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区域实践探析

2018-02-22胡英芹刘晗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创新创业

胡英芹 刘晗

摘 要: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依托。广东高校在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发展,探析课程设置的区域实践性,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提出在今后的发展阶段,广东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课程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区域实践

作者简介:胡英芹(1975-),女,广东韶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职业教育管理;刘晗(1995-),男,安徽滁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编号:GD16XJY08),主持人:胡英芹;第八批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广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2017A13),主持人:胡英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43-07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崛起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上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科技创新最有活力的省份之一,主动承接国家政策,采取综合举措,力争成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桥头堡。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课程设置与区域性实践的紧密结合也受到学者们一致关注。本文主要以广东省高校为例,从课程设置的背景、实践内容和实践路径以及与区域实践的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完善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促进广东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而稳步发展。

一、实践中的“三螺旋理论”

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种类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形式多样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活动,这需要社会多方资源的共同合作,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構建社会支持网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亨利·埃茨科威兹等教授在1995年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就是指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1]。实践中的“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创新系统内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高校、政府与企业它们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而彼此相连接,三种力量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三重螺旋关系[2],建立彼此互动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同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的职能属性、资源条件和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设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企业为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实践基地,对培养的人才经过社会检验并服务于社会;政府通过宏观指导,制订相关政策,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区域实践探索过程中,“三螺旋理论”联动政府、高校、企业复杂的关系,对课程设置产生影响。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中心城市,依托高校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科技园,创新创业课程凸显市场经济需求及金融服务行业的特色;浙江区域经济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浙江制造”和“长三角制造”的经济结构转型来实现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广东广州通过全面开展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结合国家重要部署和广州实际,以期推动广州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的“风口”[4]。对此,广东高校紧跟广东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制开发适应区域经济本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那么,从广东省出发,立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设置为对象,其区域实践背景、内容和路径亦反衬出了“三螺旋理论”的实践机理。

二、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区域实践背景

(一)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

任何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发展,都离不开合理政策的指导与贯彻,教育政策是各国对本国教育进行领导、监督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5]。国家及地方制定和颁布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及规定,是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顶层设计的结构支撑。近二十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省委、省政府再到教育相关领导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其中一些重要相关政策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可知,中央到地方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为创新创业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高校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动力。如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三点意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资源库。这些相关政策意见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5年5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为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教育部规定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必须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广东省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规定,从2014年开始,广东省便开展了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活动。截止2015年,广东全省有35所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107所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这中间既包括了理论及经验传授的课程也涵盖了必要的实践操作课程。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1721个;108所高校组建了创业导师队伍,共有创业导师约3350人[6]。如今,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正在不断完善,为推动地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繁荣发展,促进课程设置与区域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一个运转良好、内外互动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夯实基础。

(二)顺应经济发展,承载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很明显,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广东是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前沿示范区,2016年珠江西岸的六市一区(包括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肇庆)已获国家工信部批复,将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示范城市群。2017年工信部批复广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未来3年,广州将发挥区域优势,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积极引进全球战略投资者和500个优质项目,着力建设以10个以上世界级价值的创新园区为龙头、以30个以上的专业化骨干园区为支撑、以一批特色发展中小型卫星园区为基础的产业载体新体系,重构全市产业发展空间[7]。广东积极推进创新示范城市群建设,力争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生态创新创业体系,在这体系建构过程中,广东高校肩负重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新生动力。

(三)满足个人需求,促进学生创业实践发展

近几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2018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820万,此外还有中职中专毕业生约500万左右[8],如此龐大的数字,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面临着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选择了自主创业。据中国人民大学项目组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显示,2017年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其中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在对这些已经进行创业或者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调查中可知,大多数学生曾经是在学校里参加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创业指导。学者张凤有针对高校开设的就业创业课程进行了“需求情况”“使用情况”和“满意度”三个维度的统计调查[9],调查范围包括6个省市的90所本专科院校,从调查结果中仍然反映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以学校作为主体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且对相关课程不了解或者对课程指导效果不满意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暨南大学2017届本科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最有效的是“创业竞赛活动”(72%)而不是创业教学课程(42%)[10]。相对于纯书本教学和讲座传授等教学方式,学生更愿意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这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表现更为强烈。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目前广东省高校亟需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创业精神的同时,更需要创业实践活动去真正了解社会实际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

三、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区域实践性探析,是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广东的研究,选取了广东省4所研究和教研型大学,分别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汕头大学;4所教学和应用型大学,分别为岭南师范学院、肇庆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分别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并结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料和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对其课程设置的区域实践性现状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充分凸显实践课程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

我国高校类型按照科研占比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型高校等。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定位及社会资源的不同,确定了各自不同的实践课程目标。研究型大学在实践课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技术,着重高端、高层次的创业能力。中山大学2016年规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主要面对在校学生和校友,同时汇集国际国内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一个对海珠区乃至珠三角地区都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高端平台。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课程目标中兼顾学生高端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小微企业创业的需要。暨南大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一方面在国家和省部级等创新实验室中培养学生进行高端创新科研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适应暨南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创办了如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等小微企业支持平台。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目标则是主要培养中小微型企业创业者技能。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就是扶持和帮助本校学生创办小微企业,锻炼创业技能的典型机构[11],同样的机构还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创办的深圳国际大学生创客联盟,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广铁集团共建合作学院,导入轨道交通优势资源,开展普车技能大赛、CRH动车模拟驾驶大赛、信号技能检修比赛、桥梁设计大赛等突显专业技能的赛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扶持大学生创业者,牵头联合中山市各高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及年轻的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等。从以上情况可知,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目标与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相吻合的,充分体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充分提供有效资源和学习平台

