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级电视台新闻分类及其分析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市级农村经济

(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江苏 223800)

由于我国实行“四级办电视”,各电视台以覆盖范围及其占有的资源划分。市级电视台介于中央台、省台和县级台之间,有些学者将这一级电视台称为“城市电视台”。但是很多市级电视台还需要照顾农村观众,在行政区域上一般都包含了一定的农村区域,所以把它们都称为“城市台”不全面。本文为讨论方便,仍然按照实际情况称为“市级台”。

市级台新闻在内容上一般分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农新闻、经济新闻等;从新闻来源上看,还有“外来新闻”。下面分别予以剖析。

一、时政新闻

中国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之一。因此和其他电视台一样,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首先要考虑它的政治性。[1]在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主要体现在报道当地领导讲话,党、政会议方面。

现在的市级台新闻大多有着这样的一些特点:板着面孔说话,居高临下,拉开一副架势训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某些新闻在报道当地领导讲话,党政会议的时候,通篇充斥着“意义”“影响”“强调”“指出”“要求”等词汇,“务虚”意味甚浓。而对于普通观众想知道的实质性内容,则语焉不详。

新闻要告诉群众,发生了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从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角度把它们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样是时政新闻,如果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去“看”,从老百姓关心的角度切入,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平民化”地报道,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既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具体地说,就是不过分拔高,不空洞类化,报道内容细节丰富,有血有肉。这样的新闻既能表达主流价值取向,又突出人情味,淡化宣传味,观众会更乐于接受。

二、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内容上关注“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表达上“新闻体裁和文学体裁的特点发生融合,常常并不严格按照新闻的结构来表达,语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或更加口语化”。[2]

对民生新闻现象大体有三种看法。一种是“本土化”,认为这是地方台在央视新闻的强大压力下突出重围的成功尝试;一种是“平民化”,认为向受众回归是中国电视改革的大趋势;第三种是“民主化”,这是研究者们对民生新闻提出的一个比较高的期许。

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追求,不等于“平面化”,更不等于“片面化”,不能成为庸俗化、游戏化的档箭牌。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并不代表“小市民化”、“世俗化”。

节目要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就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平民意识的强化不等于世俗化,不要小看“老百姓”;二是五光十色的丰富不等于杂揉,在做节目的时候还是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三是信手拈来的轻松不等于没有章法,也要做得很有内涵。

很多市级电视台之所以没有能力做深刻,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因为看似简单的节目背后是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团队支持的。孟非说:“我自己的职业其实是所有的担心中最轻的,台长和总监已经把80%的压力消解掉了。”他背后有着庞大的100人的团队。

三、三农新闻

目前我国大众传媒(不止是电视)上对农报道极度匮乏,对农村播出的专业频道屈指可数;对农电视专栏节目更是凤毛麟角。在市级电视台当然也不例外。

很多市级电视台,除了在“三夏”大忙时节比较关注农村以外,平时很少有“三农”的新闻。

做好三农新闻,要结合农村变化的实际情况,真正贴近农民搞好农村报道,不能简单地唱“四季歌”;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大众传媒大打“都市牌”的今天,要有勇气和魄力把根扎到农村去。在做好其他新闻的同时,农村新闻要围绕千村万户的广大农民,在贴近农村、农民的情感,服务于农村、农业的内容,适合农村、农民的形式上做文章,下功夫。

任何一个电视台都建立发展于特定的地域,服务于特定地区的观众。很多市级电视台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节目方面,摆脱不了对省台和中央台的模仿,甚至有的电视台把自己服务的地方定位于“城市电视台”,把主要的服务对象定位为城市人。如果说党政新闻比较方便采写,经济新闻容易获得收入,那么农村新闻就显得没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利益”并不是我们唯一要注意的方向。因此,市级电视台还要照顾到地域特色,对于农民和农村、农业方面的新闻尚有待深入挖掘。

四、经济新闻

经济类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政策和生活,而经济政策寓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中,同时也在不断引导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经济类节目是受观众欢迎的,一旦找到了令观众关注的切入点,经济类新闻的优势就能显露出来。

由于缺乏人才,或者本地经济落后,经济新闻在与同台的时政、民生类新闻相比,常有捉襟见肘之感。

究其根源,这些“经济类新闻”热衷于播报短、平、快的经济信息,或者是为了“创收”而做节目,放弃了对经济现象、事件的思考、接近和发掘,“形式”和“内容”分家了。要纠正这样的毛病,就要努力做到植根于生活,从人们的生活感受出发,捕捉那些观众最感兴趣的题材,通俗地解释繁杂的财经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行情,指导生活消费。通过焦点、热点的分析,以自己或者专家的真知灼见帮助观众理解经济事物,把节目做得既具专业化,又具平民化。

可以变换经济新闻的表现手段,比如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经济生活的主体是人,用特定的典型人物,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是经济类新闻的创新之路。人物是表现经济活动的最好的载体,任何经济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上;其次,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经历、语言去表现更具真实性和生动性,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

五、外来新闻

严格地说,“外来新闻”只是从新闻来源的渠道上划分的。市级电视台为了拓展新闻视野,大多都有外来的新闻,比如新华社的通稿,或者兄弟台的新闻互换,县级台“上送”的稿件等。

但是播报外来的文化和信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考虑地域性。比如一些市级电视台,在播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时,主动把当地人和外地的新闻事件有机结合,解决了当地人关心的问题。

对于市级电视台新闻的建议:

一、形式上可以创新

1.融媒体互动。通过融媒体互动,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实“讲”给听众,及时收到受众反馈,实现了各种媒体优势互补,拓展了新闻来源,实时互动,打破电视的线性传播局限。

2.采用观众拍摄的DV素材。观众自己拍摄的DV作品,由于来自于新闻现场,是生动、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是以平民化视角来表现的,所以通常内容新奇,真实感强,收视率高。

3.形式和手法要生动、活泼。在报道的具体方式上,可以多使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采访,让新闻人物自己说新闻,主持人也可以在一条新闻之后加上适当的点评。

二、电视新闻本地化

一般说来,现在并不是大家不重视电视新闻本地化的问题,而是要认真解决实际存在的三个问题。[4]

第一,要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改革和创新。市级台新闻究竟以抓身边小事、社会生活为主,还是突出党政宣传?往往是后者。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在“喉舌”的定位下,不由自主地把新闻变成“宣传”,缺乏生动性,缺少灵活性。

第二,地方新闻要做深做细。市级台新闻一大卖点是“正在现场”,也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应当用“同期、细节、感受、展示”打造感性新闻。此外,还必须重视二次新闻(即新闻追踪)。但是我们往往是流于琐碎,浮于“就事论事”。

第三,涉及本地区的重大新闻事件,市级台为何不如中央台做得好?比如多年前的“非典”、淮河抗洪,央视收视率不断攀升。而与事件直接相关的北京、广东、安徽等电视台则相形见绌,就更不用说市级台了。这说明,市级台策划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解决这些问题,市级电视台新闻才能够回归“本地化”。

三、发展深度报道,提高采编人员素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门彻儿提出了“三层报道”概念。[5]他认为:对事实表面的报道是第一层;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

深度报道是在第二、三层报道上发展起来的,强调更深入挖掘题材内在和外在的诸多联系,在内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围展示事物的全貌和动态过程。主题是深度报道的灵魂,选题要“新”,要有新事实、新思想;即使是老题材,也要有新切入点、新看点、新信息带给观众,从而使报道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里面也提出,新闻从业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猜你喜欢

市级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敢问路在何方——市级台文艺团队如何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