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高校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018-02-16张雪莉姚小飞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张雪莉 姚小飞

摘    要: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研究能力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在有限的资源配备下通过校本一体合作对策,全方位提高教研能力,尽快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研能力    专业发展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指大学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以高校改革理念为标杆,教、研结合,善于发现、勤于总结、勇于创新的能力。教师,根据人力资源角度解析,属于学有专长的人才,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地域、资源储备、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农业院校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或者即将成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大学教师,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幅度改革中奋起直追,赶超相对来说学术研究能力相对更强一些的“211”、“985”等非农业院校高校教师,非农业院校的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如何更上一层楼,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运筹帷幄。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优化现有人才储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弹性学制自2002年提出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各高校越来越普及,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人才供应量的增加及学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平衡。这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要求高校在选聘外来人才的同时,选贤任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现有人才储备。

现代管理学方面的一些用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教师人才储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凝聚一种力量,提供一种精神,共同完成一个使命。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則得其下下。”先秦·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理部门根据时代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作为实施者的高校教师要做的是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欧阳常青,2003)。郑金洲曾说:“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管理中,都不存在这样的逻辑:只要你读的书多一些,你就可以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具有更多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本领。”(郑金洲,2002)高校人才的培养不应以学历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素质、悟性、潜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应该予以考虑。(2)引导与挖掘并举。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员工身上所蕴含的现有的或者潜在的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最大财富,雇佣人员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未来及成功与否,而在于如何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间的完美媲合和无缝链接,否则再多的员工也只是资源的浪费。“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术梯队的建设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得以完善。当前高校人才储备要做的是在均衡师资力量(引进外来人才)的大目标下,最大限度地优化现有人才储备。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动物园游玩或者看过马戏团表演的很多人,相信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拴大象的绳索那么细,而重达几吨的大象不挣脱绳索逃跑,重获自由呢?原因很简单,类似于美国学者曾做过的名为“青蛙实验”产生的“青蛙效应”,一头大象,在它没出生多久,力气还不足以挣脱绳索的时候就将其拴起来,刚开始它可能因为不自由不停地反抗挣扎,但是慢慢地在发现无论它怎么挣扎也挣脱不了之后,就会逐渐放弃努力,直至适应,任由“纤细”的绳索锁住它无穷大的力量。这个事情值得深思反省。缺少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监督,部分教师就好比被从小拴着的大象一样,安于现状,幸福感建立于一日三餐的温饱,而不是小康水平(野外自由生活)的实现,久而久之,其自身的惰性将慢慢侵蚀当初的激情与追求,一生碌碌无为。

“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评价”(王笃勤,2007)。科学制度化的评价体系,在对教师进行必要约束的同时,也应予以激励;既评价教学质量,又督促科研创新。简单、片面、狭隘、量化的传统测量评价方式对复杂、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路途上的“绊脚石”。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绩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成果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及反馈,对教师自身的业务提高及工作积极性的督促、激励及调动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决策主管部门可基于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具体实际问题,及时予以重视、商讨,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或者改进完善,全面促进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三、扎实落实教研室活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整体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升离不开教研活动。“教研”,从字面意义理解,既有教学又有科研,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社会人才辈出,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当前最应该做的是在做好教学这一项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真正达到国家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张敬邻,2000)。现今不管是“985”“211”,还是地方性高校,几乎每年都会公派教师于国内外进修或者访学,其在外学到并且掌握的知识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无论是从知识、观点或者理念方法来说,都将会是全新的。

集思广益献计策,群策群力谋发展。“专家式”教研、讨论,以及课堂实践上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反馈收集反思,在大幅度提高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其教研能力添砖增瓦。其次,专题研讨。同一所大学,绝大部分大学教师教授的教材都是统一的,学生的水平不相上下,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甚至两极化的问题。那么对于那些颇受争议的、相异性极大的问题,“孤掌难鸣”,单枪匹马的教师即使心力交瘁也有可能难以解决。《吕氏春秋》写道:“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专题研讨将多面聚为一点,直击要害,其威力是不容小觑的。再次,互通有无,深耕教研。专门的时间,专题化的讨论,头脑风暴,经验信息互通有无,全面整体化提高科研水平。

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能力作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标志性能力,在教师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成长的主要标志是教师自我教育与教学反思能力的形成,即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作为观察和思考对象,并对自己做出的教育教学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熊阳,2005)。针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管理部门要做的是最大化地唤醒大学教师现有的知识、信念;提高高校教师做课堂研究的自信心和能力;帮助高校教师反思、讨论、系统地行动;增加高校英语教师合作和科研机会;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关键看其能否将學到的知识在最大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产出。假设一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从未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从不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及达到的教学效果,那么这位教师只是上完了一节课,而不是高质量的授予及反馈。反思性的监控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快查找所出问题的核心,及时地予以更正改进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身业务水平及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科研能力作为评估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无论是教师的个人业务成长,还是对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提高,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接受过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熏陶的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教学研究能力,其工作潜能难以被深层次地挖掘,将很快被瞬息万变的时代所淘汰。提高高校教师,特别是地方院校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辛的、长期性的系统化工程。

参考文献:

[1]刘诚芳.现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9.

[2]欧阳常青.论高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J].教育与现代化,2003(2):72-76.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笃勤.真实性评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张敬邻.话说教学模仿[J].中学语文教学,2000(6).

[6]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反思与教学实践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7]熊阳.重庆市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情况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