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018-03-01刘耀中谢宜均倪亚琨

心理学探新 2018年1期
关键词:姿势隐喻模态

刘耀中,谢宜均,彭 滨,倪亚琨

(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000;2.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澳门 999078)

1 引言

总高528米的“中国尊”将于2018年竣工,成为北京CBD核心区第一高楼,建筑高耸如云,寓意“时代之尊”。人们为什么会把“楼高”和“尊贵”相联系呢?作为一种对价值资源的不对称性控制,权力不仅是一个结构变量还是心理状态。当权力作为个体认知系统中的概念被启动时,与之相联的概念和行为趋向也将受到激活(Galinsky,Gruenfeld,& Magee,2003)。高空间位置(或登上高楼)能够激活人们脑中的权力概念,唤醒权力感,诱发更多权力有关的认知与行为。那么,诸如空间等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呢?也许了解权力的具身认知研究有利于解开疑惑。

随着具身认知的加入,权力的研究有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在叶浩生等(2017)的《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具身认知认为身体是认识的源泉,强调身体经验和感知运动系统在概念表征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主客体互动所获得的身体经验奠定了权力概念的抽象思维,是引导人们做出权力感知、判断和行动的有利信息。因此,体验或模拟特定的身体运动和状态,会产生与权力有关的认知或行为的变化,即权力的具身效应。

权力的具身效应由语言层面上的概念隐喻效应和非语言层面上的社会具身效应构成。目前权力的具身认知研究主要基于概念隐喻的视角,认为具身认知是具体概念对权力概念隐喻映射表征的结果,例如以上表征高权力,下表征低权力。通过概念隐喻,空间、重量、大小和颜色可以具身表征权力概念并影响权力判断或行为(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2016;武悦等,2013;杨惠兰等,2015)。在非语言层面上,姿势、表情、声音、气味等身体经验也能具身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但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验扩张性姿势,听高权力感的音乐或者发出低音,闻到温暖的气味可以诱发权力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加被试的权力感知或相关行为(Cesario & Mcdonald,2013;Hsu et al.,2014;Madzharov et al.,2015)。究其背后的机制,目前还尚未明确这些身体经验是通过何种心理机制作用于权力的认知和行为。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感知、判断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机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权力提供参考。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2 身体经验对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情境因素

社会具身认知强调情境的重要性。一方面,社会具身效应本质上是对过往人际互动经验的重现,对刺激的体验和感知会自动激活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身体状态及其模拟,情境提供的社会信息可以对权力具身姿势效应起到定向和调节作用,具有现实意义。Cesario 和Mcdonald(2013)发现只有面孔存在的条件下,扩张性姿势者才有更多的权力感和风险行为。想象姿势发生的场景有利于定义姿势的性质,使认知加工对当前的情景脱敏(Cesario & Mcdonald,2013)。另一方面,情境概念化理论认为,大脑是即时情境和模拟思维的情景加工场所。情境概念化由与情境内容相关的感知经验意识流和概念解释所构成,任何特征都可激活情境概念化并产生关于其他特征的推论(Barsalou,2016)。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中,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意义对激活情境概念化显得尤为重要。在缺乏人际互动经验的条件下,观看照片有时难以达到行为水平上的差异,光凭想象也不一定能增加权力感或冒险行为(Bombari,Mast,& Pulfrey,2017)。可见,情境因素可以通过为姿势提供社会信息以抑制自上而下的认知干扰,同时为激活情境概念化提供了具有人际互动意义的线索,从而在社会具身效应中发挥效用。

2.2 文化因素

根据具身文化认知理论,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在身体与认知和行为之间建立的预设联结以影响权力的认知和行为(叶浩生等,2017)。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刻板印象,即不同文化背景下预设联结的差异:(1)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和平等,主张挑战权力等级;东方文化下等级森严,强调对高权力地位的顺从和敬畏。在空间上,西方文化经常从下往上拍摄有高权者,而低权者则相反(Giessner et al.,2011)。中国文化下个体采用俯视视角面对高地位权力者,在俯视时更认同对方的观点(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2016)。在姿势上,“坐着并抬脚架在桌子上”是对东西方人来说意义差别最大的扩张姿势。美国人认为高支配性姿势有更多社会参与和动作定向,因此想象扩张性姿势只能诱发西方被试的权力感,而非东方被试(Park et al.,2013);(2)民族内部差异。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民俗和生活习惯等差异,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图式,进而影响权力具身效应的表征形式、强度等。汉族人更多用垂直空间来表征长幼概念的权力等级,对年长亲属词加工显著快于年幼亲属词,而朝鲜族存在长幼概念-重量的双向启动,长幼权力等级观念更重(汪新筱等,2017)。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塑造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系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具身效应。中国的孝文化倡导尊敬年长者和高权力者。在敬语称谓上,除了垂直空间以外,中国人还经常把右和前与高权力阶级相联系,左和后则与低权力阶级相联系(Lu et al.,2014)。另外,人们还偏好用金色表征高权力,灰色来表征低权力(杨惠兰等,2015)。跪姿会使个体对他人更尊重,且对他人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黎晓丹等,2016)。

