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州珪塘三公信仰及下水操仪式探究

2018-03-11叶锦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天祥信仰仪式

叶锦华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目前学界对三公信仰的研究还未曾系统研究,在知网上仅有三篇相关文章讨论,且都是从原生态民俗体育角度切入,探究了其中的体育精神,以及蕴含的体育价值,通过下水操个案分析,从身体运动角度解读乡土仪式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厦门大学李莉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原生态民俗体育为切入点,探究原生态体育现状、传承的困境与保护措施,并且提出对策。对三公信仰的历史研究考察,以及仪式本身及内涵还有待更多方面的挖掘。本文拟就调查三公下水操活动仪式的具体内容,分析三公信仰与下水操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今后的三公信仰研究发展略尽绵力。

一、三公信仰及下水操研究

(一)珪塘及普济岩概况

珪塘地处长泰县岩溪镇腹地,历史悠久,由珪后和珪前组成,现称圭塘。普济岩,位于漳州市珪塘珪后村附近的福金山,始建于唐代,本是一座佛教寺庙,经历几番修整,1996年7月,普济岩被列为长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岩分门厅和正殿,中留天井,天井左右设两小厅。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九座灵坐智慧光佛,沿袭于唐朝普济岩信仰内容。传说中九座智慧光佛为释迦摩尼的第九个弟子,神通广大,身旁有条神犬,遂将神犬一齐供奉,在天井里为神犬设一方水槽,常年更换清水,在西边的门边上留一小洞。天井左右设两小厅,西厅供奉“三公”。“三公”为宋代三杰——按年龄排辈:中间是大公文天祥、右边二公张世杰,左边三公陆秀夫。东厅供奉的是迦南公,是佛教庵庙的保护神。前厅前面还祀有哪吒等神明。普济岩右侧,古代建有“字纸亭”,现改为烧金亭,普济岩左侧,于1935年配建观音亭,迁霞美林应瑞岩观音佛祖入供。普济岩门口铺有石板大埕,每年正月十七,下水操的相关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普济岩的正前方是一个大池塘,也就是“半亩方塘”,是三公下水操的活动地点。

(普济岩简图)

(二)三公信仰

根据宋史记载,文天祥是江西吉州人,陆秀夫是江苏建湖人,张世杰是河北范阳人,他们不曾到过珪塘,且三杰就义之处也不在此,为何珪塘村民会崇拜宋末三杰,至今将三者供奉为主要的神灵崇拜?根据访谈珪塘叶氏联谊会的副会长叶秋露老先生,以及查阅他家中珍藏的《长泰县珪塘叶氏源流宗谱》得知,珪塘叶氏入长泰开基祖叶棻公为南宋人,授长泰县尉,在抗元战争中,他督办粮饷支援前方抗元,其子耆然公也在抗元战争中英勇牺牲。叶棻公的祖父银青大夫叶岳页。岳页公大哥状元顗公官居承节郎抗元捐躯、二哥丞相叶顒、三哥秘校大夫颢公。叶氏祖辈及四兄弟同三公俱为抗战派。正因为叶氏先祖和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同朝为官,同袍而战之谊,叶氏后代既传承了先祖的民族气节,又有感于宋三杰的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明弘治年间,任广西桂平县县令的叶仪先祖提倡族人在普济岩内供奉三公。而伴随着三公信仰而产生的三公下水操的仪式就慢慢形成并流传下来了。

宋末三杰中,文天祥的资料最多,文天祥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朝为国尽忠,鞠躬尽瘁。宋理宗称赞天祥为宋瑞,尔后朝廷奸臣当道,文天祥无法施展手脚,但是在国运垂危之际,文天祥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出兵勤王。由于朝廷并未给与资助,只得自筹粮饷,文天祥尽出家产充当军费。之后苦战东南,又被奸臣诬陷,文天祥死里逃生,仍然不忘国家,在江西重举义旗,最终在南岭被俘,在监狱中誓不降元,最终从容就义,堪称忠君爱国典范。

