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对等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创新途径研究

2018-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专业本科英语翻译视域

卢 峰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因为文化的存在而变得有意义,文化亦因语言的描述而生动。正是语言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色,让二者相互依赖,共同传承同一语言区的文明。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桥梁,需要承担化解影响对等文化因素的功能,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实现从源语到目的语之间词汇、句法、文本转换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两种语言各自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表达出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然而,当前传统翻译教学理念下学生的翻译行为还更多地停留在追求语言文字对等层面,因此,教师迫切需要构建文化对等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内容。

一、文化对等视域下英语翻译 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英语翻译的错误认知导致英语翻译教学问题的产生

不同语言通过翻译可以实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因此,翻译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需要译者掌握交流沟通的技能,而且需要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将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传播。因此,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1]56-57学生对翻译本身的错误认知导致目的语缺少源语文化底蕴,这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天净沙·秋思》的“古道西风瘦马”为例。想必元代诗人马致远是想用“西风”来表达萧瑟悲凉之感,这完全符合中国文化对“西风”的认知。受地理位置影响,我国气候特征显得东风较为温暖,西风较为寒冷;而英国地处大西洋东海岸,英国人对于东风和西风的感受则与中国人完全相反,所以“Ancient road, east wind, lean nag”的译文显得更为可取。由此可见,学生对翻译本身的错误认知是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和充裕的交流时间,生硬直译,对翻译软件的依赖以及语境的缺失等因素共同导致无法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对等,影响翻译教学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负面影响。

(二)相同认知范畴下不同文化含义使得文化对等较难实现

中西文化在相同认知范畴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有鉴于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语言区的历史、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有所不同,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这一现象加以关注,注重文字表面下隐藏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特征。语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表征,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正是因为有文字记载,而文字的存在变得有意义是因为它可以作为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和流传。翻译表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实则为两种文化的转换。因此,一名专业译员如果不具备敏感的文化意识,那么在其表达翻译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错误或不当之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往往代表喜庆、热情,“白色”往往代表肃穆、哀伤,故中国有“红白喜事”一说,分别指代新人结婚和老人过世。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往往代表暴力、愤怒,“白色”往往代表神圣、纯洁。因此在西方国家,人们习惯在婚礼上穿白色衣服,在葬礼上穿黑色衣服,根本不会将“红色”与婚礼的喜庆联系到一起。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中西方国家这一文化差异了解不够透彻,就很容易使译文出现歧义或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会,导致文化冲突。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并无统一标准,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习惯和专业水平选择教材,这样不能真正体现并发挥出英语专业翻译的特点和优势。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案讲课,如此一来将人们对翻译理论的争议呼声又提高了很多,很多人开始质疑翻译理论的存在是否有其科学依据,所以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能是翻译理论的错误指导而造成的。也可能形成一个人建设一套翻译理论的尴尬局面,专业学生无法判断理论的正确性,究竟师从何处才是正确的选择,甚至有时候一些教材提供的理论还会误导学生。

(三)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导致文化对等缺失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过程中结构习惯差异很大。例如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频繁,而汉语中则多为主动语态;英语习惯使用复合语句,汉语句子简单直接;英语语言偏静态,多用名词,而汉语语言偏动态,多用动词等。这些语言习惯差异使得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经常犯错。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将被动语态变为主动语态是较为常见的翻译方法,有时还会将复合句式分解为几个语义相同的简单句子,使得汉语译文更具有中国特色,便于汉语读者阅读、理解和运用。比如,英语中有一个单词是“concierge”,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即便查找字典之后也无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义。其实,“concierge services”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服务业务,可以理解为让一部分忙碌的人从烦琐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国服务行业起步较晚,虽然在很早之前我国就已有家仆现象存在,但显然这样翻译并不合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文化对等视域,可以考虑将“concierge”译为“家政服务”,这是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很容易为汉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方面确实差异较大,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文化对等视域下尽量客观再现源语文本的意境,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四)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对等偏差