2.3 个体因素

概念来自身体的经验化,身体经验的还原是概念表征和理解的形式(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2017)。因此,个体差异不仅来源于经验的差异,还体现在人格特质、需要和动机、认知和语言加工、性别等方面。

2.3.1 人格特质

垂直空间-权力的联结在进化过程中以人格的形式得以保存。在空间注意任务中,比起低支配性者,高支配性个体对垂直空间维度的刺激反应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支配性个体对高垂直空间的刺激反应更快,顺从性个体则偏好低空间位置刺激(Robinson et al.,2008)。可见,支配性人格与权力的空间隐喻联结稳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权力的具身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体关于权力的人格特质或态度。

2.3.2 需要和动机

具体概念-权力概念是否影响具体行为还受到需要和动机的影响。由权力概念所引起的权力需求和自我表征动机会调节具身权力和消费行为的关系。当消费者的图片位于服务者的上方时,消费者的权力感增加,但只有在消费者自我表征动机较高或者对权力地位有高需求的时候,才能诱发更多的消费行为(Sundar et al.,2016)。温暖气味会使消费者感知到更大的空间密度,产生更高的权力需要,最终增加对该香水品牌和产品的偏好和购买(Madzharov et al.,2015)。在人际关系中,对控制的需要会调节权力对社会排斥的影响。通过Cyberball范式,发现当个体处于排斥者的垂直下方时,会激活低权力的心理表征,受到对控制的需要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低权力个体对排斥者表现出更强的报复性攻击(Schoel,Eck,& Greifeneder,2014)。

2.3.3 认知加工和语言水平

认知加工和语言能力是理解权力概念的重要前提,具体表现在加工的熟悉性和流畅性。在认知加工方面,消费者的认知加工流畅性在logo的空间位置和消费偏好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品牌权力和logo的空间位置相一致诱发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感,产生更多的一致性偏好(Sundar & Noseworthy,2014)。在语言方面,Jiang等(2015)在探究空间-权力的隐喻时,发现外显的语义加工是激活空间-权力的内隐感知的先决条件,表明个体的语言水平会影响权力概念和原始概念之间的字形-语义转换,进而影响对权力具身效应的感知和反应。

2.3.4 性别因素

性别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中获益不同。比起女性,男性更易通过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发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使得男性更倾向于通过物理力量和动作来展示权力,以获取资源。从具身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社会规范对男性社会角色的要求严苛,在认知上固化男性的刻板印象并强化相关行为(叶浩生等,2017)。握权可以增加男性的权力感,对权力特质词汇识别更快(Schubert & Koole,2009)。保持眼神接触会使男性在最后通牒任务中做出更多支配性决策,增加愤怒表情还使他们更感攻击性(Tang & Schmeichel,2015)。相反,高权力姿势会让女性的社会评价更低。尽管眼神接触和愤怒表情使女性更感支配性,但并没有表现出支配性行为(Tang & Schmeichel,2015)。可见比起女性,支配性的姿势和表情更能激发男性对权力的感知和行为。

性别和视角会影响对权力姿势的快速识别。在第一人称视角中,支配性的姿势是个体的优势动作,尤其是男性。被试对高权力姿势的保持时间更长,其中,男性被试对男模特的支配性姿势保持时间最长,对低权力姿势保持时间最少(Bailey,Lafrance,& Dovidio,2017)。在第三人称视角中,低权力姿势的男性和高权力姿势的女性会令人产生自上而下的认知干扰,降低个体的反应水平。女性的顺从姿势易化对顺从性词汇的识别,而男性则仅限于扩张性姿势(Bailey & Kelly,2015)。这说明高权力姿势的男性和低权力姿势的女性更符合人们的角色期待。相似任务下的ERP数据显示,男性只在支配性姿势上才有更大的N2(Bailey & Lafrance,2017)。由此可知,“男性-支配性姿势、女性-顺从性姿势”的刻板印象对男性影响更大,在认知上人们更排斥违背性别角色规范的个体,特别是男性。

