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

2018-03-03佘佐亚温彬斌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年护理学中职

佘佐亚,温彬斌

(1.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2.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至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具有指导性的理念影响下,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致力于推进中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学校办学要素有学生、师资、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校舍等,均围绕课程为核心而开展和运作[1]。只有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才能从系统层面优化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本文以护理专业为例,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探索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

1 中高职衔接的前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解读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院校中关于学生培养的方向定位,以及由此延伸的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健全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制订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准则。因此,中高职衔接中的首要问题即为如何对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1.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技术教育范畴,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专门化职业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从专业实践中习得,逐渐丰富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增长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强调培养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于专业或特定技术领域,具备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2]。但这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因其“工具主义”而显得功利,注重人本主义的内涵教育应融合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的职业人才既要适应职业技术岗位工作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同时,还能提升接受继续教育后再就业的能力,间接为学生搭建起促进终身职业发展的教育平台。

深入研究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以及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确定好两个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分目标和衔接职业能力培养总目标的根本依据。高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是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并熟练应用于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原产地”和“发动机”,培养适应职业岗位,具备基本合格素质的初级“准劳动者”。中高职衔接应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高职教育的“蓄水池”,真正实现有效衔接,使高职培养阶段在中职基础上在知识、技能与素质等方面都更上一个层次。搭建学生职业成长乃至终身职业教育的通道,能为社会提供“留得下、用得着”的各级各类职业人才。

1.2 护理专业中高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

对于技术含量低的专业,比如烹饪、酒店管理、家政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就能满足社会岗位需求,而对于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学生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胜任。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相关领域及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健康保健、农村社区护理等护理工作的护士。中职护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合格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承担护理保健工作的初、中级实用技能型人才[3]。而高职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胜任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高素质技术型护理人才[4]。护理人才目前依然是我国技术型紧缺人才。中职护理毕业生很难满足工作岗位要求,就业形势严峻,将严重制约护理服务质量[5]。调查发现,近几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准入标准至少是专科以上层次,就业标准层次的提升促使多数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选择升学或接受就业后继续教育。因此,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成为推动中职生再教育,顺应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行为。

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内涵衔接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衔接得以实现。中高职衔接能否真正做到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否有效衔接[6]。中高职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规划,既培养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中高职不同层次人才,又通过中高职课程衔接,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内涵式衔接[7]。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上应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规划,为中高职衔接制订专门的课程标准,开发课程,编制教材。中职阶段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综合素质,掌握基本技能的初级职业劳动者。设置人文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和其他素质拓展类课程以及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既注重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基础素质教育。衔接阶段的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阶段主要开设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适当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开展以系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技能实训项目[8],使高职培养的学生能具备更强的职业技能和更高的综合素质,具有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适应岗位及社会的能力。

2.1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以护理专业为例,中高职衔接模式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各地卫生职业院校尝试过诸如“五年一贯制”[9]、对口招生[10]、“3+2”[11],其中“2+3”分段模式[12]得到了较好的行业认可,社会反响及成效较好,有效解决了“3+2”和“五年一贯制”模式中高职课程重复及重复毕业实习的问题,是目前卫生职业院校中较为推崇的模式。即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完成两年中职学习,3年的高职学习。第一学年结束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选拔考试,学生第二学年开始进行分流培养。被分流的中职生在中职继续学习两年,第三年安排顶岗实习完成学业毕业。选拔的优秀学生在中职再继续学习1年,第三学年至第五学年在高职院校学习,完成学业毕业,第五年进行顶岗实习。中高职实习在目标定位、技术要求、岗位安排各方面都不同。“2+3”模式在中职和高职都有自己完整与连续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文化课程、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应用实践教育课程),除入学第一学年课程及内容一致,分流后根据培养目标层次不同,专业基础课及护理专业课从内容广度和深度、专业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各方面都进行不同设计。被分流的中职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就业,而高职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拓展,以提高护生综合应用能力,真正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2.2 合理设置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将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文化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四大模块[13]。文化及公共基础课主要设置在中高职重叠的第一学年,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课、护理法律法规、就业指导等,完成高中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为护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保证中职护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护生对护理的兴趣、锻炼护生心智。文化课在中高职衔接上采取“中职阶段为主,高职阶段为辅”的衔接方式,增加职业能力课和基本素质课,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14]。英语在中职阶段以公共英语为主,高职阶段开设医护专业英语、英语口语(听力)等应用性英语课程,还可增设临床情境教学,强化护生英语应用能力。

中职阶段是高职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定期,将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等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中职生年龄小(入学年龄15~16岁)、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学习理解能力较弱、文化基础素质较差[15],专业基础课内容强调宽泛性和通俗性,基础课程内容秉持临床“能用、实用、够用”原则,为护理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护理药物应用等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连接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和临床疾病护理的桥梁,故应在完成正常人体课程学习之后的第二学年开设。由于第二学年中高职已分流,疾病基础课在中高职课时数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设置也应有所区别。高职课程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疾病基础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考纲设置。

护理专业课包括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教育、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中职应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的第二至第三学年开设,高职应于第三至第四学年开设。中职由于专业理论宽泛,学生对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协助护士工作的护理员,课程设置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入手,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讲解每个系统典型疾病相关要点,旨在让护生掌握护理工作程序,形成护理工作思维及初步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概念。实践课操作项目相对简单,反复训练、归纳总结经验,强化专项职业技能训练,掌握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基本护理技能,夯实操作能力。高职阶段专业基础及疾病基础课更科学系统、逻辑性强,注重培养护生评判性护理临床思维,可适当增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如急危重症护理、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营养学、专业发展课程,并紧跟行业趋势,开设母婴护理、传染病护理、康复护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要求技术含量更高更复杂,注重综合性,如除规范简单的护理操作,更着眼于导尿、鼻饲、胃管插管、灌肠等精细复杂的护理操作[16]。课程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化教学方式,培养护生解决问题能力,发挥护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护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2]盛健,唐林伟.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28):57-60.

[3]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0):91-92.

[4]赵蕴珍,田野,马连娣.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4(32):4091-4092.

[5]路通镇,秦淑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情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8):107-108.

[6]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7]李兴洲,耿悦.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7(6):12-18.

[8]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9]郑竹.五年制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J].职业教育研究,2012(9):18-19.

[10]贾艳丽.对口单招模式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2(35):42.

[11]原路彤,姚宏.护理专业“3+2”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3-135.

[12]崔戴飞,饶和平,余文富,等.五年制中高职衔接“2+3”模式的研究——以衢职院护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31-32.

[13]王云飞,王慧颖,于淑霞.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41-845.

[14]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15]邵晋萍,李志英.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职阶段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8):135-137.

[16]王芃,杨小玉,杜美婷,等.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78-80.

猜你喜欢

学年护理学中职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第二届星火学年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