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北秧歌“老蒯”角色的风格特点

2018-02-28宋欣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秧歌东北舞蹈

宋欣

东北大秧歌舞蹈风格火爆、热烈,集中体现了东北人民热情豪爽的地域特色性格,这种性格的体现,不单单是少男少女们放浪形骸的调情逗趣,更是老头老太太足之蹈之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少男少女,上装下装,老头老太,老生老蒯,这就构成了东北秧歌中经常提及到的“四梁四柱”,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可体现东北劳动妇女质朴、风趣、热情的当数老蒯这一人物个性角色。

老蒯丑中见美舞蹈风格东北秧歌一、东北秧歌角色老蒯的历史溯源

东北秧歌最早发源于辽南地区的高跷秧歌舞蹈,最早的高跷秧歌舞蹈吸收借鉴了山西喇叭调、民歌、杂技、武术、戏曲等其他姊妹艺术,以歌舞小戏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踩着高跷唱喇叭戏,以边唱边舞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如当时把山西喇叭戏中的一些剧目《冯奎卖妻》《赵匡胤打枣》《洪月娥做梦》等搬上了高跷。辽南地区的高跷秧歌又可以根据区域范围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划分为海城高跷、上口子高跷、盖县高跷,等等,整个辽南地区的高跷秧歌就发端于海城,关于其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地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既然是秧歌戏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物角色多复杂终归是男女老少,再加之在高跷上唱喇叭戏时不便于随时改动脸谱、头面和装束,这种形式也就随着汉族秧歌戏曲固有的程式和汉民族长于归纳总结的民族基因而慢慢的固定下来,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说高跷秧歌中不可缺少的“四梁四柱”,即头跷、二跷、上装、下装、老生和老蒯。老蒯在“四梁四柱”中是与老生相对应的专指年龄较大的东北妇女,最早老蒯这一角色是由男艺人反串扮演,这对老蒯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秧歌逐渐从它原有的局限和束缚中摆脱出来,在表现形式上保留了最直观最有视觉冲击最能体现东北人民特质的舞蹈,同时也摆脱了高跷的束缚,解放了双脚回归到地面,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北秧歌,而上装、下装、老生和老蒯作为“四梁四柱“的核心也被保留了下来,老蒯作为东北秧歌角色中重要的一环,以它幽默、滑稽、质朴的风格被观众所熟知和喜欢。

二、老蒯角色的风格特点

1.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浪、哏、俏”

“浪”是最能体现东北人热情豪放泼辣的个性品格特色,也就是舞蹈中的大美大浪,浪不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状态,更强调的是那种舞蹈时开心的程度。“哏”更像是在动作和节奏上的抻,是动作在过渡连接时的劲头。“俏”当然就是俏皮活泼明快,哪怕是一个瞬间的停顿还是一个抖肩这都是“俏”,“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通过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缓急、收放、动静、轻重的对比构成舞蹈动作的俏劲儿,表现出泼辣明快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人们常常会把“浪”和“俏”看作是对立的,认为“浪”一定是幅度大的动作,“俏”一定是幅度小的动作,“稳、浪、哏、俏”这四个风格不能简单从动作风格上去理解,那样会把他们割裂开来,我们更要看到的是在独具风格的背后东北人的精神面貌和东北秧歌所应该有的情绪和状态,“稳中浪、浪中哏、哏中俏”把这样的内心情感融进肢体当中,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东北秧歌,而这四大风格就是东北秧歌的共性,也是东北秧歌风格的总基调。

