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交移动电视:用特质的新闻吸引受众“瞬间的注意”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特质受众

(洛阳广播电视台 河南 471000)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新媒体的相继涌现,新闻媒体已变得不再是寻找、诱惑、回应受众,而是在创造受众,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收到受众瞬间的注意,已成为对公交移动电视的特殊要求,更影响着公交移动电视的前途命运。以“服务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百姓精彩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目标方向,致力于城市公交车载“数字电视”领域探索和拓展的洛阳广播电视台公交移动电视,如何用特质的新闻吸引受众“瞬间的注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做一些深层思考。

一、让特质的新闻以“微”取胜

当今时代,新闻报道已进入“微生态”,特别是这些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只需要稍微扫描一下标题或关键词,一条或几条字数不多但又相对完整的信息,就会吸住眼球,进入大脑,这就应了一句俗话,“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于是,便有了新新闻、标题新闻、短新闻、一句话新闻、数字新闻、地图新闻、新闻故事等等。它们在遵循必要的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以异于常人、过于古人的内容,将新闻自身的优势凸显出来,吸引了广大受众。然而,也有一些电视新闻,给人一种冗长、沉闷、拖拉之感。比如,2018年4月10日,某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的新闻标题就显得十分拥挤:

“2017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总结表彰暨安排部署2018年环境污染攻坚战这场硬仗不断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求”

单看这一新闻标题,便知它既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美誉度,也削弱了电视的影响力。殊不知,过多的文字会破坏以画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艺术的完整性。从观众的欣赏力来说,不会接受过长的新闻标题;从画面的要求来说,它更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没有那么多的篇幅或镜头让给字幕;从新闻的时间来说,也不允许文字过多。实际上,好的新闻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画龙点睛之笔,把它的要点、看点、趣点浓缩成富有个性或体现作者意向最简短的文字。换句话说,它要求其在一目了然的瞬间,塑造出一种活生生的视觉形象。否则,就会分散受众对新闻画面与新闻事实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在很短的时限内,创作出短而快、短而活、短而深的短小精悍的新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新闻时,首先要强化“短新闻”的意识。我们发现,一些不被看好的新闻,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又长又空,套话多,概念多,有实质性的内容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缺乏“短新闻”意识。比如有的记者碰到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巴不得马上想到“我把它做大、做长”,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其“厚重”,才有影响力,而压根就不愿把它做成短新闻;有的记者认为短新闻没意思,甚至称它为“豆腐块”、“火柴盒”;有的记者总以为短新闻难见功夫,生怕写短新闻有失身份。殊不知,优秀的新闻不能简单地以长短去评判,而主要是看形式活不活,来得快不快,特别是在内容上,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受众传递相对多的有用的信息,以及对事实的认识和反映水平。其次要抓住短新闻的亮点。主要选取那些最传神、最引人、最富有概括力的历史节点上的亮点,以“微”取胜,求得最佳效应。笔者欣喜地发现,无论是报纸网络,或是电视广播,都有大量好的新闻,跃然声屏,跃然纸上,跃然“掌上”,让人眼前一亮。比如:1.《满城尽带“二维码”》;2.《参演上万人,不见几个兵》;3.《咱县有朵扶贫“云”》;4.《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通过时速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

实践证明,要想用特质的新闻吸引受众“瞬间的注意”,就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互相适应,就必须以“小众化”创新,形成自己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二、让特质的新闻贴心伴随

打开新闻教科书中的“新闻定义”,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时间新闻,更多的发展到知识新闻、生活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影视新闻、民生新闻。同时,由线上新闻到线下新闻、由一条作品到融产品、由事件新闻到观点新闻、由审节目看质量到看流量。特别是传统媒体,总有一种“精英思维”,认为记者包打天下,可以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影响人家的前途命运,而现在,家家都成“新华社”,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总编辑”,人家可以理你,也可以不理你。过去是受众相信我们的判断,告诉你不知道的事实,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而现在更多的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观察他们在一个新闻页面的点击量,停留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突变,逼着我们由“精英思维”变为“客户思维”,用特质的新闻与受众贴心相伴,忧伤着你的忧伤,牵挂着你的牵挂,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用“有态度”的方式传播有“热度”的信息,以“有意思”的方式,生产“有意义”的内容,去吸引受众的注意,满足受众的需求,赢得受众的喝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报道出他们想看爱看的东西。就像商品一样,要卖得好,就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做到“适销对路”,贴心相伴。一般来说,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关心程度,是某事物同人们切身利益的紧密程度成正比的。报道的内容与人们切身利益关系越大,人们对其越关心。对于乘坐公交车的农民来说,他最关心的就是身边的事儿,与自己利益有关的经济新闻。比如:1.《让纯天然小米坐上网络快车》;2.《做有身份证的普洱茶》;3.《小艾草变成“黄金叶”》;4.《一碗臊子面,致富一个村》;5.《挑选坚果有秘诀》。

这些新闻,伴随着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不仅可以满足乘客观众想看、爱看的欲望,而且还会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励他们迸发出时尚的力量、时代的能量。

三、让特质的新闻动感十足

要想吸引受众的“瞬间注意”,还必须把看似简单、枯燥的新闻变得动感十足,尤其是公交移动电视,在“动”中播出,更需要“关键动态”。首先,要抓住“活鱼”。新闻贵在求新,既要时间新、事实新、语言新、手法新,更要思想新,送上的是“活鱼”,献上的是“鲜花”。这是新闻时新性锦上添花的需要,也是实现新闻固有价值必不可少的手段。要抓住“活鱼”,献上“鲜花”,就必须从新近发生中求新、从新近发现中求新、从新近变动中求新、从新近消失中求新、从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求新。其次,要落笔成风。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可谓气势夺人、感情奔放,江河直下,千古绝唱。电文这样写道: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条消息共两百多字,完全是叙述事实,报道的是伟大壮举,简洁而具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让人心潮澎湃。再次,要跌宕起伏。走进平静的湖面,人们一般很少留意观赏;若轻轻投下一粒石子,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便能引起人的心灵冲动或奇妙联想。尺水兴波,顿生感应。电视新闻报道也是同样道理,不仅要着力于动,运笔于动,还要学会用动的眼光,去捕捉那些富有典型意义的动态性画面、动作、镜头,使自己的作品如同高尔基所说的“就像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具体来说,一要围绕主线,起落交错。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不是直线发展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新闻报道要想跌宕起伏,就必须层层递进,浪涛相逐,推出波澜。二要有张有弛,节奏分明。所谓节奏,即有张有弛,有疾有缓,“壁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这样做,既可以使人的思维在每时每刻的急剧变化中,紧张之后有松弛,激动之后有平静,又可使人的注意力不只停留在某一点上。三要掌握技巧,不拘一格。无论是句法、语气还是表述方法,在叙述技巧上,都不能固守一种模式。最好是说了正面再说反面,用了肯定语气再改用疑问语气;长句短句相兼,各种标点符号配合,一扫平庸、单调、枯燥之暮气,如黄河之水,九曲回肠,波澜壮阔。

猜你喜欢

特质受众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高智商人群的共同特质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人体特质与萨病(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