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的高职教育”: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18-02-22壮国桢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投入高职教育

摘 要:当前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类型体量大与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就业率高与专业满足度低、培养目标定位高与学生学习投入低等三方面的突出矛盾。“适合的高职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支点”,实现路径包括重建高职院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制定适合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学分互换教学制度、再造适合“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制度等。“适合的高职教育”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师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配合支持,共同营造适合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专业满足度;学习投入;适合的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壮国桢(1963-),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专项课题“团队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编号:17SZB-29),主持人:高淑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13-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等科学教育理念。江苏是率先对“适合的教育”进行深入思考的省份之一。2017年6月,由江蘇省教育厅主办的“适合的教育”讨论会在江苏靖江举行;10月,江苏省教科院在南京举办了全省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研讨活动,集中研讨发展“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还举办了“适合的教育”大型新闻行动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新平教授认为,积极创建和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比纯粹学理上的探讨何谓“适合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1]。为此,探索和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是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事关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高职教育落实“适合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推进和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作为主抓手,注重“内外兼修”。对内,要直面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营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环境”;对外,则要动员和调动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着力修复适合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外部生态”。

一、直面“痛点”:扫描高职教育现实困境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指出,“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2]以适合的教育理念审视当前的高职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高职教育体量大与社会认同度低并存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高校1867所,其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8148人,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与办学规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职教育已出现两个“下滑”现象。

首先,高职生源出现“下滑”。以江苏省为例,高职招生计划数和报名数出现了“倒挂”。2018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33.15万人,计划招生数为32.51万人,其中,本科计划20.3万人。高职专科计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前单独招生。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2018年,该省共有95所高职院校参与提前招生,根据公布的76所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就达93665人,而实际录取51624人。二是普招批次,计划数为39796人。三是注册入学,招生计划24181人。

其次,社会认同度出现“下滑”。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高职教育扩招开始的时候,考生报考踊跃,生源素质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然而,随着一系列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出台,高职教育的“口碑”开始变差。一是早在2006年,高职教育就被确定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到目前,高职还处于专科层次,现代职教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二是现行的招生录取政策也容易被社会误解。提前单独招生计划数与报名人数“倒挂”,入学几无“门槛”。2018年,江苏省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院校共有80所,其中公办58所,民办22所。当前注册入学对考生的学业几无要求,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也加入了注册入学院校的行列,对考生“来者不拒”,严重违背“注册入学不等于不要入学门槛,不等于降低生源质量”的改革初衷。三是用人单位认同度和学生的自我认同度有待提高。根据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项调查,43%的高职学生认为职业院校比普通院校层次低[3]。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就读高职院校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另外,高职院校每年的新生报到率约为95%,百分之五左右的考生选择“弃学”。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待提高。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为“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3.90%和1.21%,占比四分之一,尤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外语能力等满意度较低[4]。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从最初的“一度风光”到现在的“门庭冷落”,已被贴上“低档次教育”的标签。

(二)学生就业率高与专业满足度低并存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大多开展了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有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的则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从调查的数据看,有些数据的“高”和“低”值得深思。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调查,江苏省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91%,其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03%,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92%。然而该届毕业生的知识满足度和职业能力满足度却较低,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20.70%和22.23%,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则分别为19.48%和21.34%[5]。这一数据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够与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同步,人才培养的数量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忧”的是学校管理者对软件建设关注不够,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由普通高等教育分化而来,其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深深打上了普通本科教育的烙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问化倾向”[6],虽然这一观点提出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回看当今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还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的“三段式”,以教室、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有学者感叹,“什么都变了,就课堂还是老样子”[7]。

(三)培养目标定位高与学生学习投入低并存

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各类文件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曾有过“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多种定性描述。这表明,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随着高职招生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提前招生、对口单招、普招、中外合作办学、注册入学等,这些学生入学时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且大多处于学业的低端。一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显示,感到学习很无聊的学生比例达到了23%,而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表示不清楚或无所谓的学生比例更高达44%,26%的学生没有制订过学习计划,45%的学生表示虽然制订过计划但未能执行,高达69%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从未尝试过自主学习[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学风低迷,学生学习投入不足已成普遍现象。

二、架好“支点”:营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环境

当前,面对生源数量的不足和来源多元化的实际,高职院校应将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作为改革的“支点”,重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开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

(一)重建高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说教育像农业,是指教育也是“慢”的艺术。“适合的高职教育”是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召唤。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让有差异的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重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对待高职学生,不能急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内在规律,知识学习要由易到难,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习惯养成要日积月累。其次,要有“一树一策、一苗一案”的细心。要把每个高职学生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不足。“适合的高职教育”既要“补短”,更要“扬长”,要把学业基础、兴趣爱好、求学诉求作为三大维度,实施个性化培养。对高职一年级新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通识教育,建立试读机制,允许学生在半年后重新选择专业。按照求学目标,开展分类教学,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教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适合的高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

(二)制定适合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生源数量下降,而且来源多样、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面对这些差异较大的学生,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制订人才培养的多种方案,以此作为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的起点。从培养规格看,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不同诉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可制定技能型、技术型和升学型三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不同的学制。如:技能型实行“2+1”学制,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技术型实行“2.5+0.5”学制,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升学型实行“3+0”学制,强化基础课程,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恢复“双专业”招生,以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如此,“适合的高职教育”才能起好步。

(三)推行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学分互换教学制度

高职学生学业基础差,并不意味着他们身上没有闪光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往往对理论性、概念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对实践类课程比较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以学分互换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一是学生可以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跨专业选修课程。二是认定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参加各类竞赛、技能认证、科技发明、社会实践、文艺创作等各项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通过申请和认定后作为个性化学分,可以替换其他课程学分。修完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推动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真正“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这是推行“适合的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四)再造适合“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