图1 身体经验对权力判断、感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

3 身体经验对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抽象概念的具身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探索(Körner et al.,2015)。其中多数研究关注语言层面上的权力概念隐喻现象,未对非语言层面上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权力的具身认知主要是基于模态启动来实现的。身体经验最终影响权力判断、权力感知或行为主要还是受到情境、文化、个体等因素的作用(见图1)。

模态启动(Modal priming)指的是通过改变身体状态来获得某个抽象概念,能在身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具身联结(Körner et al.,2015)。模态启动机制假定表征包含了许多特定的模态,比如图像、书面、姿势、声音、音乐等,认为这些模态都可以传递隐喻信息。根据知觉符号系统理论,抽象概念是由与先前感知运动经验相关的多模态状态所构成,对抽象概念的构想会带来先前经验相关的多模态的再现、再激活或者模拟(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2017)。在模态启动机制中,通过激活这些不同模态的身体状态可以部分激活与之相关的语义概念,最终影响认知和行为(Körner et al.,2015)。比如,在声音上,被试在听音乐的同时完成认知任务,发现高权力感的音乐使被试识别更多权力相关的词汇。特别是低音,能诱发权力概念的抽象思维,控制错觉和行动优先(Hsu et al.,2014)。尽管模态启动激活的特定概念很快就会失活,但已经转变了的信息加工方式将会持续较长时间,从而激活权力的心理状态并传达权力相关的经验,促使个体产生相关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

概念隐喻是模态启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通过隐喻映射,人们可以借助具体概念(如空间)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权力概念(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2017)。故而,许多模态启动效应都借助概念隐喻得以实现(汪新筱等,2017)。不同于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权力的概念隐喻研究一般采用文本、图像符号等模态,广泛应用于空间、重量、大小、颜色等具体概念中,可直接通过词汇判断任务或填充任务来验证模态启动的概念(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2016;武悦等,2013;杨惠兰等,2015)。概念隐喻激活的是抽象概念的内在表征,并非简单的语言现象。通过测量空间属性的距离效应,不同垂直高度差异会伴随出现权力水平差异(Jiang & Zhu,2015)。因此,概念隐喻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的联结,丰富了模态启动机制在身体经验和权力概念之间的具身表现形式。

模态启动机制受到情境、文化系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其表征形式、程度、方向性等。原因在于抽象概念中富含的身体经验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并最终塑造抽象概念网络及其特定的模态。首先,某些具身联结具有文化特殊性,使得具身表征形式有文化特色(Lu et al.,2014)。其次,模态启动具有双向性,这由抽象概念的身体经验丰富程度所决定,并且双向联结之间的力量大小还依赖于概念维度的整体激活水平(Barsalou,2016)。比如,根据符号系统理论,当个体受到重量等符号刺激时,储存在个体长时记忆中有关权力概念的感知运动经验得到再激活,实现重量和权力概念的双向联结。并且由于重量-权力在概念网络的激活程度更高,启动效果也比权力-重量好(武悦等,2013)。

4 未来研究方向

4.1 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

目前学者对权力的姿势效应能否显著影响权力感知或行为存在不同观点(Bombari,Mast,& Pulfrey,2017)。从模态启动视角来看,社会启动激活的概念及其信息加工方式对行为的影响还依赖于很多其他因素(Barsalou,2016)。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一些具身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通过激活自我概念,握权增加男性的权力感,易化权力特质词汇的识别(Schubert & Koole,2009)。通过自我增强机制,体验音乐可以唤醒共情,增加社会凝聚和联系以及诱发奖励感,从而修正自我价值和自尊,最终影响认知和行为(Elvers,2016)。另外,一些应用研究也表明从权力感知到个体行为之间还存在许多因素的作用,比如需要和动机等(Sundar et al.,2016)。本文只是对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未来还有待对不同情境下社会具身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研究。

