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2018-02-24刘亚琼

现代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学生

■ 刘亚琼 刘 瑞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育人的最终落脚点,也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背景

家国情怀伴随中国自西周以来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走到今天,而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学生心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并不乐观。目前,学校进行德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德育方式枯燥无味

德育方式经常被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来代替,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其结果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校园内弘扬家国情怀,培养“没有国,哪有家”的国家归属意识,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现状与未来的认知,强化爱国之情,激发爱国之志,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并且通过对学生个体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德育中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中学生在对以优秀思想、传统文学、中华诗词、民风民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严重不足。培养学生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这一使命就变得非常重要和急迫。

(三)德育中对国情现状的政策、国家实事关心度较少,对民间疾苦缺乏关注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根源,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当代中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从本源出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为家国情怀增添时代内容。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展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今中学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首先,拥有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能使中国站立于不败之地,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取得真正的进步。

其次,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关键。中学生作为新生力量,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才能长久地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为“中国梦”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因此,发展、完善民主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作为民族希望的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家国情怀使得他们的参与意识内化于心,为今后运用丰富的知识促进“中国梦”提供了途径。

三、在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在德育中增加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宽度与广度

第一,做好家国情怀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要求教育者打破书本的禁锢,加强意识和能力的渗透,将国家的政策和党的会议纳入课堂,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校园开设时政宣传栏,及时刊登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第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形式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学经典、诵经典、爱经典的良好氛围。不仅弘扬了家国情怀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结合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增添新成分,增加家国情怀内容的宽度与广度。

第三,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更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学生教育影响家长是一个有效的机制,比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于细微之处明白自己对亲情的担当,感悟自己所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把这份家国情怀有效传递给自己的家长。此外,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与本地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建立了一批社会实践育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推动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谐互动。

(二)在德育中创新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方法

首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给学生的心灵洒满阳光,使其变得五彩斑斓。除了把尊重和微笑传递给学生,让其远离频繁的批评和曝光外,遵循“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这一理念,健全完善了心育“三大机制”,即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机制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例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协会等。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如心理知识图片展、心灵故事征文大赛等,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了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了健康完善的人格,他们就不会再斤斤计较分数以及个人得失,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兴趣、特长,乃至人生规划、社会责任等,更加懂得怎么对待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等问题。其次,培育文明教养。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言谈有礼、举止有度、待人有诚。

(三)德育中普及家国情怀教育关键在师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也是对学生的第一影响力、第一教育力,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课堂的教学还是学习生活中,教师应立足实际,做好榜样示范与精神引领,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情操。

四、成效和反思

随着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刻、有效开展,学生明白了对亲情、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懂得了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担当,其信念变得更加坚定、理想变得更加远大、动力变得更加强劲、学习变得更加刻苦、修身变得更加自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青年学生必将成长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奏响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育人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培养也必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因为受各种条件限制,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要求我们继续履行基础教育者的责任,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努力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儒家道德的当代价值[J].中国德育,2014,(8):35-39.

[2]黄晓婷.国家意志还是自主选择:爱国主义公民教育政策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9-73.

[3]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李太平.对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7,(4):37-41.

[5]易连云,毋改霞.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J].中国德育,2014,(13).

[6]国家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家国情怀”[N].中国文明网.

[7]乔天宇.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政治参与意愿——“家国同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