广东省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企业、民间团体和政府部门等紧密联系,开办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实践课程提供有效资源和学习平台。高校开设实践课程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校园和少数实习基地,而是以学校为基础,广泛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稳定的创业空间。如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通过了第一批申请“高校双创板”挂名服务的项目名单,目的是助力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12],扩大广东高校创业实践课程的社会效益。大多数高校还形成了“多类型,层级式”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结构。多类型指的是满足政策要求和学生创业实践需要而设置的不同种类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如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器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层级式指的是这些基础设施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设立的,中山大学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拥有三级结构,承担的项目也有各自的针对性。其次,学校的实践课程与企业紧密合作。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百思壹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创客学院有限公司、广东尚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高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埃默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建立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了与企业优质资源的对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广州桥集拉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政校企三方共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广东高校充分利用珠三角地缘优势,拓展与企业、行会的紧密合作,实现专利许可与技术转让,共同兴建校办产业与共建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借助大型公司平台,加速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培育,设立创业基金,共同开展创业实践课程。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评选等竞技类项目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对于在这些实践课程中所获得的奖项、成果、专利等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分,纳入整个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的组成部分。据了解,广东部分高职院校为此出台了《学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出台《学分认定与替换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学生专业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明专利、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进行认定与转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三)充分体现创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谋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也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但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偏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或少数人的实践,注重他们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忽视了与专业课程相融合[13]。近些年,广东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关注创业实践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的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挂靠在各个学院,依据学院的种类设置了符合专业特色的实验中心,如数学学院的数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设计学院的CAD实验中心等。学生在各个实验中心参与创新实践课程时,需要深入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理论知识才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胜任本项目工作。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轨道交通专业领域,依托专业实训室,成立以学校名师和企业能人联合冠名的双师工作室31个、企业能手牵头的企业工作站29个,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和课程,锤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6年来,学生为企业技术服务121种,获专利89项。这种实践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创业技能与创业选择专业性的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综合性,以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实践性作为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主线,指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去发掘项目,并鼓励创办公司或创办模拟公司,延伸教育到学生的真实创业阶段,提供跟踪与咨询服务,充分体现了创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彼此结合。

四、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路径

总体来说,这些年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广东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变革,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总体来说,在优化课程体系,革新课程模式、明确课程目标,进一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探索课程设置与区域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方面仍然亟待加强。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评价,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2018年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和优客工场采用了各种权威机构的原始数据,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在这份榜单中,广东高校有9所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广东高校的“创新力”并没有转变为“创业成功率”。2017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201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8%[14],创业成功率只有1%。与此同时,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成功率最高的浙江有4%[15]。虽然创新创业课程已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但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说明了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并非达到预期效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置与区域的产业发展不相匹配,导致学生创业精神不足,自主创新强度和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高校缺少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评价及跟踪反馈。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单纯追求创业项目、课程开设数量、融资规模等为目标,而要“放慢脚步”,回归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创业意识、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本位,要综合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和实用性进行跟踪调查,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对有关课程进行合理修订,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性和校本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國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经过约20年的探索,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基本分为理论课程主导模式、实践课程主导模式和综合型模式。理论课程主导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传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实践课程主导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整合“第二课堂”资源,使第二课堂成为区别于理论课程的实操训练;综合型兼顾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广东省处于岭南文化圈内,岭南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商业都市和外贸口岸,市场经济发达,商业意识浓郁[16]。目前广东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总体上是以追求快速成效的实践主导型为主。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理论选修课程,但学生选修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学生本身也认为创业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有价值。但基本的理论知识是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态度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实证研究证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工作和创业实践工作做得越好,结合的越紧密,越会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17]。越能培养出理性的创业者,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的低质量创业。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制定区域发展课程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7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并于2018年3月基本完成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18],这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区域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被纳入了国家的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与广东省政府、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17年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协议中将“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列为合作原则的第一条,并在合作重点领域中将创新创业放在显著位置[19]。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建设区,在这种规划战略的背景下,对于肩负着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人才资源使命的广东高校来说,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如何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目标的制定等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以便更好地贴近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需要。广东高校应以大湾区的建设为契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修订课程目标,助推学校在新形势下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20]。

参考文献:

[1]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

[2]王志强.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71.

[3]倪好,田京.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柬埔寨高校的角色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7(7):17.

[4]凤凰网财经.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EB/OL].(2018-01-23)[2018-04-14].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123/15943477_0.shtml.

[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4.

[6]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8%[EB/OL].(2015-10-08)[2018-04-14]. http://www.gdedu.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xwfb/201510/492543.html.

[7]罗艾桦.广州发力“中国制造2025”[N].人民日报,2017-08-14(20).

[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8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8-03-14)[2018-04-14].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803/t20180314_1588048.html.

[9]张凤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1-62.

[10]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暨南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業质量报告[EB/OL].(2017-

12)[2018-04-14]. http://www.gradjob.com.cn/News/jyzl/file/10559.pdf.

[11]李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0-11.

[12]广东教育网.149个项目申报“高校双创板”,审核通过名单公布[EB/OL]. (2018-04-12)[2018-04-15]. http://www.gdjy.cn/show/164332.html.

[13]黄兆信.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3-64.

[14]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8-01-10)[2018-04-20].http://www.gdhed.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cmsmedia/document/2018/0/doc61859.pdf.

[15]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创业教育论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0.

[16]郭杰.地域特征 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

[17]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14-215.

[18]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基本完成[EB/OL].(2018-03-09)[2018-04-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3/09/content_5272736.htm.

[19]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EB/OL].(2017-07-04)[2018-04-20].http://www.pprd.org.cn/fzgk/hzgh/201707/t20170704_460601.htm.

[20]杨永聪.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化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8):15-18.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创新创业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