4.2 多重心理机制的结合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抽象概念可以共同激活模态启动和感觉运动模拟两种机制,产生具身隐喻或者具身模拟。在文化隐喻研究中,身体姿势和空间与权力地位的多重隐喻联结也单独发生作用,无法同时激活(黎晓丹等,2016)。但近来研究发现,被试在对时间的英语词汇(如,last week)进行言语表述的同时做出多维度的手势动作(前后或者上下),会产生连续多重隐喻的共同激活(Walker & Cooperrider,2016)。当多个始源域概念有规律地被映射到目标概念时,两个领域都可以以连续的方式得到激活,而不是选择其一。目前,权力的具身效应主要是通过模态启动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感觉运动模拟机制如何激活抽象的权力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深入探讨在权力的具身认知中感觉运动模拟和模态启动机制的关系,利于更好理解权力具身效应。

4.3 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目前,权力具身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多数为感知方面上空间隐喻的ERP研究,在以下方面还有待发展:(1)更多结合TMS或者fRMI等技术去探讨其认知神经的空间分布特点,以更全面了解权力具身认知的神经机制。在一个fRMI研究中要求被试判断图中两个人物是有高地位或高重量,发现地位和重量判断需要顶内沟的参与以激活心理数字线上的空间数量表征,但重量判断的激活程度更大,这表明地位判断和重量判断具有相似的神经机制(Mason,Magee,& Fiske,2014)。那是否说明具身认知可能使原始概念与其所表征的权力概念产生相似的神经机制?(2)目前具身认知研究大多采用名词材料,探讨了感觉加工在具身认知的作用,却忽视了动词的运动加工。动词意义依赖于执行动作的运动加工再现,阅读动作词可以以躯体的方式激活前运动区和前额区域,产生二者脑区的重叠(Chen,Wang,& Liang,2016)。未来还需明确高低权力的动词在具身效应上对前运动区和前额区的影响以及动词所诱发的神经机制与具身模拟之间的关系;(3)多模态表征。Ma等(2016)结合图片和文字模态发现,多模态隐喻理解的具体认知机制与语言隐喻不同。其对神经机制的影响表现在ERP成分和时频成分的可分离过程之中,出现语义特征的提取和语义融合的分离(Ma et al.,2016)。随着脑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多模态隐喻将推动权力具身效应在广告和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4.4 权力具身认知的应用

研究的价值在于应用。权力具身认知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局限:(1)内容上,隐喻映射仅限于具体-抽象概念之间。有研究发现基于“长度(长-短)”这一个共同元素,时间(长时间)和抽象行为(如,缠绕)之间存在正启动效应,说明通过具身图式中共享的经验信息,抽象概念之间就可以实现隐喻联结(Chen,Wang,& Liang,2016)。同理可推,权力也可以与更多概念网络中的抽象概念相联结。比如,基于空间隐喻(上-下),权力和道德是否存在启动效应呢?(2)表征形式上,单一身体经验表征结果导致了一般性知识,仅仅关注权力自身的具身表征很难丰富研究变量和扩大研究影响力。因此,结合道德洁净隐喻和权力高度隐喻,发现回忆关于雾霾的感觉和经历雾霾天气都会增加腐败感知(Huang et al.,2016)。这为丰富权力具身效应的表征形式和研究提供了借鉴;(3)应用领域上,主要集中在消费、广告等方面,并多以空间-权力的隐喻联结形式呈现(Sundar et al.,2016;Sundar & Noseworthy,2014)。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如组织、政治,这样不仅能丰富具身认知理论,还可以减少诸如态度、情绪等研究所带来的表面效度。

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2016).中国礼文化的具身隐喻效应:蜷缩的身体使人更卑微.心理学报,48(6),746-756.

汪新筱,严秀英,张积家,董方虹.(2017).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长幼概念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来自中国朝鲜族和汉族的证据.心理学报,49(2),174-185.

武悦,王爱平,蒋奖,古丽扎·伯克力.(2013).启动任务中重量与权力的关系.心理学探新,33(2),168-174.

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张维.(2015).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心理学报,47(7),939-949.

叶浩生等.(2017).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2017).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心理学探新,37(3),195-199.

Bailey,A.H.,& Kelly,S.D.(2015).Picture Power:Gender Versus Body Language in Perceived Status.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9(4),317-337.

Bailey,A.H.,Lafrance,M.,& Dovidio,J.F.(2017).Could a woman be superman? Gender and the embodiment of power postures.ComprehensiveResultsinSocialPsychology,2(1),6-27.

