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布局选择
——以安徽省医药产业为例

2018-03-08刘玙璠张德化

关键词:增长极医药产业安徽省

雷 宇,刘玙璠,张德化

(1.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凤阳,233100;2.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澳大利亚,4072)

自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医药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各地都掀起了医药产业发展的高潮,安徽省也不例外,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重复建设、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等。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决定产业优势,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拟以安徽省医药产业为例,探讨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布局选择这一难题。

一、文献回顾

(一)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1]。后来,赫克歇尔-俄林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2]。

2.竞争优势原理

迈克尔.波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足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3]。

(二)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布局主要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其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认为区域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四种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竞争企业、关联和辅助性行业[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在1970年提出“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制度创新”[4];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后来,学者的研究逐渐下移到省级、地级市甚至县,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更加微观和具体,也逐渐结合了各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代表性的如:194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5],1970 年沃纳.松巴特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理论”[6],随后克鲁格曼[7]、藤田昌九[8]提出“中心一外围”理论;1980年我国学者夏禹龙、刘吉等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9],2009年窦欣提出了“层级增长极网络”[10]。常用的方法有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型方法。

(三)问题的提出及分析框架

目前来看,针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布局,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专门针对某一区域某一产业的布局模式以及优化的分析很少。本文基于安徽省和16个地级市2015年统计年鉴中医药产业的相关数据,利用主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排序,从而为安徽省医药产业的布局选择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安徽省各地级市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近年来,安徽省医药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安徽省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5.8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利润39.5亿元,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企业236户,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部分产品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11]。但是总体上看,安徽省医药产业仍然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医药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紧密相关,笔者在参考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行业规模、科技水平、经营能力、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政府支持六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再对其进行细分,分解为可以具体进行测量的21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见表1。

表1 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二)主成分分析

1.数据的获取以及使用的统计工具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以此来解释原有问题的大部分变量[12],它是一种比较客观和实用的方法。根据安徽省和16个地级市2015年相关统计年鉴中医药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所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ASS19.0。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运算

将表1中设定的多个原始衡量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使因为量纲不同而不能比较的指标具有可比性,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和预算,如下:

(1)KMO.Bartlett球度等检验的结果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665大于0.5,表明KMO检验较显著;另外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79.378(自由度78),显著性小于0.05,表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分析

旋转前,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6.058%,旋转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也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变,因此笔者选取前4个主成分进行分析[11],如表2所示。

(3)因子提取及解释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将各因子上有较高负载的变量汇总,如表3所示。

因子F1上有7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分别为衡量科技水平的X5-X9,新产品产值X16、近3年政府支持医药企业研发资金X21,在此将因子F1定义为科技创新因子。

因子F2上有6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分别为行业规模指标X1-X4,医药企业利润总额X10、医药企业销售产值X11,在此将因子F2定义为规模因子。

因子F3上有4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其中X12、X13、X14、X15说明了医药企业资产率、利润增长率、成本增长率等,集中反映了区域医药产业的成长发展能力,在此将因子F3定义为成长因子。

因子F4上有4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包括卫生机构数X17、床位数X18、人均道路面积X19,它们反映了区域医药产业基础设施情况[11],而近3年政府出台的医药产业相关政策X20则反映了政府政策支持的情况,这些都是医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此将因子F4定义为产业发展环境因子。

表2 各因子的初始、提取、旋转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三)安徽各地级市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得分及排名

最后,利用软件SPASS19.0计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公因子得分,并运用计算公式F=0.5926F1+0.2232F2+0.0932F3+0.0515F4,得到各地级市医药产业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4。

三、安徽省医药产业布局选择建议

(一)安徽省医药产业未来布局模式的总体构想

基于主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运算,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安徽省医药产业的发展脉络,上述分析为安徽省医药产业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建议构建“双核-两翼”的医药产业布局,具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表3 各因子上有较高负载的变量汇总