陆秀夫时任礼部侍郎,在海战中“迨崖山既破,虑帝为元人所得,贻宗庙社稷之辱,乃驱妻子先入海,于是负帝入海死。嗟乎,难莫难于从容就义,始终不渝;烈莫烈于举家沉海,尽葬鱼腹。……陆丞相死,忠魂烈气,千载如生;载之汗青,日星并丽。”此乃著名的“负帝跳海”事件。

宋史所载的史料与叶氏后人的说法大致吻合,崖山海战时,文天祥被囚在元军船中,目睹宋朝的灭亡,痛不欲生。张世杰率战舰十八艘突围出去,在突围七天后又回到崖山,意欲收拾残局,仍奉杨太后,意欲再立赵氏新君,然杨太后悲恸万分,投海自尽,张世杰万般无奈,欲去占城,另寻赵氏宗室为帝,却被当地土豪强留,只得退守南恩州上的螺岛,堕水而亡,临终说道:“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

可以说三公信仰是叶氏后代有感于南宋时期三杰的爱国事迹,又与其祖同仇敌忾,因此将他们三人加以神化之后信奉,并且形成在特定的场域重现历史事件崖山海战的“下水操”。

(三)下水操仪式探究

“三公下水操”自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开始在福建漳州长泰珪塘村展开,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珪塘每年的正月十七“九龙三公庙会”中最为隆重的仪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仪式准备

组织者:珪塘叶氏联谊会主办、珪后村委会协办

时间安排:正月十五普济岩池塘换水

正月十六早六点龙津溪预演

正月十七晚六点普济岩正式活动

人员安排:做清醮科仪人员,一般由珪塘最有名望的师公担任。

下水操表演人员,由珪塘各角落挑选精壮男子。

火把队人员,100人,由角落上宫和下市各出50人参加。

新婚跑街队人员,当年新结婚的年轻男子。

活动统筹组人员,由叶氏联谊会成员担任。

经费来源:平日前往普济岩香客添置的香油钱,以及在游街巡境的过程中香客供奉的香火钱。

开支:由叶氏联谊会财务负责,主要做科仪、唱戏、场地管理等。

2.仪式现场

“三公下水操”仪式总的分为四个环节:晃三公爷、踢火堆、请火、巡境。每年下水的神明只有三公陆秀夫,其原因是模仿在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负帝跳海”事件。整个过程持续四五个小时,大致从当晚六点持续至十一点结束。参与仪式的人数众多,大概有200人,观众差不多上千人。不仅仅是姓叶的,外姓的人也会过来观赏。

(1)晃三公爷(也称下水操)

“下水操”顾名思义就是下到水中进行操练,表演的人员是从珪塘各角落中选拔出来的,每组下水的人员为6人,每年的组数是不固定的,看报名情况,一般有固定的6~7组,秉承着自愿的原则,但随着下水操的影响力扩大,甚至有高中生和大学生组成的“学生队”自行申请表演一番,因此组数就增加了,如2018年的正月十七,多达11组。每组3圈,总计就是33圈,依次进行“下水操”表演。在每年的夏天参与人员都要经过培训。在正月十七这天每组的表演人员,都要光着上身,穿着泳裤,赤着脚丫与寒冬腊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环节,每组上场之前都会拜过三公,鸣炮,6个人抬着端坐着陆秀夫神像的辇轿,小跑跳入一米多深的池水中,在数千名观众的围观下,表演起“晃三公爷”,撵轿前后各一人,两侧各两人,沿着池塘四壁,绕水池三圈,奋力地摇晃着辇轿,在一左一右的配合中前进着,晃是有讲究的,壮汉们要用臂力、腰力、肩力将装有“三公爷”的撵轿,通过左右,上下摇摆的形式在水中前进,并且要求三公爷的胡子要甩得笔直,人游在水中,轿浮水面上,重现当时陆秀夫背皇帝悲壮的场面。每支队伍围着池塘绕三圈,下一组早早就在普济岩前面的大埕火堆边候着,一组表演完另一组就会接着表演,直到所有小组表演结束。每当看到下水操表演人员“犁”到哪里,哪里的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呼应,加油助威。更有百余人组成的“火把队”,将整个池塘照的灯火通明,犹如白昼。访谈参与水中活动的人员得知,虽然是光背赤膊短裤装扮,由于在水中不停的运动,自身情绪的高涨,加上岸上观众的精神鼓舞及火把的辐射温度,还有可能是三公爷的保佑,他们丝毫没有感受到腊冬水寒。