Barsalou,L.W.(2016).Situated conceptualization offers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social priming.CurrentOpinioninPsychology,12,6-11.

Bombari,D.,Mast,M.S.,& Pulfrey,C.(2017).Real and imagined power poses:Is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necessary after all?ComprehensiveResultsinSocialPsychology,2(1),44-54.

Cesario,J.,& Mcdonald,M.M.(2013).Bodies in context:Power poses as a computation of action possibility.SocialCognition,31(31),260-274.

Chen,X.,Wang,G.,& Liang,Y.(2016).The Common Element Effect of Abstract-to-Abstract Mapping in Language Processing.FrontiersinPsychology,7(916),1-11.

Elvers,P.(2016).Songs for the Ego:Theorizing Musical Self-Enhancement.FrontiersinPsychology,7(2),1-11.

Galinsky,A.D.,Gruenfeld,D.H.,& Magee,J.C.(2003).From Power to Action.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85(3),453-466.

Giessner,S.R.,Ryan,M.K.,Schubert,T.W.,& Quaquebeke,N.V.(2011).The Power of Pictures:Vertical Picture Angles in Power Pictures.MediaPsychology,14(4),442-464.

Hsu,D.Y.,Huang,L.,Nordgren,L.F.,Rucker,D.D.,& Galinsky,A.D.(2014).The Music of Power:Perceptu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Powerful Music.SocialPsychological&PersonalityScience,6(1),75-83.

Huang,Z.,Zheng,W.,Tan,X.,Zhang,X.,& Li,L.(2016).Polluted air increases perceived corruption.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10(13),1-11.

Jiang,T.(2015).The influence of vertical motor responses on explicit and incidental processing of power words.Consciousness&Cognition,34,33-42.

Jiang,T.,& Zhu,L.(2015).Is power-space a continuum? Distance effect during power judgments.ConsciousCogn,37,8-15.

Körner,A.,Topolinski,S.,& Strack,F.(2015).Routes to embodiment.FrontiersinPsychology,6(940),1-10.

Lu,A.,Zhang,H.,He,G.,Zheng,D.,& Hodges,B.H.(2014).Looking up to others:Social status,Chinese honorifics,and spatial attention.Canadia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Revuecanadiennedepsychologieexpérimentale,68(2),77-83.

Ma,Q.,Hu,L.,Xiao,C.,Bian,J.,Jia,J.,& Wang,Q.(2016).Neural correlat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comprehension: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time-frequency decomposi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physiologyOfficial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Psychophysiology,109,81-91.

Madzharov,A.V.,Block,L.G.,& Morrin,M.(2015).The Cool Scent of Power:Effects of Ambient Scent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Choice Behavior.JournalofMarketing,79(1),83-96.

Mason,M.,Magee,J.C.,& Fiske,S.T.(2014).Neural substrates of social status inference:Roles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6(5),1131-1140.

Park,L.E.,Streamer,L.,Huang,L.,& Galinsky,A.D.(2013).Stand tall,but don't put your feet up:Universal and culturally-specific effects of expansive postures on power.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9(6),965-971.

Robinson,M.D.,Zabelina,D.L.,Ode,S.,& Moeller,S.K.(2008).The vertical nature of dominance-submissio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attention.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2(4),933-948.

Schoel,C.,Eck,J.,& Greifeneder,R.(2014).A matter of vertical position:Consequences of ostracism differ for those above versus below its perpetrators.SocialPsychological&PersonalityScience,5(2),149-157.

Schubert,T.W.,& Koole,S.L.(2009).The embodied self:Making a fist enhances men’s power-related self-conception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5(4),828-834.

Sundar,A.,Dinsmore,J.B.,Paik,S.H.W.,& Kardes,F.R.(2016).Metaphorical communication,self-presentation,and consumer inference in service encounters.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72(2017),136-146.

Sundar,A.,& Noseworthy,T.J.(2014).Place the Logo High or Low? Us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Power in Packaging Design.JournalofMarketing,78(5),138-149.

Tang,D.,& Schmeichel,B.J.(2015).Look Me in the Eye:Manipulated Eye Gaze Affects Dominance Mindsets.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9(2),181-194.

Walker,E.,& Cooperrider,K.(2016).The Continuity of Metaphor:Evidence From Temporal Gestures.CognitiveScience,40(2),481-495.

猜你喜欢

姿势隐喻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活的隐喻》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