际周报》第48、49期续载未标注译者的《新中国之诞生》(共3节);同年4月,民华翻译的《新中国的诞生》以单行本的方式由香港民社出版。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林语堂的一篇英文文章多次被摘译转载,刊登在多种刊物上并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发行,这足以说明林语堂的名望具有强大的读者号召力。林语堂研究在经过1949~1978年近30年的沉寂期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复苏期,随着林语堂研究的环境得到改善,在90年代开始快速进入拓展期,其人气也出现不断上升的势头,林语堂文集、全集、选集等的出版也齐头并进。2017年8月,漳州市政府还通过政府招标方式确定由三联书店出版全新的《林语堂全集》。如褚东伟所言,“挂上林语堂名字[的书籍]如此畅销,以至于出版机构都想从因林语堂之名而产生的利润中分一杯羹。”

总之,在民国时期,林语堂3部伪译著的出版乱象虽然是他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的声誉间接推动的结果,但身在国外的他无瑕顾及国内民国时期混乱不堪的著译之风,对上海两家出版社出版该3部伪译著的事毫不知情,因此,他对上述3部“硬归”其翻译的伪译著的多次再版发行完全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或道德上的责任。相反,民国时期和现代读者对励志哲学、伦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书籍阅读需求与日俱增,且林语堂个人声誉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提升并在80~90年代重新复苏升温,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上述3部伪译著反复出版发行的乱象。换言之,正是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等都具备的情况下,出版商才能以林语堂为幌子,从中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四、结 语

1939年以来,《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心理漫谈》等3部中文译著均是国内各家出版社以强行“绑架”的手段“硬归”为林语堂翻译的伪译著,其真实译者分别为:曹孚、黄彝弼、黄霜华以及曾宝葹。该3部林语堂伪译著的反复出版发行说明这些中文译著的畅销程度极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出版机构都用尽一切手段,增加、删减甚至随意篡改该3部原译著的内容,多次争相借翻译者林语堂的旗号再版发行该3部伪译著。出版机构如此扭曲该3部原译著的历史真实面貌既是对原译者曹孚等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被强行推上译者位置的翻译家林语堂的亵渎,同时几乎直接导致3部译著的原译者彻底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国时期林语堂3部中文伪译著初版发行,是当时出版界、著译界存在无序混乱的不良著译之风的一个缩影,是国民党政府黑暗的政治统治在出版行业的表现,林语堂身在国外的客观现实、读者阅读需求以及林语堂的个人声誉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林语堂3部伪译著反复再版闹剧的上演。通过系统梳理林语堂3部中文译著出版乱象的历史及分析其根源,可以避免上演重复再版林语堂3部伪译著的历史闹剧。总之,今日的中国社会日益强调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林语堂翻译在内的外国译著的出版需要纳入到更为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体制中。

注释:

[1陈智淦:《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根源与前景展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2][48]林太乙:《林语堂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年,第 304~305 页,第 164~165 页。

[3]朱立文:《林语堂著译及其研究资料系年目录》,厦门:厦门大学碧海斋,2007年,第12页。

[4]林大津:《福建翻译史论》(现代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3页。

[5]林本椿:《福建翻译家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1~132页。

[6]王兆胜:《天地人心》,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7][10][54]郑锦怀:《林语堂学术年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序言第2页,第288页,第278~281页。

[8][55]褚东伟:《翻译家林语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20页。

[9]笔者通过检索目前国内各种书籍数据库,如《瀚文民国书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民国图书》等,均未见到该译著具体的初版时间。所谓“增订再版”实为民国时期大量出版机构惯常使用的伎俩,目的是为著作或译著做虚假广告,以求获取巨额利润。关于20世纪30年代著作界的不良著译之风,具体详见李明山:《中国近代版权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2~227页。

[11]详见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ison_Swett_Marden#Bibliography,2018年11月23日查询。

[12][14][16][18][20][52]马尔腾著,曹孚译:《励志哲学》,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译者序第v页,译者序第v页,译者序第vi页,译者序第vi页,封底页,译者序第v-vi页。

[13][15][17][19]马尔腾著,林语堂,译:《成功之路》,上海:中国杂志公司,1939年,成功之路序第1页,成功之路序第2页,成功之路序第2页,封底页。

[21]罗德著,林语堂译:《怎样训练你自己》,上海:东方图书公司,1939年。

[22]罗德著,黄彝弼、黄霜华译:《怎样训练你自己》,上海:上海长城书局,1931年。

[23][25]罗德,黄彝弼、黄霜华译:《怎样训练你自己》(第三版),上海:上海长城书局,1933年,第1页,第239页。

[24][26]罗德著,黄彝弼、黄霜华译:《怎样训练你自己》(第八版),上海:上海长城书局,1935年,第1页,第239页。

[27]罗特著,施蛰吾、诸贯一译:《怎样训练你自己》,上海:纵横社,1939年。

[28]罗特著,黄维三译:《怎样训练你自己》,上海:启蒙书店,1940年。

[29]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第 263~264 页。

[30]罗德著,林语堂译:《怎样修养你自己》,上海:东方图书公司,1943年。

[31]笳斯特娄著,林语堂译:《心理漫谈》,上海:东方图书公司,1940年。

[32]查斯特罗著,曾宝葹译:《日常心理漫谈》,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

[33]林语堂醉,工爻、张振玉译:《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34][35][36]李明山:《中国近代版权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第226页,第227页。

[37]佚名:《成功之路》,《中国文艺》(北京)1939 年第 4 期,第 11 页。

[38][41][42]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序言第2页,第176~177页,第147页。

[39][40]张泽贤:《民国出版标记大观》,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自序第2页,第505页。

[43]梁春芳等:《浙江近代图书出版史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338页。

[44]莫鹏燕:《鲁迅与林语堂版权思想比较研究》,《出版广角》2015年第7期。

[45][53]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37页,第229~230页。

[46][47][德]顾彬著,范劲等译:《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第115页。

[49][50]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04页,第508页。

[54]林语堂:《有所不为》,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224页。

猜你喜欢

漫谈译本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