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

2018-02-2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微时代心理健康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微时代”环境中,信息与知识共享的便捷性、即时性特征,加速了社会在价值观多元化、去中心化方面的发展趋势,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新困扰。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中,当代大学生群体需要不断在家庭教育传统价值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与时代价值多样化呈现之间,寻找新的心理平衡点。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正是家庭与高校教育应对“微时代”社会价值诉求的时效性问题,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突出化、具体化特征。

一、“微时代”背景界定与大学生心理问题聚焦

1.“微时代”背景的界定与几个特征

关于文中 “微时代”的背景,须着重进行界定。“微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依托于互联网所构筑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触手可及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型智能应用平台,通过搭载诸多应用软件(APP),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社交、学习、娱乐、交流等信息应用方式。典型的“微时代”应用软件有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富有信息传递时效性的智能硬件平台应用软件产品。[1]

“微时代”背景有几大特征构成:

其一,“微时代”在注意力吸收上具有较强的“润物无声”吸附性。“微时代”依托于获得大范围普及并极为盛行的各种互联网应用平台,通过信息传递的即时性、针对性,有效俘获潜在网络用户思考焦点,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微时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人际环境;

其二,“微时代”在价值观传递上具有较大的“鱼龙混杂”多元性。“微时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新生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往往在一瞬之间完成,极易形成坊间“以讹传讹”效应,这给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带来极大隐患,进而容易引起社会价值观的迷失;[2]

其三,“微时代”快餐信息模式,在公众心理接受和适应上容易造成“虚无”、“浮躁”的社会状况。“微时代”信息传递的迅捷性,容易使拜金、炫富等浮夸的不良价值观在较大范围传播,使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形成带来更多负面隐患,给社会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微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极易在不知不觉的信息传递中受到各种思潮影响和冲击,这也正是关于“微时代”社会价值“解构——重塑”过程产生的根源。

2.“微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聚焦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频繁化、多元化、新颖性等多个特征,个别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完美主义、强迫症、心理焦虑等,正呈现出多发、频发趋势,向心理问题一般化方向发展。多重心理问题综合发生的案例也在部分大学生群体身上层出不穷。聚焦“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析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与形成机理,特别是心理问题出现较为集中的大学生群体,有哪些成因共性,值得引起重视。

本文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择取部分大学生,进行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日常生活、个人自律等几个重要方面的相关调查,基于“微时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诸多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有目的约谈与随机访谈、“微时代”信息环境中特定事件的交流等多种方式,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无论对于明确存在或咨询过相关心理问题的同学,还是对于随机走访的普通同学,针对“微时代”环境中特定事件的看法与心理预期上,均有较为一致的价值判断。所不同的是,存在过相关心理问题咨询或确定有心理隐疾的部分同学,更容易受到“微时代”背景中相关事件的重度影响,属心理敏感人群;随机走访的部分同学,在阐述较为一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同时,则相对更能够“置身事外”,不易受到“微时代”事件的影响,属心理敏感度较弱的群体。基于此,我们就“微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予以聚焦分析。

二、“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特征分析

1.心理健康问题诱因的多元化

从事多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工作,经验表明,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机制,可谓复杂而多元。这些成因中,既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又有来自自我心理形成中环境选择倾向(如读书、游戏、社交、学习等)的影响,还有来自不同群体(如师长、同学、朋友等)的影响。如何针对复杂、多元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或成因,因地制宜的采取针对性的干预举措,将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开展“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几个特征展开分析,以期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突破,推动实现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目标,形成积极影响。本文依托“微时代”背景,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解析。[3]

2.信息泛滥易于激化大学生心理问题

“微时代”信息泛滥极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或好高骛远,无法安心学业,或患得患失,出现心理“迷茫”。当代大学生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其时心理承受压力极高。心理承压过程在进入高校后得到过度释放,“微时代”环境下,这种心理承压的释放易于让高考后的大学生陷入人生目标迷茫状态。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曾与受访者就大学生的“心理迷茫”展开探讨,这种“迷茫状态”多是基于“微时代”环境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与“象牙塔”环境的高校呈现的不和谐,造成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诉求上呈现出瞻前顾后的心理矛盾。例如,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困惑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认为当前的理论学习存在“无用论”可能,在同龄人参与社会工作之时,自己依然要靠父母经济支持来维持这种似乎“无用”的理论学习状态。也有受访大学生看到“微时代”环境下,所宣扬的年轻成就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常常让自己陷入“焦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

3.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现象的多样性毋庸置疑,但从本质上来看,学业与就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情感诉求、理想目标的寻求与建立等方面,仍然是大学生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根源。笔者在就当前毕业年级大学生存在的目标和心理压力相关访谈中,关于“升学”与“就业”选择上的矛盾,是“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诱因。在“升学”有关的考研备考压力、“就业”有关的目标单位成长性、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强度等方面的顾虑,是最为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基于这些目标诉求所形成的压力,在逆向回溯中,极易通过高年级大学生向低年级蔓延。“微时代”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心理压力呈现的多样性,使高年级大学生遇到的困难极易带给低年级大学生负向引导。

三、“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思路

1.构建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应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工作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阶段性归属,在构建心理干预工作体系中,可按家庭诱因、校园因素和社会因素,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团队,立足特定方向,落实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同时,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可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层次,在不同诱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依据问题表现程度,落实细化的心理问题干预方案。

2.推动“以疏代堵”的“微时代”信息识别举措

通过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能力培养,推动大学生形成“以疏代堵”的“微时代”信息识别能力。“微时代”信息泛滥既有其不利方面又有其建设性作用,关键在于如何疏导容易形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微时代”信息泛滥局面。事实上,国家层面所设立的网络监管机构,已经很大程度上将西方思潮中腐朽堕落的信息部分,做了很大程度的过滤。校园中,对信息泛滥采取堵塞措施没有可行性,然而,“微时代”信息的多样化又极易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困扰。培养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有效引导大学生在信息泛滥中“慧眼识珠”,甄别并剔除负面、垃圾信息,“以疏代堵”的应对举措无疑更有实用性。

3.构建“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基础缓冲方案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举措在“微时代”背景下,依然有较大实用功能,需要更进一步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日常大学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基础性帮扶与教育引导工作。做好高校大学生“学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基础工作,仍然是缓解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压力的实现方案,在“微时代”信息多元背景下,学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有了更多实现方式,能够更容易的帮助到存在类似困难的大学生,实现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冲与疏解。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微时代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