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追踪研究

2018-03-09刘少英武志俊陈霞芳李庆功

应用心理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年长生理同伴

刘少英 武志俊 陈霞芳 李庆功

(1.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 310018;2.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杭州 310012;3.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金华 321004)

1 引 言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由能力感和价值感两个因素共同组成,能力感的产生取决于生理成熟等个体内部因素,是自尊产生的基础;价值感取决于父母教师评价和社会比较等社会因素,是自尊形成的最终决定条件(Mruk,2006;魏运华,1997;张向葵,祖静,&赵悦彤,2015)。幼儿期的自尊将影响幼儿当下和未来的情绪社会化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良好的自尊形成将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心理发展(Altermatt,Pomerantz,Ruble,Frey,& Greulich,2002;Watanabe & Yuzawa,2012;侯伟凤,张珂,2014)。因此,幼儿自尊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幼儿人格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生理成熟受到年龄制约,社会比较源自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中,幼儿的班级按照社会年龄编班,即前一年的9月1日出生至第二年的8月31日之前出生的幼儿编入同一班级,同一班级内不同月份出生的幼儿相对年龄相差很大,年龄差距为0~365天。所谓相对年龄,是指同一时间入学或入园的儿童出生于一年中不同的月份,他们相对于班级同伴年龄的差异(Jason & Taehoon,2016)。已有研究发现,相对年龄影响幼儿的认知(如阅读、识字和算术)和非认知能力表现(自我调节),越是接近入学日期出生的儿童,其表现越显劣势,且这一相对年龄效应在幼儿期存在相对稳定性,甚至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Crone & Whitehurst,1999;Hubert,Guimard,& Florin,2017;Jason & Taehoon,2016;Thoren,Heinig,& Brunner,2016)。相对年龄所体现的生理成熟差异及行为水平差异可能影响了幼儿的能力感;在此基础上,外部评价和幼儿同伴间的比较则会促进或抑制幼儿的价值感。因此,探讨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发展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大多通过横向研究的方式探究3~6岁幼儿自尊的发展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幼儿自尊萌芽于3岁左右(张丽华,杨丽珠,2005;Harter,2006),3~4岁幼儿总体自尊呈上升趋势,4岁后儿童总体自尊呈下降趋势,5~6岁幼儿总体自尊发展稳定(张丽华,杨丽珠,2005)。Harter(2012)发现3~7岁幼儿在各个特定的领域的自尊均具有较高的水平,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横断研究结果可能混淆了相对年龄对自尊发展的影响。目前仅有一项研究探讨了幼儿自尊的相对年龄差异,其结果发现同一班级中年长幼儿(5.5岁)的自尊显著高于年幼幼儿(5岁)(李君,刘少英,2014)。4~5岁的幼儿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与同伴的区别,在许多方面使用社会比较信息获知自己和同伴的优势和劣势(Pomerantz,Ruble,Frey,& Greulich,1995),5岁以后,幼儿主动自我评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也更多地用社会比较的结果来评价自己(Marsh,Ellis,& Craven,2002)。目前并不清楚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的影响在5岁后是否保持稳定,幼儿自尊的相对年龄差异是否会随着幼儿生理成熟而逐步消失。这些研究问题可以通过追踪研究更好地予以探讨。本研究对相对年龄的操作是将所有被试根据所测年龄全距等分为两组,分为年长组和年幼组,两组之间平均年龄相差0.5岁(即6个月),幼儿在测试时的年龄为生理年龄,追踪时间间隔为6个月,这样既可以探查不同年龄组幼儿自尊发展的稳定性,又可以比较年长组和年幼组幼儿在不同观测时间同一生理年龄的自尊水平。此外,国内研究者发现,幼儿自尊发展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稳定高于男生(张丽华,杨丽珠,2005),但国外研究者发现,儿童期自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Robins & Trzesniewski,2010)。相对年龄对不同性别幼儿自尊发展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从中班下学期开始,追踪时间间隔6个月,历时一年半,考察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发展变化的影响,所得结果将为幼儿自尊的培养与干预提供有效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某幼儿园4个班的幼儿,共110名。其中有3名幼儿转学,最终共有107名有效被试,其中男生53名,女生54名。

第一次测试时幼儿的平均年龄为5.17岁,标准差为0.28岁,年龄范围为4.66~5.70岁。年长组和年幼组之间平均年龄相差0.5岁。其中年幼组幼儿共有54人,男生24人,女生30人;年长组幼儿共有53人,男生29人,女生24人。年幼组和年长组幼儿在三个取样时间的平均年龄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表1 年幼组和年长组在三个取样时间点的 平均年龄和标准差

