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媒体时代记者转型的途径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转型

(平利县广播电视台 陕西 安康 725500)

长期以来,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其角色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新媒体,一方面为公众拓展了接受信息的渠道,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其又使得传播媒介面临严峻挑战,进而促进记者主动面对媒体变革,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角色转型。因此,探索新媒体时代记者转型的途径,是笔者选题的来源和落脚点,以下是自身总结的心得体会。

一、从微观角度探索记者转型的途径

(一)从“信息传播者”向“信息生产者”转型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呈现单一化和空洞化,“重内容、重原创、重观点”成为媒体工作者注重的方向。然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形式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数据量大、新闻报道之间存在抄袭,只有形式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产品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传播和渗透。信息传播强调新闻内容的价值,而新闻产品则更贴合受众,着眼于受众的第一喜好,力图从形式、效果和反馈中收获利益。

新技术推动了新闻产品形态的不断革新,新闻报道从“可读”向“可视”转型。2017年的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的创新报道体现了当下新媒体的优越性。其一,短视频病毒式传播,促成两会报道新常态。如《中国日报》新媒体推出的《英国小伙自拍看两会》,以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两会;央视网专为年轻人打造的《小V说两会》,关注时下热点问题等等。除了短视频之外,移动直播也在两会的报道现场随处可见。其二,创意H5裂变式传播,引领新闻产品新趋势。以央广推出的《主播两会朋友圈》为例,其设计的微信“红包雨”等互动方式,带给用户独特的体验感。这一节目体现了新闻产品在传播形式、传播效应和传播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公众对新闻产品认可度的提高。

记者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和设计者,PS作图能力、视频剪辑能力、编辑策划能力等对记者来说都格外重要,了解并掌握这些新媒体技术能够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实现新闻内容的价值提升,符合当下受众的需求。

(二)从“新闻采集者”向“新闻求证者”转型

一方面,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自主发声的平台,每个个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和假新闻泛滥,不仅阻碍人们获取真实信息,而且对社会和法律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而言,如何从网络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有可信度的信息是他们承担的责任之一。

记者切忌盲目跟风于网络或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针对那些对公众影响力较大的信息要积极求证,力图呈现客观且真实的新闻事实;对于网络上存在争议的新闻要及时调查,澄清真相,有效保障公众基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杜绝因为利益而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整顿网络信息环境,警醒部分新闻工作者提高约束力,我国于2015年11月正式实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网络谣言的相关条例,对直接或间接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舆论、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给予法律层面的惩戒,力图营造公平、公正、客观的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舆论空间的治理不仅需要法律作为基础保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媒体和记者发挥职业的积极作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自我表达的观念,在合理的言论之下行使监督权等。

(三)从“杂家”向“垂直领域专家”转型

记者必须丰富自身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只有深入解读信息,最大限度发挥专业性,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媒体重视深度报道,鼓励记者深入挖掘有质量的新闻点,分析并探究相关行业的知识和规律。例如,微博上一些知名自媒体,之所以能够比专业记者产生更强的影响力,不仅因为其迎合了当下受众的口味,还因为其研究了信息来源和背景,并且掌握了某些领域的知识。事实上,记者的报道和评论的专业程度,能够发挥自身职业的力量,为受众带来积极影响。

记者应当贯彻和发扬“深”和“专”的精神,发表有深度、高水平的言论,成为自己所报道领域的专家和行家,引导公众对新闻信息进行思考,探讨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

二、从宏观角度探索记者转型的途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要加强网络平台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新媒体环境下,有的新闻记者游走在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利用自身的职务和权力做非法或不道德行为。因此,需要对记者行为通过法律进行分类和界定。

其次,要加强对新闻作品产权的保护。许多网络媒体未经传统媒体授权而复制、转发其新闻内容,甚至不备注、不署名,将其作为自己的内容资源发布。这种侵权现象损害创作方、传播方、使用方等各方利益,影响新闻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加强网络侵权的惩治力度,规范和营造健康有序的版权交易秩序和市场环境。记者只有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进而积极地履行新职责,扮演新角色。

(二)深化传媒体制改革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传统媒体应改变当前“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构建结构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保障统一管理和监督。

第二,淡化行政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采用市场化的选聘方式聘用真正懂传媒、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内培养年轻的传媒管理者、企业家;采取市场化的考核标准和体系。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传统媒体应当更多吸引体制外的专业人才,给予他们股权、红利等长期激励措施,使之成为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并带动母体传媒企业的创新发展。

总之,传媒体制改革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关键步骤,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媒体的市场化经营,为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的记者角色转型提供根本保障。

(三)强化技术创新使用

互联网为传统媒体和记者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记者要实现角色转型,必须首先培养互联网应用能力,发挥互联网大数据、高实效等优势,以技术作为推动力,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例如,记者在报道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借助互联网可以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使大众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对比来看,传统的新闻记者往往会通过采访撰稿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辑排版再发布,这样不仅降低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而且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

总之,通过技术的驱动,可以使传统媒体集团不断向新媒体转型,满足受众的需要,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可以实现传统媒体的理念、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的改革发展,最终推动记者的职能转变和角色转型。

(四)建立信息引导机制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动态性和广泛性,导致出现虚假信息泛滥、网络环境被谣言充斥等问题,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难免会陷入困难境地,因此需要系统化和具体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加以引导,力图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媒介环境。

第一,加强信息透明度。网络传播打破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信息产生和发布具有平民性,任何信息都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故意删除帖子、屏蔽关键词等行为不利于信息透明度的提高,甚至容易诱发受众的抵触心理,使事情变得更糟。除了新媒体下信息的泛滥传播外,一些媒体为了利益肆无忌惮地进行不良报道,也容易造成受众对于网络信息的误解,甚至造成严重的舆论导向。针对以上情况,相关媒体负责人只有把加强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摆在工作的第一位,及时对虚假信息进行查实并发声,才能更好地树立媒体的公信力,发挥媒体的导向功能,避免极端言论,维护记者的职业形象。

第二,建立网络辟谣制度。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困难重重。除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律,利用法制制约网络谣言的散播之外,还需要彻底切断网络谣言的产生源头,创建打击网络谣言的系统,在有效发挥监管作用的基础上,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解决媒体与公众之间的问题,对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依法惩处。当前,许多新媒体和自媒体为网络辟谣开辟了多种途径,在尊重言论自由、避免虚假信息、扰乱新媒体平台信息秩序的基础上,强调信息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记者需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角色的转型,保证职能的转变。同时,管理部门应把握记者角色的本质和特征,建立科学的指导机制,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而努力,紧紧跟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