表4 16个地级市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排名

图1 安徽医药产业布局图

(二)安徽省医药产业布局模式的实现路径

第一,走“由点及面”的不平衡发展之路,强化“点—轴”系统布局模式框架。根据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安徽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得出,要实现安徽省各地级市医药产业平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应该允许一部分地区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科技优势、物流优势等优先发展医药产业,形成增长极,然后由点及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上述分析,安徽省医药产业应该明确五大增长极:合肥、蚌埠、亳州、阜阳、芜湖(在表5中此五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超过了1,属于第一层级)。基于“点-轴模式”构建安徽省医药产业发展轴,即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这一点轴系统,通过阜阳和亳州这两个增长极,带动淮北、宿州等皖北城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芜湖地区紧邻马鞍山市和发达省份江苏省,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两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医药产业向外扩散;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具有科教和人才优势,特别在生物育种、生物医药领域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蚌埠是安徽省最早、规模最大的生物化工和生物能源生产基地,科研实力雄厚。合肥和蚌埠两地高铁车程仅半个小时,交流方便,联系紧密,应该发挥它们在自主研发等环节的优势,把它们打造成医药产业核心。

第二,推进“双核-两翼”的网络布局模式。“双核”指合肥和蚌埠。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拥有合肥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并因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生物医药人才聚集、配套设施和服务较完善,因此可以将合肥作为安徽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经过多年的培育,蚌埠市医药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拥有上市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特别是在注射剂生产、原料药、生化制药、药用辅料、中成药、药包材料显示出显著优势。蚌埠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在“甲状腺激素重组技术”、“红曲素研发与产品中试”等医药关键技术中取得突破[13],因此可以将蚌埠作为安徽医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核心。

“两翼”包括东翼和南翼的构建。北翼为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近年来,阜阳医药产业整体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医药流通业非常发达,是全国药品的集散地和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模式;亳州素有“中华药都”的美称,是全国重要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基地,聚集了很多中药饮片、中成药、特色中药提取物等方面的优势企业[14]。随着地区间高铁的通行,交通越来越方便,亳州和阜阳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和溢出效应不断加强,因此可以将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打造为安徽医药产业的北部发展引擎;南翼为芜湖-马鞍山。截止2014年底,芜湖拥有生物医药企业近80家,芜湖已经成为全国基础输液、外用药和医用玻璃的重要生产基地;2014年,马鞍山市医药工业产值首次突破5亿元,达5.19亿元,同比增长16.48%;利润和税收同比增长21.90%和21.43%[15]。当涂县利洁时医药产业园的建成和投产,为马鞍山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因此,可以以芜湖为增长极打造芜湖-马鞍山南部发展引擎,即南翼。

由此,北部依托阜阳-亳州-淮北-宿州发展轴,中部依托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蚌埠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双核,南部依托芜湖海通医药物流产业园发展轴,安徽生物医药产业“双核-两翼”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与此同时,“双核-两翼”的布局模式要通过不断向外延伸,将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向四周扩散,甚至向安徽省外扩散,从而更好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就需要安徽省医药产业积极接受发达省份的辐射,特别是安徽南部,芜湖-马鞍山一带,应该运用和江苏省会南京毗邻的地理优势,积极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中部要加强和湖北的合作和交流,北部要加强和河南的交流、合作与资源优化。

[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Porter Michael.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91.

[4]North.Major factors in industial location:A review[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70(2):72-85.

[5]佩鲁.略论增长极的概念[J].应用经济学,1945(8):23-25.

[6]Warner.Bart loose.Location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Agglomeration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J].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1972(49):809-832.

[7]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8]FUJITA M,KRUGMAN P.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1):139-164.

[9]夏禹龙.刘吉.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8):5-6.

[10]窦欣.基于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的西部区域城市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11]徐佩.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5(4):151-152.

[12]张志仙,青花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7(2):13-15.

[13]雷宇.基于因子分析的皖北地区医药制造业增长极的选择[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6(21):213-255.

[14]蚌埠市统计局.蚌埠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6-04-23.

[15]马鞍山市统计局.马鞍山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6-04-05.

猜你喜欢

增长极医药产业安徽省
成长相册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于康震要求努力推动中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