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增强“电视问政”实效性的思考
——以洛阳广播电视台大型直播节目《百姓问政》为例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问政规矩解决问题

(洛阳广播电视台 河南 471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视问政”节目在全国地市台应运而生后,对于进一步改变作风、规范服务行动、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窗口形象,特别是根治懒政、惰政以及“为官不为”等顽疾,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纵观一些“电视问政”的“问”法,却有许多需要反思和亟待改进的问题。有的顾虑重重,不敢批评;有的只管批评,不讲方法;有的批评之后,不去反馈;有的甚至借助嘉宾的紧张情绪和潜意识的微妙变化,“逼”着“不按规矩办”,致使“电视问政”流于形式,很难“问出”实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结合审看《百姓问政》节目的情况,作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电视问政”极易彩排和作秀,要使电视问政“问”出实效,首先要敢于真枪真刀干,不让舆论监督“放空枪”。

敢于开展批评,是新闻媒体坚持党性、人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导向能力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敢于开展批评,是一个政党有力量的表现”。新闻老前辈穆青也曾经说过:“对于热点问题,倒不如从各个方面加以曝光,让群众了解内情,知道原委。这样做就会达到相互通气,上下一心。对政府的一些困难就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政府解决。”洛阳广播电视台大型直播节目《百姓问政》,以问题为导向、市民代表现场发问,现场举牌、打分,场内外观众电话留言等形式,由问政单位“一把手”与现场民评代表面对面互动,接受询问和评议,让问题在现场一一得到解决或承诺。结果,“问政”问出“马上办”,“问政”问出“按规矩办”。仅去年的30场现场直播,场内场外梳理出问题800个,解决问题770个,问题办结率达96.3%。总结经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刀真枪干,不让舆论监督“放空枪”。在具体运作中,一个是短片曝光,严格保密。节目播出前,不少人认为是彩排,甚至质疑是作秀,但在播出时出人意料的是新闻暗访短片播放指出问题,再以“一把手”现场作答形式出现。由于是现场直播,短片内容又严格保密,当“一把手”看到本单位的问题时,面对主持人的不断追问,被问得如坐针毡,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只得向民评代表频频道歉,甚至不按规矩“马上办”。还有一些短片暴露出的问题,有的“一把手”压根就没有想到,一时措手不及,为忽悠过去,只好“舞太极”,“弯弯绕”,加上场内民评代表的辩论质疑,不得不谦恭下士,接受拷问。不少人深感,《百姓问政》拷问的是灵魂,考验的是党性,考查的是政绩,考核的是作风。二是问得犀利,问得辛辣。作为“问政”编辑记者,就要敢于触及热点、难点,把握重点,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事等行为;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真正问出政府的诚信,问出干部的作风,问出媒体的责任。实践证明,问政问得越犀利、越辛辣,问题解决得越彻底,群众的满意度就越高。三是出于公心,准确站位。就是敢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维护党纪国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前提下,对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行预先式、全程式监督,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

思考二:“电视问政”免不了火药味,要使电视问政“问出”实效,还要防止“斗争式思维”,以善意批评和与人为善取胜。

问政初始,栏目组误认为“矛盾思维”就是“斗争思维”,便把“曝光”作为“曝晒”,把“批评”当作“抨击”,充满着火药味,甚至以“搞臭”批评对象为目的,以感情宣泄为快意。结果,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倒挑起不和谐的纷争,弄得不少被问政的“一把手”,不是纪委监督坚决不愿走进“直播间”。栏目组通过总结这一教训,形成共识:问政不是“携舆论问责”,不是“过把瘾就死”,而是更倾向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问政中,首先是改变思维,准确切入。栏目组把和谐思维作为问政的鲜明基调,主动与责任单位沟通,选择那些既是党委政府下决心要解决的难点、重点,又是党委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选择那些解决一类人或一群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个性问题。这样,既使“一把手”现场回答问题有了底气和回旋的余地,又使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解决问题增强了信心。其次是破除思想误区,改进方式方法。电视问政,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出发点是不够的,还要破除思想误区,讲究方式方法。以往总认为,问政就是“抓反面、找问题,挑毛病”。后来在实践中认识到,问政是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执行不同时期中心任务过程中解决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和化解矛盾提供指导思想和典型经验,绝不是看到任何问题就不加思索地来个“现场直播”。由此,在问政时,既要热情投入,又要冷静处理;既着眼解决问题,又讲究批评艺术;既让老百姓说出不敢说、不肯说、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想办又办不成的事,又让政府有关部门感到批评也是一种“待遇”,切实防止把问政问成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和“炸药包”。再次是把握分寸,严宽有度。电视问政不仅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和谐,还要把握分寸,严宽有度,认真想一想播出的“后果”。特别是对那些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要理直气壮的为他们撑腰,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当场横加指责,要弄清楚是出于公心还是缘于私利,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是履行职责,还是破坏规矩,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担当作为者没有后顾之忧,引导更多的干部心无旁骛,义无反顾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专心致志的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思考之三:电视问政极易用问政嘉宾所处陌生现场的紧张情绪和潜意识微妙变化传递压力,要使电视问政“问出”实效,更要走出现场,跟踪反馈,不断推动解决问题的执行力。

电视问政,利用问政嘉宾在陌生现场的紧张情绪和潜意识微妙变化,红红脸,冒冒汗,让有牢骚话的人在现场出出气,给点压力,确实是一种威慑,但是光靠这一招是不够的,还要走出演播厅,让问政嘉宾的许诺不白说。洛阳广播电视台即在问政结束后,走出演播厅,一追到底,让曝光的新闻事件“件件有反馈,件件有整改,件件有督办”。刚开始,利用《洛阳新闻联播》对每期节目曝光的事件进行跟踪反馈;接着,又制作出《百姓问政看落实》的专题,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收到了明显效果。比如,今年5月10日,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走进《百姓问政》,旅发委许诺“尽快完成网上缴费升级改造”,结果,所有工作很快全部到位。正如洛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炳旭所说:“如今,《百姓问政》真正成为公众参与政务监督的互动平台,成为治庸问责的有效窗口,成为推动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要借助问政嘉宾的紧张情绪和潜意识微妙的变化,逼着嘉宾不按规矩“马上办”。如果那样“问”的话,不但解不了民忧,排不了民难,而且还破坏了规则,消解了制度效能,很可能留下后遗症。要知道,“马上办”是工作作风,“按规矩办”是工作要求,并不矛盾。强调“马上办”,针对的是不作为、慢作为,并非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也“马上办”;要求“按规矩办”,也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并非议而不决。由此,要尽可能促使问政嘉宾,为民办事,既要“马上办”,也要“按规矩办”,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问政规矩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解决问题的设计
“按规矩办”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粤人吃饭讲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