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批判·发现
——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杂文传统节日

学习任务群教学是由主题、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构成的五位一体的群文教学活动或项目学习活动,从确定主题到创设情境,从明确任务到设计活动,从过程评价到成果固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陆志平老师曾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学生需要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深度学习。新课标确立了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模式。在十八个任务群当中,学习任务群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重要实践价值。

《论语·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即清楚地辨别。当下课堂教学过程紧凑、活动热闹,却缺乏实质有效的深刻思考与慎重辨析。相较于追求个性感受的语言文学的 “审美”,不懈质疑的“思辨”更倾向于“批判与发现”之“求真”。倡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是倡导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著名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的多少和观点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基于此,笔者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学提示,以《拿来主义》为例实证鲁迅的外国文化取舍观和文化遗产继承观。

任务群中各项学习任务的安排必须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设计本任务群教学时,笔者确定主题为“国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设置情境为“学艺上闭关、送去、送来,荒芜本土、充盈列强,鲁迅的杂文破立结合、针砭时弊,警示后人应有辩证的文艺继承观,批判吸收外国文化”。明确任务为以《拿来主义》为例实证鲁迅的文化观,设计活动为鲁迅论文化遗产的去留、我看鲁迅的褒贬态度、我的文化遗产继承态度、拓展运用与写作,共四课时的课内教学时间,还有学生文本阅读两小时、网络阅读一小时、书面表达一小时等课外学习时间。

一、深入研读,推理发现

鲁迅先生论文化遗产的去留问题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笔者引导学生诵读《拿来主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梳理作者在文本中的观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对思辨性强的经典语段做逻辑分析,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1.在研读中推理

导学预案,做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教师设计导学案,明确课前学习任务为研读文本、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以表格形式呈现论说性杂文常规的思维过程,即逐层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导学案的具体学习任务有: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2.梳理结构,关键词概括;3.认真阅读1-6段,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前提出哪几个“主义”,其表现、危害和作者态度分别如何?4.仔细阅读第9段,思考“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完成学案表格。高一学生刚从初中感性、形象、识记等思维学习方式中走来,对于思维含量较高的杂文有点措手不及,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任务指令,从而在课下自主研读中熟读文本、熟知作者行文思路。

筛选概括,做文本的信息加工者。教师以表格、思维导图的形式使学生清晰明白“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如何实现拿来主义”。例如教师启发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出最能概括 “拿来主义”内涵的句子,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第2段或第5段,他们关注到“拿来”“拿来主义”的关键词,但是忽略了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并没有对“拿来主义”内涵或实质作出分析,对学生的回答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启发学生继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是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学生发现了“所以”,领悟鲁迅以因果论证的方式得出结论。作为作者结论或观点句的前缀,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因而”等。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运用脑髓”能否换成“运用脑筋或运用脑瓜”,“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各自强调什么?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品味到“脑髓”一词的精炼,强调思考的深刻,而“脑瓜”“脑筋”两个词语无法表现这种绞尽脑汁的深入思考状态。另外两个词语学生悟出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和主观能动、自主选择的含义,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学生探究发现语言现象,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2.在推理中发现

有果即有因,鲁迅时代的统治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否做到绞尽脑汁、高瞻远瞩、主观能动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1段至第6段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要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当时社会的做法是闭关、送去、送来,三种表现或紧闭国门、或媚外求荣、或被动接受,导致落后挨打、亡国灭种、遗毒无穷,对这种误国、卖国、祸国的丑陋行径鲁迅嗤之以鼻。有了上述内容理解的铺垫,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主义”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理论和主张,鲁迅将“拿来”称为“主义”,是否小题大做?学生追根溯源、知人论世,愈见错误思潮之甚嚣尘上,愈觉“拿来”之迫切必要。在由果溯因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形成批判阅读态度。

除此之外,笔者启发学生尝试进行文本变形活动,将第1至6段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与第7段“拿来主义”内涵调换顺序,学生发现不可行,以“送去”之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否定错误态度是为了梳理正确观点,“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笔者适时引入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破”是指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破”是为了“立”,即确立自己不违常理的观点。集中一点方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这是杂文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实问题的使命。通过辨识、分析、比较作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二、比较阅读,质疑思辨

