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均衡理论的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构建

2018-03-03王元十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王元十

内容摘要:本文以物流均衡为视角,系统阐述了区域物流及物流均衡的概念,从区域物流运行与物流均衡的关系、区域物流运行测评的目标与原则等方面,着重进行物流均衡视角下区域物流运行的要素分析,并加强对其相关动态和静态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最后就物流均衡视角下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功能和总体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起区域物流运行的评价体系,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物流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物流均衡 区域物流运行 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高效流动交换,资源配置和流动范围不断扩大,物流业也不例外。随着全球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加强对物流发展的投入和扶持,进一步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普遍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共享化、智能化、移动化、全球化趋势。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对我国物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现代物流业着重发展区域物流。然而,当前我国对于区域物流缺少丰富的研究理论,导致对现代物流理解不到位、认识不深刻,在进行区域物流建设时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指导,产生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物流企业的深入发展。

区域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物流的内涵

区域物流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利用相关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使其在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中合理流动,可以说,区域物流由区域内众多企业物流构成,是当前连接区域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关系着整个区域内物流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率。由于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且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且需要多方面综合协调、共同作用形成区域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发挥出最佳的效益,可以看出区域物流具有独特性、目的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物流均衡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首先要提及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在1953年提出的纳克斯平衡发展理论,即由于某些国家经济水平较低,资本投资短缺,从而造成了供给不足、需求不足等恶性循环,导致无法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需要通过投资均衡生产力,促进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现代微观经济学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将经济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并研究探讨一种市场均衡的稳定状态,即供给总是等于需求,促使企业与消费者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强调了市场调整的最终结果。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纳什均衡理论,这种非合作的博弈,在相对利益的情况下为决策者指明了理性决策方向。而比较理论也是涉及物流均衡理论的一种理论,比较理论根据比较性质、对象、范围的不同,对区域物流体系如内部因素、结构、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物流运行要素分析及监测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一)区域物流运行及其均衡的关系分析

对于物流均衡来说,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物流运行需要有效集成物流供给方诸多物流活动,实现物品及时准确地流动到需求地,形成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的综合体系。

对于区域物流运行来说,物流均衡有效提升了区域物流供给方的供给能力,及时有效地不断满足物流需求方的需求,因此物流平衡是区域物流运行最佳状态。只有实现了物流均衡,才能促使区域物流运行各要素及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在区域物流系统中,不仅要努力促进区域物流运行各要素的稳定均衡发展,追求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并在循环反复中一直朝着更高的均衡层次演进。

(二)区域物流运行测评原则分析

一是終结性原则,指的是需要从区域物流运行的关键因素出发,对区域物流运行进行综合测评,指出运行中的问题;二是导向性原则,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纵横向比较,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反映区域物流运行的实际状态,挖掘自身的竞争潜力,完善物流测评,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趋势性原则,首先要明白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是复杂而困难的,因此一方面要准确测评系统内部因素的结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系统因素与外部因素,确保测评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做到定性和定量指标,促使其能准确地反映相关的情况;五是诊断性原则,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诊断区域物流运行中关键因素的变化,及时给出诊断结果,提供一定的运行经验借鉴。

(三)物流均衡视角下区域物流运行要素分析

结合上文,物流均衡视角下的区域物流运行需要充分考虑静态均衡要素和动态均衡要素这两个方面。静态均衡是一种理想的特殊状态,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内始终保持均衡静止不变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一个极短时间内的均衡。如图1所示,一是物流供给与物流需求的数量均衡,即供给量与需求量基本持平,没有出现其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其供给过剩的情况;第二是二者之间的结构均衡问题,即供给主体的物流服务类型能够满足物流需求主体的物流结构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三是物流供给与物流需求的时间均衡,即物流准时性和效率性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使物流产业链周期达到最佳。