注:T1表示施测时间是中班下学期,T2表示施测时间是大班上学期,T3表示施测时间是大班下学期。

2.2 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张丽华、杨丽珠编制的《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张丽华,杨丽珠,2005)。量表共由22个题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即“5”表示非常符合,“4”表示基本符合,“3”表示不太符合,“2”表示有些符合,“1”表示非常不符合。自尊总分在22~11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三次测量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0.83,0.74。

2.3 研究程序

本研究对同一批被试在三个时间点进行三次施测,历时1年,分别在中班下学期、大班上学期和大班下学期,第一次取样时间为中班下学期4月份,三次施测间隔均为6个月。

每次施测时请每个班的幼儿教师对每个幼儿最近一个月的表现进行自尊量表填写。第一次施测时,班级内两位教师独立对所有幼儿打分,量表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为0.90。追踪过程中,所有施测班均未更换教师,并且教师并不知道实验的真实意图(追踪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三次施测的间隔时间6个月,尽量控制教师记忆因素的影响。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为了减少问卷法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改变问卷项目的顺序,反向计分的方式进行程序控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程序控制的效果,将问卷所有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周浩,龙立荣,2004),设定公因子数为1,结果发现三次问卷项目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31.62%,31.71%,28.21%,均小于40%,说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其变异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3 研究结果

3.1 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幼儿在三次测查中所得自尊总分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如图1所示,以自尊总分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组和取样时间为自变量,进行了2(性别:男/女)×2(年龄组:年长组/年幼组)×3(取样时间:T1/T2/T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和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测试时间为被试内变量。结果如下:

幼儿自尊取样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103)=2.04,p=0.132,偏η2=0.03],年龄组主效应显著[F(1,103)=17.42,p<0.001,偏η2=0.09],年长组幼儿的自尊总分(M=80.50,SD=8.10)显著高于年幼组幼儿(M=74.67,SD=8.65);性别主效应显著[F(1,103)=14.4,p<0.001,偏η2=0.11],即女生的自尊总分(M=80.13,SD=8.94)显著高于男生(M=74.94,SD=8.00);性别和年龄组的交互作用,测试时间和年龄组的交互作用,测试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以及测试时间、性别和年龄组的三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年长组幼儿的自尊稳定高于年幼组幼儿,女生的自尊稳定高于男生。

图1 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误差线为标准误)

(注:T1表示施测时间是中班下学期,T2表示施测时间是大班上学期,T3表示施测时间是大班下学期)

3.2 同一生理年龄时不同年龄组幼儿的自尊差异

年长组和年幼组幼儿在追踪过程中有两个相同的生理年龄,平均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5.16~5.78岁)和6岁(年龄范围为5.66~6.22岁)。不同年龄组男女幼儿在三个时间点的自尊得分如图2所示,为了考察相对年龄与生理年龄对幼儿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2(年龄组:年长组/年幼组)×2(生理年龄:5.5岁/6岁)×2(性别:男/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幼儿自尊的年龄组主效应显著[F(1,103)=20.75,p<0.001,偏η2=0.17],年长组幼儿的自尊得分(M=81.09,SD=10.58)显著高于年幼组幼儿(M=73.60,SD=10.00);生理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1,103)=0.62,p=0.432,偏η2=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1,103)=14.45,p<0.001,偏η2=0.12],女生的自尊得分(M=80.47,SD=9.66)显著高于男生(M=74.22,SD=10.50);性别和年龄组的交互作用,性别和生理年龄的交互作用,年龄组和生理年龄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年龄组和生理年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即使达到同一生理年龄,年幼组幼儿的自尊依然低于年长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5.5~6岁之间保持稳定;相对年龄对于不同性别幼儿的自尊发展没有产生影响,幼儿女生的自尊稳定高于男生。

图2 幼儿自尊在同一生理年龄不同测试时间的发展特点(误差线为标准误)

4 讨 论

本研究对幼儿的自尊发展进行了三次历时一年半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①幼儿自尊的相对年龄差异显著,年长组幼儿自尊显著高于年幼组;②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的影响并不能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即使达到相同的生理年龄,年幼组幼儿的自尊依然低于年长组幼儿在该年龄时的自尊;③幼儿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自尊显著高于男生。

4.1 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

本研究的追踪结果发现,从中班下学期到大班下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尊的发展均不存在显著变化。这表明在这一年龄范围内幼儿自尊的发展保持稳定,这与以往的横向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张丽华,杨丽珠,2005),这可能意味着5岁以后幼儿自尊发展稳定。