(2)踢火堆

下水操过后,所有参加祭奠的人员集合,在普济岩的庙内祭拜过三公,之后,将陆秀夫的神像抬出。由师公举行“清醮”仪式。每年的踢火环节都是大家争相围着看的,师公脚穿着草鞋,如何踢过熊熊燃烧的大火堆?只见他摇着铃,在火堆前面念一些咒语,然后把红托盘里的。米和盐撒向火堆,毫不畏惧,带领大家,赤着脚踢过庙前的熊熊燃烧的大火堆,随后神像和火把队依次踏过。

这个环节既是祈福也是驱邪。从火堆中踏过,象征着洁净。火在民间中就是驱邪的一种利器。此环节也象征踢开四方财路,平安顺利。通过访谈叶家荣常务理事,得知当地人普遍以为道教的仪式是有定邪的作用,而佛教较多是宣扬一种慈悲的观念,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在正月十七当天下午,师公就会把天上的神仙都请下来驱邪,一般会把神像挂在普济岩正殿,主要是道教等级较高的神仙:玄天大帝、张天师、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至尊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具有先天被民间信仰接受的特点,民间信仰没有自己系统的仪式,所以经常会借助道教的仪式来丰富完整自己的活动。因此在闽南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多会请道士来做科仪。

(3)请火

接下来是“请火”环节,踢完火之后,由壮汉抬着刚从普济岩池中下完水操的“三公爷”,举着火把,吹着八音大鼓吹从锦昌路通往锦鳞大坂社(俭德堂)祖祠敬神请火。在采访叶氏联谊会的叶家荣老先生时,他说道:“新婚男子一般是背着‘火种’,即一个布包,里面包着谷物的种子,前往大坂请火,寓意一是祈求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二是往大坂请火种的种,向乡亲展示自己新婚后角色转变的风采,成家立业的喜悦,和男子汉的担当,和向祖先们展示自己的成就。”到了大坂,由司仪宣读祭文,新婚青年将带去的香点燃,停留十五分钟左右,开始返程,全程大概8公里。

(4)巡境

在请火之后,就是热热闹闹巡境环节,巡境也称“犁神”。沿途的居民、街道的店家都摆着供桌香案。此境队伍从大坂返回,巡遍岩溪叶氏子孙主要所在地,百名火炬手分成两批,以接力形式簇拥三公爷在镇区主要街道英勇跑街。这个过程持续大概一个半个小时,路程12公里左右原先叶氏宗族多是集中居住,巡境路途比较短,就会跑三趟,后来随着叶氏居住区的扩大,加之每个人都想要三公爷能够从自家门前经过,路途变长,就慢慢变成了两趟或者一趟。火把巡境是既向三公展示村落的发展,也是为了祈求三公爷保佑,在这新的一年中保祐家人平安,事事顺利。跑街之后,把三公爷安放在镇区天妃宫前临时搭建的神龛里,由当地下市(姓陈)信众祭拜,并且安排酬神的布袋戏。十八早上的奉经大队8点由珪塘开始出巡,路线也是叶氏活动的范围,差不多中午十一点到达岩溪“三公爷”歇脚的地方,进香大队经过并接走一同出巡。