动态均衡则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由于系统在不断发展,因此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变量一直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外来因素与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在变化,促使区域物流运行系统内部的均衡状态一直在不停的转变,并逐渐转向更好的状态。如图2所示,当物流供给量小于物流需求量时,抑制了物流需求的增长,导致区域物流运行出现不平衡状态,这时如果加大物流供给方面的投资,不断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如完善物流设施装备、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这样就能够使区域物流运行呈现均衡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区域物流运行处于较低层次的均衡。而当物流供给量大于物流需求量时,导致了物流资源闲置,区域物流运行状态不均衡,这时如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协调整合物流产业资源,不断扩大物流需求量,就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物流运行的均衡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区域物流运行的动态均衡要素主要按照从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不均衡的循环往复,由低层次的均衡不断向高层次的均衡发展。endprint

结合上文,总体来看区域物流运行的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因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其经济、技术水平也不一样,受到其所在区域的影响,所以,物流均衡状态一直由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均衡循环不断地发展。

物流均衡视角下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目标。本文研究目标如下,第一是结合物流均衡理论,以区域物流运行状态均衡要素,展开对区域物流运行效果的评价,探析在物流均衡的视角下区域物流运行的均衡状态;二是加强对物流运行过程的监控,并逐步完善其评价体系,以便掌控区域物流数据,加强对其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原则。构成其评价体系的原则主要有三个:一是重要性,由于影响区域物流运行的因素较多,并且差别较大,因此需要对重要的指标进行识别,保证对关键指标评价的同时兼顾全面性,确保能将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二是敏感性,关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敏感程度差别明显,因此必须选择敏感度高的指标,确保信息能及时反馈,以使得区域物流能持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三是可比性,在此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可比性与通用性的指标,才能产生可让决策者了解区域物流运行状况变化的监测评价结果;四是可获得性原则,由于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遵循可获得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模型的作用能有效发挥出来。

(二)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功能构建

功能构建是为了保证运行中各项环节如仓储、配送、信息流通等及时有效运行,因此,一是为满足区域物流的发展和有效控制,需要加强对区域物流总体运行状态的评价,并且能够正确预测区域物流运行的未来状态;二是加强对区域物流运行各项环节的动态管理与优化,不断提升对区域物流运行状态的评价,提高区域物流经营绩效水平;三是加强并完善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诊断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加快改进。因此,总体来看,此体系的构建着重在于区域物流整个运行过程的状态、各个环节运行状态以及运行问题反馈等方面,此外还需要运用物流装备技术,加快弥补区域物流管理者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尽快实现区域物流的物流均衡,促使经济能保持平稳、有效增长。

(三)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总体构建

总的来说,以物流均衡为研究视角,进行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评价。

一是区域物流运行状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数量、物流结构以及物流时间上的均衡,其中区域物流数量均衡主要体现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平衡物流供给与需求;同时,为了确保其结构平衡,还应注重区域物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构成比例,其中区域物流结构指的是区域内的物流站点的实际分布区位,以及如何运行、如何管理、如何分配等;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均衡,即确保物流能及时运输、及时到达,以及其产业链周期的运行,以专业视角来说,前者指的是物流到达时间与需求方要求时间的相符性,后者指的是从产业链始端到末端所花费的全部物流时间。

二是区域物流技术水平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设施装备、信息化程度、标准化程度等方面评价,其中区域物流设施装备从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物流技术装备增长率进行评价;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从最新信息技术使用率和信息平台利用率进行评级;区域物流标准化水平从标准化完善率和区域物流标准化应用率进行评价。

三是区域物流运行效益的评价: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中经济效益评价指从区域物流运行的收益情况和物流效益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社会效益评价从物流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情况进行分析;环境效益评价从能源转换率及增长率和污染排放减少率进行评价。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我国区域物流及其运行还不成熟完善,尤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不利于我国区域物流的进一步深入扩大发展,因此本文在物流均衡视角下,着重针对区域物流运行评价体系及其要素的构建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物流运行中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及其相互关系,并从区域物流运行状态、区域物流技术水平、区域物流运行效益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物流企业的管理以及政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苑清敏,宁宁宁,史浩.基于CVA-DEA区域物流供需系统均衡发展的评价研究[J].财经论丛,2014(10)

2.马洪伟,金凤花,徐旭.我国区域物流差异、极化演化及动力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4(22)

3.谢菲,黄新建,姜睿清.基于增益水平激励的我国物流业發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4.张广胜.我国物流能力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