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8-02-24刘威韵

现代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华人文

■刘威韵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文中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意见》不仅从宏观上对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作出新的要求,更重点强调了职业院校在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特殊作用。

理工类高职院校历来侧重于实践教育与技术培训,文科专业相对薄弱,招生人数较少,人文精神相对缺乏。虽开设有思政、人文类课程,但由于其系统性、针对性不足,与科学教育结合度不高,使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与空泛化日益明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大国工匠”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如何借此良机,响应中央号召,填补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在传统人文方面普遍存在的空白或短板,打造高职院校特有的民族文化品牌与格局,成为值得高职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思考的课题。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从两方面推进:一为建设,二为渗透。建设即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加强与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的建设,使学生直接学习和研习民族文化;渗透即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门课程中,渗透到学生的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仔细探求这两个方面,具体有下述六个要点:

一、增设传统文化课,增加人文课程比重并提供师资保障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高职生人文知识贫乏,语文基础差,写作时别字、病句连篇,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人文情感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错乱,冷漠自私,情商低下,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无法与人有效沟通。这些都直接影响高职生成长为适应当下社会需要的“大国工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滋养学子心灵、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特殊的教育功能,比单一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为生动、形象、深刻。因此,开设传统人文课程,对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至关重要。而高职院校文科类职教专业较少,学生人数不多,期望像普通高校那样开设系统的人文课程并不实际。导致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人文课程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或求有不求精。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适当增加公共课、选修课中人文类的比重,特别要注重人文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教材偏重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特点,高职人文教材的编写应以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人文兴趣,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基础性、职业性、实用性、时代性为宗旨。教材应既包含基础语文学科知识,又突出鲜明的职教特色。新编教材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如《论语》中关于“仁爱”精神的论述,岳飞、文天祥、陆游等人的爱国诗歌,《墨子》中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等。尽量从国学、文学名著中挑选更有趣味、更具新意、更富深度的材料,进行由浅入深、情理交融、贴近高职学生的解读。

公共课与选修课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相关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开设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人文类选修课。选修课在内容形式上不拘一格,不囿于特定模式。比如开设名著解读、名作欣赏,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宝库,感受国学的独特魅力,本着不求深入研读,但求引发共鸣、启迪智慧的原则,向高职学生介绍优秀的人文著作。学校不妨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同时规定全体在校生在与人文类相关的课程中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对教师的博学和兼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文化教育培训要面向全体教师,也就是说,不光是人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充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者,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利用校内外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校园文化,重点在图书馆实施经典诵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传统观念中认为理工类职高学生只知道掌握技术,气质呆板偏执的观点已然过时。在中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要面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背景下,如何在理工类职业院校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优良的人文素养,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职业院校教育者面临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高职院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网上网下联动衔接,让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拓展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拥有大量藏书和文献资料。可与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合作,根据馆藏书目,举办长期的、系列的读书会。由文科教师主持,图书馆员协助,吸引学生前来参加。读书会内容、时间安排以展板形式公布,设置预约服务。读书会上邀请专家或学校专任教师介绍经典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大致情况。而后由学生分别诵读各自喜欢的片段,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形式较课堂学习轻松自由,不设定教学任务,允许表达不同的感受和思想。

与社会文化宣传接轨也不仅限于国学,可延伸到艺体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2017年3月,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如东籍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南通市崇川美术馆开幕。我校艺术学院院长钱志扬出席开幕式,并组织院系100多名学生观展。展览传播了南通特色文化,也点燃了艺术学院学子的创作热情。

三、强化知行合一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知行合一,自古以来就是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境界。与人文教育被边缘化不同,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人们一般都会认识到,高职学生尽管无需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深刻的哲学思辨,但能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决定着他们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整体状态。但往往不会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之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既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是知与行、文化与行为的关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炼与积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党的重要精神为骨骼、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肉、为辅佐,汲取传统人文的养料,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来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实践教育中,更是知行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就是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如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自主创业历来是最为重视和关注的焦点。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创业,不仅与其专业技能相关,还与个人人文素养有关。学生的精神面貌、气质谈吐、文化修养有时会比专业技能更为直接地呈现给社会。因此,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传统礼仪课程,将古典礼仪精神与现代实用礼仪结合,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使他们具备优雅大方的气质和礼貌得体的举止,在就业、创业时更富竞争力,并直接关系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近年来学生自主创业受到鼓励。一间茶楼、一家服装店,从其名称到服务到商品,有无文化气息,带给消费者的感受是大相径庭的。只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令他们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使他们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四、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职教交流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开放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对外开放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之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其中的必有之义。

高职院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他们与中国师生的交流不应局限于切磋专业技能,更应广泛地展开文化交流。中方应当以多样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同时不失时机地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并汲取长处,为我所用。高职院校近年来招收了来自印尼、纳米比亚等国的留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远赴日韩、印尼等国交流学习。要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民族风俗、民族习惯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鼓励他们选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为他们创办一些文化交流的社团,开展以南通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等。

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公布了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6年,又公布了第二批62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体现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三部委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是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南通职业大学自2013年中央部署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以来,在原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推进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抓住了最具地方特色的蓝印花布艺术,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作为艺术系的实践基地,并成立了南通职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聘请蓝印花布大师吴元新担任所长并授课。又如与南通三建集团校企合作,共同筹办了张謇建工学院,体现我校对张謇、孙支厦等大师建筑思想、建筑理念的自觉继承;培养优秀建筑技术人才,为地方建设作贡献的决心。这些努力更是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等要求的自觉践行。今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六、以区分良莠的科学方法,确保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正确方向

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宗明义,强调弘扬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可见,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盘吸收。特别是向青年学生介绍时,要注意区分良莠,坚持正确导向。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当下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之一脉相承,都是强调古为今用、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观点。

因此,激发高职院校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兴趣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作正确的解读。如读《红楼梦》 ,应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博爱精神和悲悯情怀,而非仅关注情爱描写。传统文化中一些例如占卜算命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要加以否定剔除,避免学生沉迷其中。

高职院校只要充分利用当前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有利契机,在上述方面戮力同心,确保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正确方向,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以育人为本,就一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国家民族培养出具有“人文化技能”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2]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9,(7).

[3]丁阳.鄙视文科生?对不起,让你失望了[N].记者观察,2015-06-05.

[4]翟帆.首批全国职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确定[N].中国教育报,2013-05-1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中华人文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