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玉器鉴赏

2018-03-02冯宁

当代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衬托玉器纹饰

冯宁

玉器发展到元代,题材与风格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继承宋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较多地融入了蒙古民族生活与文化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渗透。

元玉器在题材上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常用题材,较多地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在风格上,既强化了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自由奔放的鲜明特征,亦不失中原传统文化的细腻典雅和精致唯美。二者相融合的特征甚为明显。

元代玉器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变化不大。但与宋代玉器纤细秀丽的风格迥然不同,元代玉器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不求具体描绘,不讲究细部的刻画,颇具蒙古族健壮豪迈的气魄。元代墓葬出土玉器相对较少,传世玉器相对较多,部分继承了辽金玉器的内容风格和题材,依然崇尚富有野味的图纹意趣。器型主要有桃形杯、玉带钩、玉佩饰、玉带板、玉押印、玉瓶等。

元代玉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元代玉器出现了反映蒙古族生活习俗的画面。尤其在承袭汉制服饰的玉带上,各类图纹尤为突出。他们大多头戴尖形帽,身着窄袖过膝长袍,腰扎一条带子,脚穿一双皮靴,或静或动,造型各异,明显地表现出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

2、山林野趣题材较多。辽金以来反映原野密林、春山、秋水等题材的玉器,在元代仍在流行,并且大有发展趋势。纹饰大多雕琢花鸟、飞禽、动物、森林等。风格粗犷开朗,富有广阔的视野和迷人的情趣。

3、普遍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元代继承和完善了金代所创的多层透雕的表现手法。常见的器物有带扣、器钮、饰件等。器面上大多把一些动物、水鸟花草等分成二、三层进行琢磨,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层层有景,处处有物,再现了北方自然的原始风貌,立体感很强。

4、粗犷豪放,善用重刀。元代玉器工艺手法大多较粗犷,带有游牧民族豪放的习性,一般都留有碾琢后的铊、钻痕,不加修饰整理,不甚注重器物的细腻光洁,善用重刀。如动物的四肢、腮、颈等大的结构分界部位,花草的叶茎相接部位,飞禽的翅膀、羽毛、脖子等部位一般都有重刀出现。

总之,元代玉器深具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别是在工艺上,更加注重突出作品的整体效果,特别是那些多层次的、穿枝过梗的立体玉器,不但主体纹饰突出、精美,而且枝条翻卷自如,穿插得当,别开生面。同时制玉大师们还巧妙地利用其材料和空间,以次要纹饰衬托主要纹饰,暗部衬托明面,叶茎衬托花果,景致衬托人物、动物,远景衬托近景等技法,使画面前后掩映,虚实相依,使花草与禽鸟、动物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但其细部却少有修理,刀工大胆有力,深具北方民族的个性特点。

1、元镂雕双螭纹玉帽顶

长3.8厘米,宽2厘米,高2.9厘米。

玉色青白润泽,夹有少许黄斑。造型为两蟠螭相对匍匐行进,身体呈S形弯曲状,背部正中琢一条长阴线,在阴线两侧又分别刻出等距离的、每两条为一组的短阴线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螭面部略呈方形,阴刻三角眼,额部阴刻“王”字,两耳圆形直立,脑后飘拂长发。

2、元镂雕子母狮形玉帽顶

长3.8厘米,宽2厘米,高4.4厘米。

玉色青,有黃色绺裂。造型为圆雕大、小二狮,大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与小狮相戏。大狮眼睛上部以一排斜向上的短阴线表现眉毛,眼外凸,方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毛发呈多绺的螺旋状,肘部、腿部带有螺旋纹,宽尾自身后上冲。小狮呈站立状,方嘴伸向大狮,头部用短阴线表示毛发,前爪扶在大狮身上。大狮威武有力,小狮幼稚可爱。这种造型俗称“子母狮”。

3、元狮子形玉帽顶

长3厘米,宽2.1厘米,高4.5厘米。

玉色青白,局部有灰色色斑及黄褐色绺裂。呈蹲坐状,头较小,环眼,阔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披发呈多绺的螺旋状,一只前爪踩在绣球上,尾自身后上冲,身上有阴线表示毛发。

4、元镂雕鹤鹿纹玉帽顶

长2.7厘米,宽1.6厘米,高3.1厘米。

玉色青白,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褐色沁。多层镂雕而成。柞树下一对回首对视的鹤、鹿,鹤身用短直阴线表示毛发,鹿身圆润,四条腿采用重刀镂雕,纤细有力。

鹤是一种可以载人升天成仙的瑞鸟,鹿是一种仁兽,有祥瑞之兆。因为鹤、鹿均寿命长,所以古人常把鹤和鹿连在一起,寓意鹤鹿同春、长命百岁。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衬托玉器纹饰
早春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学会衬托
场面描写“六衬托”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