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2018-02-22盛华玲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初中

盛华玲

摘 要: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样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也导致青少年对于国家精髓认识得越来越少。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古诗教学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希望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能够发挥自身的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古诗教学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众多历史文化,这也为国家的发展、国民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古诗拥有非常源远的发展历史,所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所以古诗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精髓。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展,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发展,使其积累知识,未来走向成功。但是依然需要把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这样才能传承国家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一、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我国的古诗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也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古诗内容和文化内涵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洗礼,古诗是我国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及精髓。所以对古诗内容的学习和了解,能够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诗词内容中发现和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但是想要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古诗内容,还需要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特点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而现阶段的初中校园中,语文课堂对于古诗的教学以及录入都是选择其中最为经典的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所以古诗也成为各个阶段语文校园教学工作中难以缺少的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教师能够利用历史和相关的文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提高其语文知识学习的素养,保证学生的文化、智力和整体水平都能够在古诗内容和精髓的引导下得到良好的提升。同时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有着积极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古诗是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校园中的古诗教学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播非常重要的方式和内容,其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吸取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也能够保证校园教育引入和弘扬文化知识,保证学生养成文化性思维能力。而存在这些优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古诗内容中能够体现作者创作时对于环境、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古诗是我国发展几千年来人民智慧和生活的结晶。古诗的文字和句子非常简洁、精炼,但是却用词精准,能够描述出非常丰富和生动的画面,令人长久回味、思考。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内容能够让学生在短小精炼的语句中懂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能够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所以这些都是古诗传递传统文化的能力,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性。

二、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通过以上重要性内容分析能够看出,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利用其中的文化内涵,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初中校园的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能够看出,语文教师并没有给予古诗教学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仅仅是按照教材制订的古诗篇目进行翻译、背诵和学习,这样的方式很难把古诗深层的含义渗透给学生,也无法使其了解到古诗词背后的意境,所以如果教师没有对古诗进行深刻的讲解,学生也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更无法对其进行传承。

同样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重点强调学生考试中的主要内容,所以应试教育也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才是教学的目标。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导致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古诗的教学都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和讲解,只要保证学生了解古诗的白话意思就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却忽视了古诗内容中所具有的美感和意境。同样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逐字翻译之后,能够向学生渗透诗人创作的情感,但是却依然是寥寥几句,也没有相关的活动开展,所以学生也难以感受到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因此难以对其进行传承。

三、初中语文古詩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强化古诗吟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园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是最终的教育目标,但是想要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性学习、提高其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古诗内容,了解古诗的含义,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才能提高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分析我国大部分古诗词内容能够看出,其主要所包含和具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平仄押韵,人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朗朗上口,所以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和具有的美感。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可以开展古诗的朗读教学内容,让学生跟着教师对古诗文进行朗读,利用语调和语气向学生传递古诗中所具有的美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音调和停顿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其中的哲理性内涵。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句的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融入自己的情感,把诗句的特点和意蕴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多诵读古诗,在大声诵读阶段,把其中的意蕴和感情传达到自己的思想中,以此为古诗教学带来便捷,也能够使学生加强理解。

除此之外,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独特性格进行教学,重视个性的体现,尽可能地保证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同一句古诗读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也不能仅仅是领读者,需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与学生合作完成古诗的学习和诵读,使其在学习中能够渐入佳境,提高古诗的学习效率,理解其中的内涵,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引导古诗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科技产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逐渐渗透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校园教育逐渐开始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这也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最佳的方式。信息化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使用在课堂上是非常常见和普遍的,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使用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有效地保证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与传统教育相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很多学生都把“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写成“升”,这就是因为不理解古诗含义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所以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找到相关的图片内容,配合音效,或者是找到视频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把美景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也能在多媒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炉紫烟徐徐生起,这样的景象非常美,学生自然就能够记住“生”字的写法。所以在古诗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保证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古詩表层含义,也能够更加透彻地对其进行分析,了解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底蕴内容,达到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拓展古诗教学,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的开展和教育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影响,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和理解,所以想要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和传播文化,仅仅靠课堂上短时间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意识到课后时间的珍贵,合理地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古诗学习,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传统文化内容。所以教师想要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的业余生活能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也能够使其在趣味环境中传承文化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把业余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国学角”,对其进行布置,可以选择古诗文粘贴在墙上,然后把古诗中包含的景色制作成画,放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多放置古诗集,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欣赏、品读。同时也可以设置学习小组,设立小组长,使其带领组员进行古诗文化和内涵的分析,互相之间交流感受,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印象,使其更好地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解传统文化内容。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能够看出,目前在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比较关注的就是学生知识的渗透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其教学的目标容易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提高成绩上。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国家的改革中不断地流逝,这一点也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影响国家文化精髓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从初中校园的教育工作开始。本文所研究的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古诗文化内容向学生传播文化内容,以此带动起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的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8):54-55.

[2]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11):91.

[3]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0):16-17.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传统文化初中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