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性语文课堂的建构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有效性母亲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语文是基础课程,也是关键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建构有效语文课堂,让学生不断发展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变革,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手段,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身心健康发展。

一、营造课堂环境,调动学生兴趣

课堂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环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旦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紧抓学生心理特征,立足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在《苏州园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苏州园林兴起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姑苏,在明清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园林因其精致、高雅、意境深远而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被人们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古典园林典范,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真实的苏州园林是怎样的?学生一听,好奇心大涨:苏州园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此就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比如整体景观、池塘亭台、假山花木等方面,认识苏州园林真实的“图画美”。面对美轮美奂的多媒体图片,学生往往兴趣高涨,会主动参与《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还能借助生动、直观、真实的图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课文。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心智特征,运用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二、开展演讲活动,激活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开展演讲活动,并借助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有效激活课堂氛围。在《我的母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初,运用几分钟时间开展以“母亲的一件小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母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出了“母亲作为家庭主妇,为家人的衣食住行不断忙碌,整日腰酸背痛,却非常开心”的事;有的学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一个大雪天背着我去看病,虽然我生病了很难受,但是靠着母亲的脊背,觉得心里很暖和”;有的学生谈到了“母亲是一个和蔼的人,有一次我做了一件错事,母亲没有打骂我,而是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很感激母亲”等等。这些话语都是学生对“母亲”的看法与认识,也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个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上述案例中,教师立足教材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真实感悟,去表达关于“母亲”的看法,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开展小组合作,迸发思维火花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问题,深入探讨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文章。初中生活泼好动,相较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他们更喜欢小组合作模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激发思维火花,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高效课堂。在《最苦与最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观念:居里夫人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与快乐相对应的就是痛苦。那么,你认为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快乐?生活中,你经历过什么最苦或最乐的事情?有人说,分享快乐,可以得到双倍快乐,分担痛苦,就会减轻痛苦,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最乐?你愿意让大家分担你的最苦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意见不一,对“最苦”和“最乐”有很多看法,受生活阅历影响,很多学生的“苦乐”思维还停留在现实生活中。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课文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世”,从时代背景角度认识家国责任,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论述的“苦乐”观念。梁启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当时国家积贫积弱,清政府软弱无力,底层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作者忧国忧民,认为人们如果不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尽责任就是人生“最苦”。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现实社会的一些案例,如台风产生的巨大灾害和各国政府救灾举措,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想感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最苦与最乐”,然后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文思想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巧妙组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语文思想观念,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学完课文之后,学生虽然认识了牧羊人“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的思想,但受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影响,很多学生对环境意识理解的不是很深入,对牧羊人的思想品质掌握的也不是很全面,这都表明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开展“简洁、直接”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让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亲身感受植树造林的艰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植物造林的意义,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的伟大,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牧羊人不慕名利、无私奉献、身体力行、造福大家”的思想品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正确审视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促使语文教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也要求我们必须要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革新教学观念,总结反思教学经验,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智发展特征,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有效性母亲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给母亲的信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