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部编教材下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表演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陈尧阿长木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地重视和突显。课堂由过去的教师展示的舞台,渐渐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共同舞台。各种各种的表演形式,纷纷出现在课堂上,对此,有人认为趣味盎然,课堂活跃,亦有人觉得本末倒置,失去了语文的本真。那么,语文课上究竟要不要有表演?怎么才能演出真语文?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趣味

余映潮老师曾说:“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童趣,需要快乐,需要激动,需要跃跃欲试……那种富有‘情境’意味的教学设计往往在这些方面更有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情趣。”笔者深以为然,尤其初中生他们在心性上,还保有小学时代的好奇、兴趣以及极高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好好呵护住他们的文学心灵,不能以一言堂,枯燥干瘪的演说讲解,使得课堂渐入沉寂!一些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十分善于“演出”情境,让孩子们得其趣味,亦得其知识。王君老师在教授《木兰诗》时,运用了几处人物假设,让学生来体会木兰的多重形象。她先后提问:“假如你是木兰的爸爸妈妈,走了这么远来迎接女儿,累不累啊?”“假如你就是木兰的姐姐,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是为什么啊?”“小弟弟啊,你磨刀霍霍向猪羊时想什么了呀?”这一环节以采访的形式展开,孩子们畅所欲言,所答既有趣,又深得人物内心。通过孩子们的演绎,一个好女儿、好妹妹、好姐姐的木兰形象便呼之欲出了。也许我们更多的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常规的设计可能是:“你从木兰亲友的表现中,能够读出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这样的提问,得到的效果,可能就不如王君老师的情境创设。同样的内容,演出情境,便能激发趣味,这样的演出是教师智慧的运用!除了阅读教学,其他领域的语文教学,依然可以选择恰当的情境来活跃课堂。例如:苏州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铁梅老师在教授一堂作文讲评课---“-----,真好玩”时,她选择的切入点是选材。她开始并未直接问大家,你们觉得哪些事儿真好玩,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好玩俱乐部。她给学生发了一张纸,上面有各式各样好玩的项目,她让学生推荐三样好玩的项目给同学体验。于是,孩子们暂时忘记了这是一堂作文讲评课,忘乎所以地开始推荐。最后,得出的便是真心好玩的素材,刘老师顺势引导,还总结出了好玩应具有的一些特点:放松、没有压力、有趣味等。一贯让老师和孩子们都有些头疼的作文课,孩子们却能积极参与,专注选择,不得不说,情境教学在这里起到了润滑课堂的良好效用。因而,语文课堂的表演,不仅是趣味的激发,更是老师们教育智慧的迸发。

二、联系生活,品味文本

语文与生活永远保持着密切的关联。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而语言则显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对生活疏于观察,少有感受的人,他的语文感知能力,也将同样受到限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曾说:“把世界当作课文,而非把课本当作世界。”让学生勾连生活,演绎课文中的细节,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文本品析的效果。

肖培东老师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和学生探讨一处细节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为了让学生感知到“伏”字的精妙之处,肖老师先运用了换词法,他问学生,换成“靠”“贴”等词行不行,学生固然知道“伏”字更精准,但翻来覆去,似乎也说不出太大的区别。肖老师于是提议,让大家演一演,他请一位同学首先靠在桌上,只见这位同学双手交叉,头靠在手上,如同平时午休的样子。当肖老师请他做“伏”这个动作时,他思考一番,做出了一个夸张的动作,只见他双手平摊,整个脸和手臂全部紧贴在桌面上。肖老师问他,为何这般动作,他觉得结合当时悬崖上我的心情,就是应该极度地零距离地贴近岩石才更有安全感,所以“伏”这个动作的程度应该比“靠”等来得更深一些。肖老师微微一笑,同学们也不由地给予了掌声。作者的经历,我们读者在生活中有时也会感同身受,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通过表演,揣摩语文的美妙,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填补空白,深析形象

欣赏文学作品,除了直面文本,深入品析语言文字外,有时候借助其他的一些帮助,也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益良多。教学过程中,时常对学生说,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其情,悟其理。想象情形,不是脱离文本,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合理揣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这样的表演,往往是书本中的空白区域,由老师引领学生去共同创造。

一位老师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创造性地让学生来演一演阿长买 《山海经》的这一情节。书中并未有相关交代,孩子们经过一番探讨,便开始了有模有样的表演:

生(扮演阿长):老板,我要买三什么经,好像是三哼经?

生(扮演书店老板):哪有什么三哼经蛇,是《三字经》吧!

生(扮演阿长):我不知道,就是我家少爷爱看,好像有什么图画……

生(扮演书店老板):是书里有图画的书吗?

生(扮演阿长):好像画的是有九头的蛇和三脚的鸟。

生(扮演书店老板):你过来看看,是你要的吧?

生(扮演阿长):乖乖,还真有九头蛇。老板这是什么书啊,能便宜一点吗?

生(扮演书店老板):(伸出四个手指,晃一晃)四个铜板,你买得起吗(不屑一顾)?

生(扮演阿长):我买我买!(小心接过书,慌忙离去……)

孩子们的表演可谓妙趣横生,这并非是无意义的表演秀。而是通过孩子们合理的想象,补充情节,深入体会人物。当这样一番演绎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鲁迅先生所谓的“新的敬意”也许就有多了一份深入的体味---阿长的确关心我,而且很不容易。

笔者在教授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卖油翁》时,也试着采取了补充式的表演。文章的第一小节,陈尧咨与卖油翁初一碰面,整个小节没有语言和对话,可谓是无言交锋。我请两位同学,分别饰演陈尧咨和卖油翁,让他们揣摩此时人物的心理,各说一段内心独白:

生(陈尧咨):我陈尧咨射术天下无双,百步穿杨,看我神箭厉害!

生(卖油翁):早就听闻陈尧咨十分自得于他的射术,我倒要去看一看。嗯,还行,倒还真有些本事,不过这年轻人有些自夸,看我后面给他上一课。

生:(陈尧咨):咦,这老头怎么好像对我不大佩服的样子?哼,他难道懂射箭,我且问问看!

学生的这一段表演,是基础其对“自矜”“射于家圃”“释担而立”“睨之”“微颔”等许多动作神情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所以,遥想其情,揣度其理,课堂上所谓设身处地的感受,有时,设计一些补充式的表演,可能是一种不错的助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期的语文课堂可谓日新月异,形式繁多。新技术的投入、新理念的注入,新教法的尝试……语文课堂,不再是以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了,变得热闹了,多样化了。张德超老师曾写道:“‘活’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主动的、互动的、生动的、个性化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教书活、活教书、教活书、激发兴趣,让学生进入活的语文世界,最终成为有诚信力的‘活人’。”“把课教活”可以说,是语文课追求的一种更高的境界。课堂表演,作为一种创新的方式,是符合这一“活”的理念的。但如何演出真语文,“活”得有意义,在笔者看来,归根到底,依然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只有遵循这一语文的法则,我们的表演才能演出“真语文”!

猜你喜欢

陈尧阿长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熟能生巧
以问题为主线,带动言的学习
高铁阿长过生日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阿长与沙县小吃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若是木兰能网购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