与其他自尊发展的横断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结果发现,相对年龄稳定影响幼儿的自尊发展,年长组幼儿的自尊稳定高于年幼组幼儿,并且即使在同一生理年龄,年幼幼儿的自尊依然低于年长幼儿在该年龄的自尊。这一结果首次在幼儿自尊研究中发现,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的影响稳定存在于幼儿期。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自尊首先来自于自身的生理成熟,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和父母对此予以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幼儿从中获得自我评价,或者幼儿通过同伴比较而产生自我价值的评价与体验(刘双,张向葵,2008;魏运华,1997)。幼儿自我评价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幼儿发现自己的表现比同伴好时,就会产生自信、自我胜任感、重要感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当发现自己的表现不如同伴时,就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刘双,张向葵,2008)。班级内的年长组幼儿相较于年幼组,其生理成熟度和行为水平相对较高,在班级活动中有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年幼组幼儿则相反,具有更多消极的情绪体验。5岁以后,幼儿能够主动将自我与同伴间进行社会比较,由于幼儿班级环境与成员均保持相对稳定,长此以往,年长组幼儿的自尊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年幼组幼儿的自尊则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即使年幼幼儿的生理年龄增长,生理成熟度和行为水平提升,可是他们依然处于相对年幼的水平,自尊依然较低。总之,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表现出稳定性主要源于幼儿处于相对稳定的同伴群体中,同伴间的社会比较是影响幼儿自尊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本研究结果发现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发展具有稳定的影响,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本研究仅追踪了5~5.5岁幼儿的自尊发展,他们在幼儿期表现出稳定的相对年龄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在固定的同伴群体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尊。然而,相对年龄对自尊发展的影响在这一年龄段之前(3~5岁)和之后(入学后)是否依然保持稳定,还未可知。未来研究可从3岁幼儿入园开始追踪至入学,更全面地探讨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②目前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仅在同龄编班中发现。混龄编班与同龄编班不同,每年班中都有更年幼的幼儿加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在混龄编班中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③当前研究中幼儿自尊的测量采用了教师评估法,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自尊的评定存在较高的相关(张丽华,杨丽珠,2005),但是教师通常基于班级群体以相对比较的形式评估幼儿个体的发展,家长则通常基于幼儿自身纵向的发展予以评估,因此,仅采用教师评估,不能全面地反应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差异,未来研究可同时加入家长评估,更全面地探讨幼儿自尊发展的相对年龄效应。

4.2 幼儿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发现,幼儿自尊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稳定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伍秋萍&蔡华俭,2006;张丽华,杨丽珠,2005)。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如图1所示),年长组女生的自尊高于其他组幼儿,年幼组女生和年长组男生的自尊发展保持一致,年幼组男生的自尊远远低于其他组。这说明,相对年龄对于不同性别幼儿的影响不同,对男生的影响更大。

幼儿女生自尊稳定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源于幼儿女生的行为和社会化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例如,有研究表明,基于教师和父母评定的3~6岁幼儿发展的各个维度,如主动性、社会关系、创造性表征、运动和音乐、语言和阅读、数学和科学,幼儿女生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男生(李晓巍&刘艳,2015)。在社会化方面,有研究者发现,4~8岁儿童中男生的攻击行为要多于女生(Goldstein & Boxer,2013;Klein,Otto,Fuchs,Reibiger,& Kai,2015),幼儿从小班起,女孩比男孩一直更少受到同伴拒绝,更多受到同伴偏爱(刘少英,王芳,朱瑶,2012)。此外,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存在性别差异,如谢剑炜(2009)的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在否定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对男孩子比对女孩子有更多的否定评价。总之,在5~6岁之间,女生的行为发展水平和社会性发展均高于男生,女生受到的他人评价更多是肯定的,这些原因可能导致了女生的自尊高于男生。

相对年龄较小的男生自尊发展存在劣势,有一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7~8月份出生的青少年在自我建构和学业成就层面存在发展劣势,且这种劣势存在累积效应,特别是对男生的影响更大(刘德寰,李雪莲,2015)。结合本研究结果来看,相对年龄较小的幼儿,男生生理发育发展原本就比同龄女生晚,相应行为水平也表现较同龄女生差,在同伴比较中自尊发展确实处于劣势,并且结果也发现,这些差异并不会随着年幼男生的自然成熟而减少。至于相对年龄小的男生自尊发展的劣势是否存在累积,目前还存在争议,也有研究认为相对年龄效应在未来发展中会逐步消失(Lubotsky & Kaestner,2016;Thoren et al.,2016),其中是否因为儿童自尊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4.3 教育启示

自尊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完善和情绪社会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Orth,Robins,& Widaman,2012;杨丽珠,张丽华,2003;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张笑容,陈洁,谷传华,2010)。本研究发现幼儿自尊发展存在稳定的相对年龄效应,特别是年幼组男生的自尊发展在幼儿期远远低于其他幼儿。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特别需要关注班级内年幼儿童自尊的培养和保护。班级内要进行分层评价,给予幼儿更多的纵向比较和评价,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游戏设计中尽量让年幼儿童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和家长也需要注意男生和女生在幼儿期的生理成熟、行为水平发展存在差异,对男生和女生的评价应该有所区别。

须特别注意的是,家长和教师应特别关注班级内年幼男生的自尊发展,对他们有更多的鼓励和包容,也要给予这些孩子一些额外的帮助,提升他们的自尊。

5 结 论

①幼儿的自尊发展存在稳定的相对年龄效应,同一班级幼儿群体中,年长幼儿的自尊稳定高于年幼幼儿;②相对年龄对幼儿自尊的影响并不能随幼儿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即使生理年龄相同,年幼组幼儿的自尊水平依然低于年长组幼儿在该年龄时的自尊水平;③幼儿自尊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侯伟凤,张珂.(2014).幼儿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16),8-11.