据美国学者沃尔伯格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9]。要消除高职课堂上大面积打瞌睡和靠“手机袋”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打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变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再造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图书馆到科技馆的转变。确定图书馆兼具科普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定位,把图书馆打造成融知识学习与技术展示为一体、虚拟与实物相结合、满足学生“看”和“做”需求的科技馆。二是从“排排坐”到“教学岛”的转变。逐步改造现有的“排排坐”式的教室,一类改成多媒体教室,便于模拟工作场景。另一类改成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再现工作实景,开辟“学习岛”,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从虚拟到顶岗的转变。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和“校中厂”建设力度,每个专业大类至少要建立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或者“校中厂”,以满足学生体验、实训、实习“一条龙”的需求,同时也弥补校企合作中的“短板”。四是从“大班”到“小班”的转变。“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当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已基本稳定,生师比也进一步缩小,这使得“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小班化”教学不仅有利于高职分类、分层教学的开展,也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粗放式”、统一性、效率低等问题,这是“适合的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独特之处。

(五)探索适合高职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要开展学生评价多元化载体的探索,着力改变一张成绩单“打天下”的传统做法。成长档案袋则是当前能够实施的一项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载体。成长档案袋一人一袋,具有开放性、纪实性、激励性、电子化等特点。第一,成长档案袋不仅可以存放传统意义上的成绩单,也可以存放学生的文学、艺术、技术等作品。第二,成长档案袋电子和纸质共存,平时使用电子化,需要时可以纸质输出。第三,成長档案袋里放什么、何时放、如何保管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第四,学生毕业后,成长档案袋还可以继续保留,便于继续放入学生毕业之后的材料。第五,成长档案袋不仅学生可以自己阅读,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权限,方便其他人访问。成长档案袋记录的是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反映的却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是推行“适合的高职教育”重要标志之一。

三、破解“难点”:修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生态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利益相关者是任何一个影响公司目标的完成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10]。依据这一理论,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学生以及家长、用人单位、履行监管职责的政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等。因此,“适合的高职教育”除高职院校要加强“内修”外,这些利益相关者也要“各司其职”,积极行动,使高职教育周边“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修复和改善。

(一)修订高职发展三项制度

“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提供适合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教育资源。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同样,没有入学“门槛”和毕业要求的教育,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当前急需重新审视并修订不利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项制度。一是修订高职招生制度,适当提高入学“门槛”。随着生源的变化,现行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已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建议保留中职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高职院校制度,压减或停止高职提前单独招生考试,限制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文化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应成为主渠道。二是严格毕业标准,开展专业评估。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新设专业的“备案制”,实施“审查制”,对达不到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的,一律不得开设。开设未列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的专业,则需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认证通过后方可开设。同时,借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做法,以省为单位,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高职院校进行三年一轮的专业审核评估,对所有专业进行排名,并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倒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水平。同时也为考生和家长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着力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状。三是试办高职本科,打通现代职教体系“最后一公里”。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同时,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试点工作。以江苏省为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展“4+0”高职本科试点多年,积累了非常重要的高职本科办学经验,已具备单独承担高职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南京、常州、淮安等高职园区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也可以联合“升本”,从优势专业开始高职本科试点工作,为设立应用技术大学奠定基础。

(二)补齐校企合作三块“短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决定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为行业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一点讲,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适合的高职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校企合作方面,急需补齐三块“短板”。一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企业缺位的“短板”。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一些院校也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座谈,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但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话语权”还比较少,全程参与不足,深度介入不够。二是师资队伍的“短板”。教育部提出的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要求已有多年,但真正落实的院校很少。高职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人员“进不来”的政策瓶颈仍没有打破,学校教师由于课务繁重“出不去”也是客观现实。三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短板”。高职院校普遍实施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顶岗实习制度,但顶岗实习无实质课程、无企业师傅、无刚性考核要求的“三无”实习是普遍现象,一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基本处于“放羊”状态。

(三)改变社会三种刻板印象

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除高职院校自身努力和政策层面的支撑外,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升社会认同度,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刻板印象也是修复外部生态的重要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层面。高考在高职学生心中是挥之不去的“伤痛”,他们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就读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帮助学生认识高职教育是最适合“自己”选择的教育类型。二是教师层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术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习惯于用学术人才的视角看待高职学生,擅长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因此,教师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看待高职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按照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三是家长层面。要改变“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客观看待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变“无奈选择”为“理性选择”,鼓励孩子以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获得者、常州技师学院宋彪同学等为榜样,并和考上本科院校的家长一样,高高兴兴地摆上一桌“升学宴”,为孩子开启技术人生送上祝福。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崔景贵教授认为,“做真正适合学生的职业教育,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范式的一种理性选择和理想重构,在理念、目标、内容、队伍、过程等方面努力实现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变,科学系统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11]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实施“适合的高职教育”,既是一项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由内到外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教育革命。只有把高职教育打造成适合高职学生智能特点和适合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育,高职教育才能成为教育生态中不可替代的“物种”。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实现“适合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05-17(5).

[2]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7-12-14(14).

[3][8]赵蒙成,吴紫凝.如何帮职业院校学生有质量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7-11-07(9).

[4]唐红梅,高静,汤磊.用人单位满意度视野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证探究——基于上海部分高职院校的样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33-36.

[5]潘漫.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16)[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38,91-94.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7]刘景忠.什么都变了,就课堂还是老样子[N].中国教育报,2015-04-16(11).

[9]张建宏.“革命”传统课堂,打造高效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8-04-17(11).

[10](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11]崔景贵.做真正适合学生的积极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09-12(9).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学习投入高职教育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建立中职课堂规则,提高学习投入效率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五年制大专生学习投入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价值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专业承诺的中介
军校大学生学业压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交互效应与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