2.“扭、浪、逗、相”高跷秧歌的风格基调

高跷一扭一身汗,一个扭字道出了高跷秧歌的不二法门,不是跳不是舞而是扭,扭是高跷秧歌的基本特征,以交替花,胸前花为基本扭法,将挽花、片花、绕花、掏花、缠花、打花等腕部动作和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丁字步、十字步等动作,交替的运用在高跷秧歌的扭动当中,脚踩高跷不会像在地面一样双脚稳稳地不动,这时脚下就要时刻动起来,但由于脚下高跷的束缚很难如履平地,只有腰以上可以灵活自如的扭动,所以我们常说“扭在腰上,踩在板上”,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还要体现动律美。“浪”是高跷秧歌艺术美的代称,老蒯的“浪”是泼中见浪,这是老蒯行当表演的尺子。“逗”可以理解为动词,如老蒯和下装之间、老蒯和上装之间、上装和下装之间互相的调情逗趣或者是眉宇间情感动作的交流和心有灵犀的默契。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就是使人感到逗趣的舞蹈动作、表情、神态、情节等。“相”是借鉴了戏曲中的亮相,我们称之为叫鼓亮相,就是在一段比较完整的舞段结尾有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亮相。“相”是一个整体,它是肢体造型和面部神态的瞬间定格,老蒯的风格在这四个特点上相较之下更加夸张,尤其是“逗”和“相”,更加的滑稽、幽默、風趣,逗的更有意思,让人觉得更逗。“相”也不是简单的漫无目的的出洋相,而是在人物性格中滑稽的造型亮相。老蒯这个人物角色脱胎于高跷秧歌,所以“扭、浪、逗、相”更像是它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品格。

3.“寓丑于美,丑中见美”是老蒯独特的风格特点

如果说“稳、浪、哏、俏”是东北秧歌的共性,“扭、浪、逗、相”是高跷秧歌的基调,那么丑和美的对比才是老蒯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也是老蒯这个人物角色不同于其他“四梁四柱”的特质。提起老蒯大家的头脑中便会浮现出一个老太太画着大红嘴唇,脸上涂着大红脸蛋还有一颗黑痣,头带发箍,嘴刁烟袋的画面,首先它是女性人物,自然区别于下装和老生,一些动作、手势和上装一样,如兰花指、甩腕、掸腕等。一些“丑”的动作融入在大美大浪之中,而正是这种“丑”这种幽默、滑稽才成为了老蒯舞蹈动作独特的风格特点,“丑”的让人看着舒服,“丑”让人觉得有趣,正是这种在舞蹈动作、表情上丑和美的反差和对比才“丑”出了另一番美。如我们东北秧歌中常见的摆身,上装的摆身要求体态前倾、含鄂、上拔,手臂略夹,摆动时膝盖放松呈三道弯,我们可以说这是美,而老蒯的摆身则明显要夸张得多,向上拔的气韵几乎看不到,因为人物形象需要,体态多为向下的塌腰,左右的律动幅度更大,手臂端起,胳膊肘外开,双膝外开,摆动时小弯儿很少,基本都是大开大合直来直去,虽泼中见浪,但和上装相比多了些沉、拙的男儿气,正是这种沉和拙将老蒯这个人物角色的年龄范围和动作风格同上装区分开来,这种拙的幽默、拙的风趣不是丑,反而成为了老蒯动作的典型特点。共性和个性共同构成了东北秧歌人物角色老蒯的风格特点。二者并不是孤立开来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稳、浪、哏、俏”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丑和美的对比关系又构成了其独特的韵味儿,正因如此老蒯这一角色才会在东北秧歌众多人物角色中被观众所喜爱和熟知。

三、学习“老蒯”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

当今舞蹈发展迅猛,观众对于东北秧歌的审美需求提高,作为舞蹈工作者,需要不断开拓视角、大胆创新,积累东北秧歌中更多素材特色人物和动作,丰富东北秧歌的教学以及创编出更多舞台实践表演剧目。吸收老蒯人物作为东北秧歌课堂教学,从表演训练意义上讲,会有效于提高学生的表演表现力,并提高学生身体上的对东北秧歌风格特色的灵活运用及掌握,学以致用,一通百通,通过学习老蒯人物风格特色,扎实了东北秧歌的舞蹈功底,表演起来更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老蒯教学的功能性、训练性、实用性明确有效,使东北秧歌的教学更加完整和统一。借鉴老蒯素材创作舞台实践作品,不仅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特点,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应有的功能和艺术效果。

老蒯人物特色表演,作为东北秧歌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扮演,在历史发展中自身不断的成长,以特有的艺术魅力被人们传承和演绎,通过学习和研究老蒯人物风格特色,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素材,更加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的整体风格特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秧歌东北舞蹈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