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到项目教学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2018-03-05查光亮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评价

查光亮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安徽合肥 230022)

突破传统,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高中通用技术课的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其研究还有待逐步深入。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譬如说,学生考试得了九十多分,但家长、老师还说学生努力不够,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和巩固。谁都知道,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的并没有多少,而我们的学生为了能真正地“掌握”所学,不惜花更多的时间翻来覆去地复习、做题……而西方教育大多要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题,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他们只需要六十分就够了,但他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一流的发明家、科学家。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更新的观念是,我们不应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应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标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提出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任务驱动将再现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从有目标的学习出发,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论观点,结合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对技术知识的认识规律,我们实验了以“任务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这一结构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面以苏教版通用技术8.1节《产品说明书及其编写》为例,看看如何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完成这一课题的任务。

课前任务:提前让学生搜集一部分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

任务呈现阶段:教师认真分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水平,将本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内容加以分解,然后有目的地将分解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具体任务之中,呈现给学生。从具体某个问题或生活中某个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进而完成总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明确阶段:教师完成任务呈现后,除了把明确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其收到的任务进一步剖析,使之明确化和具体化,从而拟订符合自身的、可以完成的可行性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教师要多创设任务情境,对完成任务也要制订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探究方向,从而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

完成任务阶段:教师准备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更好地弥补其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逐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加强指导,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其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任务评价阶段:当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正确引导,修改不足。其次,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适当的点拨,学生更加明确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中要注意实施的原则:(1)任务要现实有趣;(2)任务要系统有度;(3)任务要有事可做;(4)任务要有果可评。除了以上的这些方面外,任务大小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大多是,全班学生集中在一个制作室里,完成一个同样的制作,例如一盏台灯、一条板凳、一个手电筒等。一节课45分钟,学生能做的有限,关键是学生很难有创意设计,绝大多数同学就是模仿一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有时甚至连模仿性的动手操作都完成不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尝试用几周,甚至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较大项目,再把大的项目细化,以周任务的形式下发,任务驱动和整体项目同时进行,这就是笔者推荐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项目这个词现在很流行,各行各业都把做事情称为做项目。项目教学法是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早期的雏形是欧洲的“工读教育”和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是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更看中学生对整个项目的把握以及整个项目的全部完成程度,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完成了对应的学习行为,同时还感受了一下把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和技术直接加以应用的过程,在项目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收获了成就感,自然而然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项目教学法”是当代一种最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先学后讲,先做后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担当配角,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实现了传统师生角色的换位,不再是教师把现成知识技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完成固定的作业,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寻求完成任务的途径。通过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显然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而非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结果,这种看重过程、侧重自身进步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忘掉学习的压力,在做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成长。用纵向的思维看学生的成长,比用横向的眼光看学生的成绩,更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完成项目的艰辛与乐趣,其本身就是学习的最重要意义之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发展视野才是教育主导的方向。

现以通用技术必修I第三章第1节《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内容是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的不唯一性,知道设计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以及一个好的设计是依据什么对其进行评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设计事例出发,体验设计的过程,使学生明白设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思考如何完成一个设计,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验从开始设计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这几年,绿色环保的教育是全世界的话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同学们也有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但在生活中对环保的创新行动参与得很少,所以选择一个当今的热门话题——“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作为本章项目主题。这一主题想象空间很大,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制订项目计划

考虑到学生个人思路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所以在完成本章内容时采用分组的方式,学生2-4人一组,选出组长,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功能实用、安全稳定、美观大方、能体现产品个性(最好有一定的科技创新)……

学生填写项目设计方案表:项目名称、项目时间进度、项目人员分工、项目功能介绍、项目的新颖性和先进性。

例如学生提交的人员分工表:

空气净化装置项目人员分工表

三、项目的实施

实施过程是完成整个项目的关键所在。鼓励学生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完成相关资料的积累,将空气净化器项目付诸实施。学生根据自己确立的方向,去搜集整合资料、材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测试。在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中,项目的有关人员都要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及时沟通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项目的控制和监督工作是与项目实施并行的。若发现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与设计计划有较大的出入,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对应行动,使项目重新回到计划的轨道上来。当然项目计划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时间上的,也可能是空间上的,更可能是技术和资源上的,所以等到计划付诸实施之后才会发现无法实现。这时我们就必须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改,从而保证项目的继续推进。所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更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四、项目的评价

评价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评:每个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加以评价,同时也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自评。

(2)学生互评:互评对方作品中的新颖性和先进性的地方,以及作品的完善方案。

(3)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最终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评价,展示优秀的作品,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用全局的观念去看待学生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要改变自己的定位,努力成为这个项目的向导和顾问,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做好项目的评价是实施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一个好的评价角度,一个合适的评价尺度,可能就是鼓励学生创新的源泉,也可能是照亮学生求知方向的指明灯。

教师的评价不能仅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性评价,应该有更多的过程性评价、经济性评价、道德性评价。教师评价要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观察结合起来,不断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因为学生的创新,时不时的灵光一现说不定就在某个时刻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学习、共赢的教学方法。

如何为项目教学法创设环境?

项目教学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有的是我们学校可以准备的,但也有很多是我们学校根本无法准备的。所以如何开拓和盘活学校之外的各类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是当前我们技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我们在学校范围内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社区、企业等场所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往往被忽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应该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和活动内容,尝试把技术的课堂推向社区,推向企业厂房,推向社会机构,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丰富的课堂环境,让项目教学法有真正的实施空间。

朱涛教授说:“社区是具体实施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社区教育要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教师除了要制订详细的相关的活动计划、活动细则,划分小组、明确分工外,实时为活动提供支持和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保证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变成学生游玩的“福利”。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作为有效手段,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物、音乐等学科,让学生组建社团,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些硬件环境。学校设法筹资创建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室、数字探究室、无线电航拍活动室、建模活动室、摄影棚、录音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一系列科技活动室,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通用技术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特别注重实践与体验的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融入,其宗旨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是将通用技术单列为一门必修课程,并通过开设此门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探寻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并从多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法评价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