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何以体现‘语文味”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旨文本语文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他认为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的基本特点有:1、它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2、它是渗透了教师的生命体验的教学;3、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4、它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5、它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也曾说过:“语文人做好语文人的事,就好。”然而,在我们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语言文字,应该让“语文味”在课堂上飞扬,还语文以“本真面目”。

一、加强朗读,读出“语文味”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是:准确占10%;流利占30%;有感情只占5%(来自:枫叶教育网)。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呈现一系列的 “怪现状”,如:重讲解轻朗读;默读速读代朗读;“固定声腔”读文章;教师范读缺失;朗读“贵族化”;朗读训练、指导无序(来自:教学资源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抓住重点语段反复品读,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养成语感,形成思想。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加强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见解、读出自我。朗读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自由读、轻声读、配乐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阅读期待主动走进文本,享受阅读乐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 “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也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文本的技巧,以至于能够熟练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最后教师还要亲自示范,给学生以榜样,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固有的情味。比如: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朗读环节设计如下:

师: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文,朗读时请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等。

屏显朗读基本要求:

1.要读准确,如:文中重点字髻、鬟、鬣、罍、蹇的读音。

2.要读流利,即节奏分明,如,文中重点句子的节奏: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直接抒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然后,说说作者的的抒情脉络。

生1:作者是一位爱好旅游的人:当时天气那么恶劣,燕地寒冷,冻风时作,大风一刮就飞沙走砾,但他却常常冒风驰行。可见,作者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因此,第一段我们应读出作者抑郁烦躁的心情。

生2:“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看似是在写天气,实则暗示自己的快乐心情。到满井,看了美景,闻到了泥土芳香,置身于空阔的原野,愉快的心情自然就有了脱笼之鸟一样感觉。因此,本段我们要读出作者当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生3:看到了满井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作者由衷的发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叹。因此,我们要读出作者对满井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

屏显抒情脉络: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以上朗读活动,我按照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朗读品味的程序,循环往复进行。这样学生把文本读出了层次感,读出了情味感,课堂上的“语文味”越来越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如今许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往往都会想到借助于声光电多媒体辅助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多媒体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吸引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往往不能很好的依托文本自身进行深入的探究,不能真正指导学生在对文本咬文嚼字的讨论中,品味出语文本身内在的魅力。咬文嚼字,“咬”就要咬得准,“嚼”就要嚼出味。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缺少对课文美点的探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难免会因缺少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王君曾在她的《青春语文》里说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咬文嚼字是必要手段,诵读是必要手段,知人论世是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应该遵循着“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真,真正让语文教学做到深度挖掘”的学科教学理念。比如: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品读环节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出本段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理由,并按照“我喜欢_____这句话(或字、词),理由是:_______。”句式进行赏析。(提示:可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及表情达意等方面去赏析。)

生1:我喜欢“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理由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尽显文章修辞之美。”

生 2:我喜欢“‘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这四个词语,理由是:前者是形容一天的起点,后者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

……

屏显:著名教育家丁石孙评此文:“简而精,在描绘满井之景时融合其情,修辞十分精彩,是明代优秀记游散文。

这样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入了文本内核,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当然,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对于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抓主旨句,悟出“语文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文本中一个重要的句子(很多时候是主旨句),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这个句子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这个句子也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抓住文本主旨句,把语文课教出具有语文本质的味道,这是一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价值观的途径。“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承担着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文本主旨句、关键句、联系生活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其健康的情感。比如: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悟读环节设计如下:

师: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到如此美景,于是作者长叹一声,发出了一句警醒后人的肺腑之言,大家一起读出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悟。

生:大声朗读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作为主旨句, 此句肯定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请大家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联系背景知识发言:这是作者的独特感受。突出了自己对世俗的厌恶,想寄意山川草木潇洒情怀。可以看出,他向往的是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并期望天天都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另外此句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前后对比,首尾呼应。

……

悟读环节的设计:通过对文本主旨句的探究,联系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和经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突破了本文教学的难点,真正实现了知人论世,切实体现语文教学实践性和探究性。

总之,有“语文味”的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师力求追寻的目标。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桥梁,“品”是亮点,“悟”是灵魂。有“语文味”的课堂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让人感觉到它的醇香;有“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久旱遇甘霖,它滋润着你我干涸的心田。充满着“语文味”的课堂才是学生充满梦想和期待的心灵家园。

猜你喜欢

主旨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主旨演讲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