思维模式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体现着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2]正如著名翻译学家傅雷所言:“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这为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思维比较直接,语言表达趋于单一直线型,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婉转含蓄,喜欢留有思考空间,追求意境,思维方式较为复杂,语言表达呈螺旋曲线型。例如:积雪压断了一节树枝。英国人觉得树枝刚性不够,因为太软所以断了;中国人则认为树枝不够柔韧,是太硬了。这个例子充分表明了来自两个不同语言区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究其根本,与其根植于不同的哲学文化有关。英美国家文化深受古希腊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主张“凡事二分对立”,即主观与客观对立、物质与精神对立、现象与本质对立。“这种思辨哲学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注重事物及过程的客体而非动作的施行者,因而,英语在交际或书面语中,事物常常被用作主语。”[3]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则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文化并非把“思维主体与客观世界对立,以外部事物及其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4]。基于此,中国文化认为,任何行为、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且必须由施动者“人”这一主体来完成,因而中文行文多用主动。由此可见,英汉思维模式差异是导致文化对等偏差的根本原因,若要在文化对等视域下开展翻译教学,教师务必要向学生传递以下理念,即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按照源语作者的思维方式,跟随源语文本作者的思维方向作出判断,然后尽可能以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输出文字,最大限度缩小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导致的文化对等偏差现象。

二、文化对等视域下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工作目标

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独立完成翻译工作,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保持译文语句的流畅,在简单的外交活动中能够进行口译。[5]当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故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翻译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语言翻译,更要求学生具备双元文化能力。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更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期实现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工作的目标。例如,在商务会谈中,中西方国家在“坚持己见”与“委婉拒绝”方面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交际礼仪,然而双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逻辑并不对等,作为译者,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是准确而得体地表达谈判双方的观点,并促使谈判在和谐、顺畅的氛围中进行。在明确了这一目标之后,译者才能选择适当的语言技巧和翻译策略,使得谈判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在中文中“对你方的观点,恕我个人不能苟同”这句话,其实是带着自谦和委婉的情绪,如果直译成“I can’t agree with you”显然无法准确传递出说话人的态度,如果运用委婉的翻译手法,翻译成“Maybe you’re right but...”则既能表达说话者的观点,又使谈判氛围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

(二)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的跨文化意识,尝试开展“对口专业”的联合建设

赵军峰认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6]不可否认,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不少教师自身缺乏跨文化意识,仍秉持只要懂外语就能作翻译的传统翻译教学理念。刘习良曾于2006年撰文指出,“懂外语,就能作翻译”这种错误观念还相当普遍。其结果,就是许多人能够和外国人进行对话,却不能胜任翻译任务。[7]在翻译课堂上仍从语言层面进行译例分析或译文对比分析,所谓翻译技巧的讲解也无非是换一种形式来解释英汉两种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学生无法真正将课堂所学用于翻译实践中。换言之,不具备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团队无法教会学生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要想在文化对等视域下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就必须努力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双元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在各自高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开展“对口专业”的联合建设工作。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将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结成“对口专业”,通过定期举办语言文化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组织两个专业的相关任课教师利用各自业余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并将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估纳入年终考核奖惩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对人文学院教师提高英语水平,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三)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

当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心多数放在翻译技巧讲解和翻译实践练习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单词拼写、语态和时态使用错误的现象。这些基础性错误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过程中加强技巧训练固然重要,但经常出现最简单的错误,就无法完成文化对等视域下英语专业翻译的实践。文化对等要求翻译人员对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连最基本的单词和语法都出现问题,就不可能在目的语文本中表达出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和思想。例如,found是find的过去式和动词原形,但是二者在使用上区别较大,尤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混淆。[8]163很多学生能够井井有条地讲解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错误百出,其根本原因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因此,加强基本功练习是保证翻译实践的基础,教师在课上或课下都可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对今后从事英语交际或者翻译工作有很大益处。目前,英语专业还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不少学生在接触英语学习过多之后,反而对母语开始陌生,基础的汉语书写、语法及句式开始生疏,英汉翻译文本中的内容中西结合,句式也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完全是不伦不类。在翻译中引进新的词汇和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失去本民族的特色就得不偿失了。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多学、多看、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扎实的基础训练才是完成高难度任务的必要条件。英汉互译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而英汉互译能力又是复杂而特殊的一种语言能力。一名翻译人员若能够使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呈现,那一定是基于其自身对英汉两种语言精准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双元文化辨别力的基础之上的。