李君,刘少英.(2014).4~5岁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教育导刊月刊(7),19-21.

李晓巍,刘艳.(2015).基于教师和家长评定的3~6岁幼儿发展特点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2-96.

刘德寰,李雪莲.(2015).“七八月”的孩子们——小学入学年龄限制与青少年教育获得及发展.社会学研究(6),169-192.

刘少英,王芳,朱瑶.(2012).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稳定性.心理发展与教育(6),588-594.

刘双,张向葵.(2008).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10),26-30.

魏运华.(1997).自尊的概念与结构.社会心理科学(1),35-39.

谢剑炜.(2009).幼儿园大班儿童自尊与教师评价、同伴接纳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华,杨丽珠.(2005).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3,11-14.

张向葵,祖静,赵悦彤.(2015).儿童青少年自尊发展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31(1),15-20.

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张笑容,陈洁,谷传华.(2010).自尊的毕生发展.心理科学进展,18(7),1128-1135.

Altermatt,E.R.,Pomerantz,E.M.,Ruble,D.N.,Frey,K.S.,& Greulich,F.K.(2002).Predicting changes in children’s self-perceptions of academic competence:A naturalistic examination of evaluative discourse among classmates.DevelpmentPsychology,38(6),903-917.

Baumeister,R.F.,Campbell,J.D.,Krueger,J.I.,& Vohs,K.D.(2003).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or healthier lifestyles?PsychologicalScienceinthePublicInterest,4(1),1-44.

Crone,D.A.,& Whitehurst,G.J.(1999).Age and schooling effects on emergent literacy and early reading skill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91(4),604-614.

Goldstein,S.E.,& Boxer,P.(2013).Parenting practices and the early socialisation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among preschoolers.EarlyChildDevelopment&Care,183(11),1559-1575.

Harter,S.(2006).Development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s on self-esteem.In D.K.Mroczek,& T.D.Little (Eds.),Handbookofpersonalitydevelopment(pp.311-334).Mahwah,NJ:Erlbaum.

Harter,S.(2012).Theconstructionoftheself:Developmentalandsocioculturalfoundations(2nded.).New York,NY:Guilford Press

Hubert,B.,Guimard,P.,& Florin,A.(2017).Cognitive self-regul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among French children: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kindergarten to first grade.PsychologyJournal,6.

Jason,F.,& Taehoon,K.(2016).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kindergarten entry age policies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50,45-62.

Klein,A.M.,Otto,Y.,Fuchs,S.,Reibiger,I.,& Kai,V.K.(2015).A prospec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ymptoms in preschoolers.European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24(3),291-299.

Lubotsky,D.,& Kaestner,R.(2016).Do “Skills Beget Skills”?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kindergarten entrance age on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 gaps in childhood.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53,194-206.

Marsh,H.W.,Ellis,L.A.,& Craven,R.G.(2002).How do preschool children feel about themselves? Unraveling measure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structure.DevelopmentPsychology,38(3),376-393.

Mruk,C.J.(2006).Self-esteemresearch,theory,andpractice:Towardapositivepsychologyofself-esteem(3rded.).Springer.

Orth,U.,Robins,R.W.,& Widaman,K.F.(2012).Life-spa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its effects on important life outcom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02(6),1271-1288.

Pomerantz,E.M.,Ruble,D.N.,Frey,K.S.,& Greulich,F.(1995).Meeting goals and confronting conflict:Children’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social comparison.ChildDevelopment,66(3),723-738.

Robins,R.W.,& Trzesniewski,K.H.(2010).Self-esteem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14(3),158-162.

Sowislo,J.F.,& Orth,U.(2013).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PsychologicalBulletin,139(1),213-240.

Thoren,K.,Heinig,E.,& Brunner,M.(2016).Relative age effects in mathematics and reading:Investigating the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students,time and classes.FrontiersinPsychology,7,679-691.

Watanabe,D.,& Yuzawa,M.(2012).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competence by 5-and 6-year-old children.Japanese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60(2),117-126.

猜你喜欢

年长生理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倒下的长颈鹿
问 路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排名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石榴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