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与探索

2018-02-28曹长雷蒋后强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驱动协同专业

曹长雷+蒋后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视角,对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推进专业对接产业、深化高校课程改革、推进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等重点举措,以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发展”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去年年初,习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提出了“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要求。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会议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系统肩负着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力整体不足和区域间创新差异较大,是阻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的一大重要因素。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是稳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理论性和政策性命題,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亟待突破的发展难题。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协同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1.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精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课程模块,强化学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突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2.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基础,深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面向区域发展和行业企业重大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强化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以及国际间协同,形成全方位、全要素的协同机制。通过协同,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开展科技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3.注重分层分类培养,创新不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前置条件,严格落实“双导师制”,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务导师处接受技能训练和技术创新指导一年的制度,所有论文来自于实务导师单位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深化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岗位的对口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场所建设,完善中职与高职、本科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对接产业

1.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深刻把握优秀人才标准。优秀人才标准应当加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要素比重,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尤其是服务生产社会实践的创新能力,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重点,建立若干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

2.围绕优秀人才标准,加强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管理办法。高校要认真分析本校专业建设现状,形成专业对接产业分析报告;以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制定本校专业发展规划。

3.优化专业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匹配度高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

4.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产教互动集团发展”“城乡互动联合办学”,以及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1.指导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地方支柱产业为标准,设立相应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本校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特色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板,以课程模块为基础形成若干专业方向,供学生结合自身就业意向选择。

2.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批判性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研发中心,深入挖掘专业教育内容中的创新创业课程,行业与企业、科研院所可合作编写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引进和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使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行业标准对接。凝练专业导论课和核心课程,开发一批对接地方产业的案例教材,提升课程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四、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1.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协同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通过慕课方式组织教学、教学过程需要小班教学,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强化教师“互联网+”思维,鼓励教师开发和使用MOOC课程,大力推进翻转课堂、网上交流等教学方式。创建“互联网+”课程资源包,包含课程简介、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练习题、试卷标准、教师在线答题等内容。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推进图书馆建设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endprint

2.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加快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教学实验平台网络共享。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鼓励高校开发一批符合国家建设规范、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库。

五、转变管理方式,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1.加强高校教育教学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作为组织体,其内部治理结构日渐繁杂,专业化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精干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已经成为提高办学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教务处长论坛、教学校长论坛、校内“五说”活动、东西部院校帮扶、本科院校对高职帮扶,推动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2.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制定促进高校分类发展与管理的制度文件,按照高校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和建设,科学制订不同类型高校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和资源配置标准,建立分类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采取整体设计和分类发展相结合、市级统筹和高校自主相结合、重点建设和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引领,分层次立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大学。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倾斜的新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训,建立青年教师导师指导制度,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到企业建专业硕士点制度,大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依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联合知名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支持高校建设教师发展示范中心,依托各高校资源优势,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以专业群为基础,大力实施特色专业骨干教师研修计划,每年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通过互派互聘、联合申报课题、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4.深化高校学分制改革。健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程和任课教师的机制,建立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学生收费、学籍管理、教师评价等制度体系,实现跨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参考文献:

[1]史嫄.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08.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計划(2015-2018年)》的通知[Z].2015-10-19.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 [Z].2015-9-2.endprint

猜你喜欢

驱动协同专业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