二、三公信仰及下水操内涵阐释

首先,整个三公下水操仪式是珪塘村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模仿崖山海战的情况,来纪念三杰,这种历史记忆是在经过民众和时间的筛选之后留下来的。此信仰习俗的形成是因为叶氏祖先与三公同袍而战的缘由,整个活动不仅是叶氏宗族为了纪念三公身上这种爱国忠义的精神,还饱含对叶氏祖先的追思和敬重。三公下水操弘扬儒家力倡的忠孝伦理思想,以神明作为扬善罚恶的公正审判者,对民众的行为加以无形的约束。以及通过对神灵、超自然力量,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提供了安全感,在精神上是一种慰藉。相信如果自己虔诚供奉并且没有做坏事,那么自然会得到神明的庇佑,这也是民间信仰劝善的力量。

其次,三公下水操仪式所承载的是每个珪塘子孙对自我的认同。在珪塘,每个人对自己以及家人朋友能够参加下水操仪式持有一种认同鼓励的态度,支持参与并且认为这是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新婚的青年参加请火跑街活动,是向族人展示自己角色转变之后的面貌,表明他可以独当一面,是新家庭的支柱,这个过程使得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这是在建立“英雄祖先崇拜的历史心性”。

这种自我认同在村落的活动中进一步形成了对集体内部的认同。独特的三公信仰成为了本地标志性的存在,对于共同神明的祭拜在生活中拉近了百姓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往来,集体祭祀无疑强化了民众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在表演过程中,大家通过观看这项活动,发自内心的喜悦的呐喊声,既是对表演者的鼓舞,同时也是自己情感的表达,进而形成集体认同。可以说,民间信仰文化发挥着社群内部自我调节的力量,并借助社群生活的体验,规制和维持着伦理规范、人际关系与天人之间的和谐。

而三公下水操活动本身就是以爱国思想为核心的,也是对国家集体的认同。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获得国家对地方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进一步加深每位民众个体对集体的认同。从而实现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三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三公下水操这种活泼泼的氛围,和制度化宗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制度化宗教强调的是清规戒律,繁文缛节,有着太多的约束和禁忌使得大部分民众难以亲近,三公信仰与叶氏先辈的同胞之谊在叶氏宗族中形成了一种亲近性,加之建庙之后的灵验,保佑叶氏宗亲的生活,与叶氏宗亲生活有着天然的耦合性,既能够迎合民众的功利性的追求,也能够在信仰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这也是传统的三公信仰和下水操活动能在珪塘得以传承的最大缘因。

三公信仰在珪塘地区,影响范围广,信众多,其中既包含了对祖先的深切怀念之情,也包含了对三公忠义行为的敬重。其中具有深刻的爱国教育意义和忠孝伦理含义,对于叶氏宗族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郭学松:《三公下水操的体育价值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5第2期。

[2][14]郭学松等人:《作为象征载体的身体运动:乡土社会仪式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0卷第6期.

[3]李丽:《闽南民俗中信仰仪式中的原生态民俗体育研究——以岩溪硅塘信仰仪式“三公下水操”为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4][10]笔者于2019年1月22日晚上7:00至9:00在叶秋露副会长家中进行访谈。

[5][7]俞兆鹏、俞晖著:《文天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311 页,第 244~246 页。

[6]转引自网站:陆公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8e100102x4tb.html。

[8](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5028 页。

[9]叶秋露先生指出之所以称之为“九龙三公”是因为三公曾经在香港九龙地区避难。

[11][12]笔者于2018年2月19日上午9:00在叶家荣卫生室采访叶家荣老先生。

[13]在采访叶秋露老先生的过程中,他指出有学者将“犁神”与“晃三公爷”(也称下水操)两个环节混淆,以为“犁神”是在水中晃三公爷,其实不然,“犁神”指的是上街巡境。

[15]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72页。

猜你喜欢

文天祥信仰仪式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正气文天祥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
正气文天祥
仪式感
仪式感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信仰抉择
流绚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