(四)文化对等视域下的语言结构重组在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英汉互译过程中了解两国文化要比仅掌握两种语言符号更为重要,毕竟任何文本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例如我们在解读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就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查尔斯·狄更斯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一生著作颇丰,如《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通过描写大卫·科波菲尔的一生沉浮,讽刺了维多利亚时代繁荣之下的丑陋现实。在原文中,狄更斯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揭露了当时社会文化中拜金主义气息对社会与家庭、爱情与婚姻的腐蚀,同时,在作品中作者也不乏对真、善、美进行了讴歌。人创造了文化,但是文化并不会完全顺从人,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意识的,文化可以塑造人。[9]因此,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作为中国译者,必须要考虑到宗教文化的异同、社会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异同等文化因素。试想,若抛开《大卫·科波菲尔》创作的文化背景,源语读者都可能无法理解其意义之所在,那么翻译人员对其进行翻译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转变能力,在对源语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结构重组,转化为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文化思想。这种对文化结构的转换和创新的过程就是文化对等实现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强调深入了解两国文化对于一名合格译员的重要性。因为翻译人员的思维不能仅局限在文字层面,翻译要对源语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尽量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遗漏或者理解错误的现象。众所周知,西方很多英语语言区的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在很多英语作品中都能够反映出这种宗教信仰的痕迹,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或者无宗教信仰。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基督教了解甚少,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误译。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重视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文化对等,否则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会流于形式,只表达出文章的文字符号意义,无法传递出深层次内涵,导致目的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其实,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不少误解正是来自不准确的译文。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面对这样“简单”的句子,不少学生只注重表达文字符号的意义,想当然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但是玩游戏。”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与英国历史上激烈的宗教斗争有关,所以正确译文应为:“约翰是个可靠的人,他为人忠诚正直。”由此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意义转换的过程,更是在经过对源语思想的了解分析之后进行转换及重组的过程,进而形成译文独特的文化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两国文化思想是等值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是先讲述原因再说明结果,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先说明结果之后再叙述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之后译文内容需要在语序上进行调整,使得目的语的语言顺序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在语句顺序重组的形式上体现文化对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很重要,但在翻译过程中想要完全实现两种语言之间在文化上的绝对对等却非常困难,而翻译人员追求的是朝向文化对等的文化无限接近。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播方式。例如,习惯用语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存在特殊含义,可以直接译出文字意义,以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例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可以翻译成“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里涉及的意象由蘑菇变成了春笋,但是源语与目的语所要表现的文化色彩却惊人的一致。但如果我们直接翻译成“如同蘑菇般冒出来”,那么目的语读者一定会感觉奇怪,因为中国有成语“雨后春笋”。再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可以直接翻译成“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须过多修饰或考量,反而成为文化对等视域下最好的翻译方式。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五)利用文化进行语言结构创新,规避翻译误区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英汉之间的异构性,利用文化进行结构创新,使译文语言亲切、自然、流畅,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10]在英语翻译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活动的实践平台,教授其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语言上规避翻译误区。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对等,避免因语言差异问题产生歧义。教师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指导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层面的培养,使其翻译意识从过于关注语言符号之间转换的层面提升到对于翻译中双元文化转换的思考高度。强化翻译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翻译行为是对源语文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文化对等要把握好角度,学生如果对源语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理解不到位就会产生翻译错误。

(六)提高学生双元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逻辑思维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考虑问题,没有思维转换和文化底蕴的翻译工作不存在任何意义。真正的翻译是将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容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点表达出来,使其真切地感受到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才是文化对等的真正含义。当然,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不断转换必须建立在对两种文化充分理解和对两种语言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完成文化对等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工作,就必须向学生强调翻译是文化对等视域下的翻译,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双元文化修养,培养跨文化思维方式意识。

三、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对等视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讨论其产生的4大原因:对英语翻译的错误认知,文化本质的缺失,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从文化对等视角提出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策略:明确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工作目标;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的跨文化意识,尝试开展“对口专业”的联合建设;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结构重组;利用文化进行语言结构创新,规避翻译误区以及提高学生双元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努力探索文化对等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创新途径,以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双语能力和双元文化解读能力的文化思维主导创新型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本科英语翻译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面向机械类专业本科职业应用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思考
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