杭州高级中学高利老师认为,“群者,不惟别类,且成体系,导之倡之,见仁见智。导之有方,倡之以法,则涵古今,括中外,群义皆陈,群方俱集”。教师适时增加与旧教材有关联的文本,彰显思辨性。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形成自己对鲁迅褒贬态度的不同评价。

为了确保任务群教学顺利进行,笔者带领学生对鲁迅部分杂文进行群文阅读,精心挑选 《鲁迅全集》中的《随感录四十八》和《随感录三十五》两篇,将三篇杂文有机组合,发现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共性在于都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阐述对国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立场态度。个性在于《拿来主义》针对当时社会错误思潮,主张辩证看待本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辩证的文艺继承观;《随感录三十五》首先提出问题,从保存国粹的时效性不足、国粹内涵的复杂性、保存国粹的历史教训三个方面,运用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分析问题,最后回答问题、树立观点:“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在现实和当下,传统要不要继承,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助于当下的生存与发展;《随感录四十八》阐述中国吸取外来文化的实质,在文化交流不能保持平等自主态度的背景下,“中体西用”不过是借用西方的“坚船利炮”来维护封建统治与礼教,而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人权、理性等精华却被摒弃在外。这是典型的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所以鲁迅揭示现状,表达否定态度,提出要么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精华,要么全部摒弃,避免糟粕污染本国。

在细读鲁迅三篇杂文的共性与个性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鲁迅的褒贬态度,使学生根据时空差异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很多学生在质疑思辨的过程中领悟到三篇杂文对当下生活的观照,有益于学生的文化成长和人格发育。

三、批判阅读,有破有立

批判性阅读强调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学生批判阅读鲁迅杂文,唤醒并激发他们沉睡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其逐渐形成对文化遗产继承的个性化态度。在理解“拿来主义”含义与实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收集当下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现象,质疑思考深层原因,从而发表自己对“拿来主义”的独到见解。

教师从一篇时评入手,主题为“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交融,启发学生思考当下中学生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逐渐淡化现象。学生可以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批判辨析此观点,再树立自己的观点,并举出鲜活的事例。在激烈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渐淡化的深层原因,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审视现状,观点丰富多元,有的认为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借鉴之处;有的认为当下学生要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理解其对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国民对自己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舞龙灯、划龙舟等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以及与当代社会生活不适宜的地方。对于传统节日,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鲁迅说“想在今天世界上,协同生长,挣得地位,即须有相当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他提倡的 “协同生长”“挣得地位”,大概类似于时下倡言的与世界不同民族、国家、政党“包容性发展”的相处之道,绝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式你死我活式斗争,亦非某些倡言“国粹”者的愚顽和食古不化。综上所述,学生秉着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态度,在质疑求异、发散联想中保持自己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思维品质。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鲁迅说杂文是投枪和匕首,不光要锐利还要轻巧。起重机吊千斤,易;四两拨千斤,难。杂文是写作的良师益友,杂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发展自己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最后环节设计写作与运用活动,设置情境 “当今社会,面对本土和外国文化,我们是否还需要‘拿来主义’”?寻找相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新说》。要求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采用比喻、对比、类比等论证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写作实践,自觉训练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材料,以证实自己见解的正误。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书面表达,逐渐提高文化自信,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精华充满自豪之情,对外来文化批判看待。教师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两篇杂文,分别是王小波的《我看国学》和乔纳森·弗里德曼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之社论写作奖”的作品《停止对外国人的抵制》,使学生在拓展运用中形成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极端、不自负,冷静理性分析,在个性化阅读中收获闪光点,在个性化写作中培养思维品质。

总结本次教学,笔者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应基于文本,适当开发利用资源,结合实际,确定适宜的子任务群和适量的任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养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学习形式,如课堂合作探究、分组辩论、读写结合等,在阅读文本时质疑,在质疑中批判,在批判中发现。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还要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尤其要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杂文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画与理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