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传统超越之思

2018-02-23刘兵飞郑文

高教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刘兵飞 郑文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战略,其实施过程不可重蹈以往建设之旧路。为此,须对“双一流”建设策略的创新本质、核心内涵、实施路径和结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反思。“双一流”建设的策略实质是理念创新,不能一味依靠模仿与借鉴;“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涵是人才培养,抓不住这一主线建设不成“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公平竞争,非正常竞争不能建成“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结构特征是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系统,忽视高等教育系统性建设不成“双一流”。结合“双一流”建设方案对当前理念认知和现实做法进行理性批判,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公平竞争;一流高等教育系统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9月20日三部委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业已拉开帷幕。然而,自方案颁布以来,“双一流”即引发热议,学界就“双一流”建设的认定标准、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校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但其观点似乎无异于以往之“211”“985”工程建设,甚至被称为升级版及世界一流建设的2.0版。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也如火如荼,制定方案、投入巨资,广东省更是先行一步提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宏图巨擘。以“211”“985”为代表的高校纷纷部署安排“双一流”建设推进方案,学校内部掀起撤并学科专业之风潮;部分非“211”高校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相当部分的地方院校则依然按兵不动,保持观望姿态。这些理念认知和现实做法虽不无道理,但是新瓶装旧酒,复制过去建设一流高校及重蹈以往学科建设的老路,让人对“双一流”建设的前景不禁产生忧虑。以“双一流”总体建设方案为出发点,就“双一流”开启阶段出现的高校反映冷热不均和各种发展迹象进行理性反思,应会避免在“双一流”建设中走错路、走回头路、走老路。

一、“双一流”建设的策略实质:理念创新

“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是指“双一流”建设必须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相联系,力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国家发展状况的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差异性造就了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特征,也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的分歧。然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不乏以某某国家、某某地区、某某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经验为主题,这些借鉴比较的成果有可能影响甚或左右“双一流”建设的理念和发展思路。诚然,一定的模仿借鉴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但类似的理念及出发点极易导致“双一流”建设重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的老路,這种单纯模仿借鉴的观念已明显落后于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水平及办学状况。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及“211”“985”建设工程的陆续实施背景是在客观认识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巨大差距后而采取的一种跟进型发展战略,经过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有计划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建设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已大幅缩小。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世界性的现代科技创新模式已使得传统重点大学建设模式无法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创新大势,以计划经济模式为逻辑起点的重点大学建设思路面临着过程性及制度性的矛盾。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属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国家层面的一种超越型、引领型发展战略,不仅是努力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还要成为推动者、引领者。[1]继续一味注重模仿借鉴只会永远跟在别人之后,亦步亦趋。正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设计具有原创性一样,“双一流”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路径设计的一次创新。

模仿借鉴的客观前提是二者具有同质性。作为现代意义的大学虽具有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治理制度等共性,但并非所有的大学都有相似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际遇,也不意味着同一学科在相同发展阶段有着同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背景。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双一流”建设提出的阶段为模仿借鉴阶段,是基于该阶段我国的大学及学科建设在发展的外部特征上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同,而当今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差距,再用初级化的简单的模仿借鉴已经很难实现超越与引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均呈现出非同质化、非均衡性、非线性、非模式化的发展特点,其建设历程中必有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办学政策等的创新。如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既是对德国柏林大学创立时对研究的定位及认识的继承,更是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和创新,实质是美国对德国大学模式本土化的一次华丽转身。“双一流”建设需要的便是带有现代性的办学理念创新和带有突破性的办学体制改革。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期待。“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者对于建设标准解读与阐释的基本认同是世界一流大学是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的统一,共性特征是强大办学实力和卓越学术贡献的统一,个性特征是必须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各具特色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研究者对于具体标准的认识从可量化的数据和内隐的大学精神进行了分析,但仍缺乏具有信服力的可操作性方案。[2]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厘清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对于建设具有“中国基因”的世界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涵: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