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课走进学生生活

2018-02-16张云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历史教学城市化

张云

摘    要: 历史课走进学生生活,运用主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透过现场直击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通过畅谈感受让历史照亮现实。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将那些生动的、丰富的和多样的历史展现给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感悟历史的深层意蕴,发挥历史学习的功效。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生生活    城市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历史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历史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尤其初一阶段,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能够学到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在事物表面。加之学生学习科目多,一般对历史学科所花经历有限,因此课堂上必须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发挥历史学习的功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人教社新编部编教材,七年级下第12课。本课教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但教师对文化史的教学不够重视,流于形式,甚至以画教材的形式完成该课教学任务,学生不能通过过程性的学习走进历史深处,感受历史的深邃美好,有必要让历史课走进学生生活,体验更美好的历史。笔者尝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共同品味宋元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精彩纷呈的文化,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进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希望学生发奋学习,将城市、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巧用主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度很高的科目,虽然源于过去,却能指导现在和未来。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曾说:“只有借助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的宗旨。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们感受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也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身处其中,我们追求怎样的城市生活,这正是与今天的每位同学息息相关的。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认识这张图片吗?(出示上海世博会的标志图片)

学生:上海世博会!(大多数同学表现得很兴奋,有的去过现场的更是激动)

教师:的确这张图片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有些同学告诉我,去过现场。那同学们知道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个别同学还能脱口而出)

教师:是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这张图片我们同学熟悉吗?(出示《清明上河图》)

学生:《清明上河图》,我在世博馆里欣赏过,还是动态的。(亲历过学生的记忆之门打开了,没亲历过的同学也被感染,充满好奇)

教师:右边这张北宋张择端的展现北宋都城汴京都市风光的《清明上河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为什么21世纪的世界博览会会选用12世纪的这幅风俗画作为镇馆之宝?宋朝的城市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从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

教学感悟:从导入过程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反应来看,导入成功地达到了预期效果。上海世博会标志图片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关注过,甚至亲历过的,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出现及与上海世博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北宋人们的都市生活充满了好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链接,更是拉近北宋与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深深引发同学的思考,如“我们追求怎样的城市生活”、“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将怎样在城市中生活”、“我能为城市生活更美好做些什么”等一系列思考。

将历史知识整合,适时、恰当地运用主题,链接历史与现实,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又能达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明鉴的目的。

二、直击现场,走进历史深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图片、史料、视频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呈现历史的原貌,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倾听未来呼唤,是教师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没有对宋元时期的大都市一一介绍,而是依然以北宋都城汴京为例,深入了解汴京居民的城市生活。选取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布局图,重点运用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直击现场,透过与唐朝时期都市的对比,将北宋汴京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变化凸显。

教学片段二:繁华的都市生活——大都市。

教师:那么宋元时期的城市布局如何呢?我们以北宋都城汴京为例窥探一番。(出示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布局图)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唐长安的都市布局特点,对比探究北宋汴京的都市布局特点。

学生:唐长安城很宏伟,整齐划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教师: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云“长安大道横九天”,诗人长安中鬼诗曰“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都是真实的当时都市的写照。那汴京城的布局明显要复杂,接下来,让我们由内而外认识汴京城。首先请同学们找找“市中心”?

学生:大相国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大相国寺”部分,初步感受繁华。

教师:“大相国寺本是佛门净地,是清净、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它的变化可以看出当时都市生活的什么特点?”

学生:繁荣、大众……

教师:大相国寺的变化,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北宋都市生活的繁华、大众、平民。接下来同学们可以继续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仔细观察,看看北宋汴京的都市布局还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又会给居民生活带来怎样的不同?

学生:衣料铺、马市街、饮食街、旅馆街等,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了,而且有规划,吃的、穿的都有专门的地方。

教师: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专业化程度高,生活更加便捷。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市和坊、瓦子等角度分析汴京都市的特点,在与唐朝的对比中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感叹都市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感悟:返璞归真,没有大量文字的铺陈,简简单单运用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布局图的对比,带领学生直击现场,走进历史深处。既学到了观察平面图的方法,又培养了观察的细心、耐心,还有历史想象力。通过与唐朝的对比,感悟到城市布局、功能的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当时居民的城市生活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今天城市的布局和城市的功能怎么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呢?

三、畅谈感受,让历史照亮现实

适时将时间留给学生,畅谈感受。倾听学生的声音,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同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将历史教学与现实链接,培养学生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的习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和现实、个人与国家、人生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片段三:汴京城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教师:当年,大型电子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精彩亮相,即引来了轰动,今天借助高科技制作的3D动态《清明上河图》画展依然受到大家追捧,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心随城市动。(播放)

教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很陶醉啊,是不是特别想穿越!通过今天的学习,汴京城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最震撼的是,宋元时期都市与唐朝相比发展迅速,很繁榮,很热闹。

学生2: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相国寺的变化,体现了都市发展带来的资源共享,尤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学生3:瓦子让我感兴趣,生活很丰富。我想生意肯定很好。

学生4:汴京城中店铺林立,而且分门别类,很专业,特别感受到生活的方便、便捷,挺有活力、有生机的。

学生5:我是个足球迷,蹴鞠这项运动挺让我震撼的,有创新。而且特别是皇帝和普通老百姓都参与,女性也参加,让我感受到平等的气息和和谐的氛围。

学生6:从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我看到了艺人们的动作很轻快,表情很轻松,很满足的样子。

……

教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得太好了。在聆听的同时,我将同学们描述的信息重点记录了下来。(板书)

平民化     世俗化

丰富       热闹

专业       创新

平等       轻快

满足       生机

……

教师:那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21世纪的世界博览会会选用12世纪的这幅风俗画作为镇馆之宝了吗?生机、健康、丰富……这些不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都市生活吗?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希望同学发奋学习,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感悟:在聆听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平时课堂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忽略了学生的声音。学生有着很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有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我们要适应时代,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让历史照进学生的心里,让历史照亮现实。

本节课,笔者尝试让历史课走进学生生活,运用主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透过现场直击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通过畅谈感受让历史照亮现实。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将那些生动的、丰富的和多样的历史展现给学生,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悟历史的深层意蕴。今后工作中笔者还将不断尝试,不断丰富教学实践,使历史课更丰实,学生能从历史课堂中汲取养料,有助于他们成长和生活。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历史教学城市化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