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藏的主流者

2018-02-16席艺璇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范晔后汉书

席艺璇

摘    要: 两汉时期,独行概念的出现和独行之士的盛行,与当时的儒学兴盛有密切的关系。范晔搜集奇人异事而作《独行列传》,而他本身也是一位独行者,渴望真心相对却没有真心相待的知己,他只能把这种渴慕放在《后汉书》之中。《独行列传》看似叙写“非主流”的独行群体,实则是在弘扬儒家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 范晔    《后汉书》    独行群体    儒家伦理

一、“独行”概念的由来和独行群体

范晔在《后汉书》中独创类传《独行列传》集中描述了数位独行奇士。“独行”是汉代征辟选官的一个科目,早在《汉书·武帝纪》就有记载,“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选拔的是道德出众的士人。两汉时期,独行概念的出现和独行之士的盛行,与当时的儒学兴盛有密切的关系。

儒学在武帝之后获得正统地位,此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皆极度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社会风气是独行群体出现的先决条件”①。汉室主张以忠孝仁义治天下,以儒家道德标准决定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又影响了汉代世人道德舆论的评判标准。“至东汉,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②。重名节成为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社会风气,朝廷对道德楷模极力嘉奖,独行之士正是这种社会氛围中的必然产物。

二、《后汉书·独行列传》人物解析

白寿彝先生曾指出,“范晔重视节义”,把节义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核心标准,瞿林东先生指出:“范晔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阐发,集中体现于《后汉书》的《独行列传》、《逸民列传》和《列女传》之中。”③

“《独行列传》所载有24人行迹,此外还附有13人史事。从它所记载的史实来看,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忠义与‘孝义方面表现得很突出”④。总体上可以将37位“独行之士”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忠义”之士,这些人誓死效忠刘汉王朝,千方百计躲避王莽等他姓朝廷征召,隐世而居宁死不仕,如谯玄、李业等人,或是身为地方太守小吏,在贼寇面前舍命护主,如刘茂、彭脩等人;第二类是“孝义”之士,他们恪守孝道,李充甚至不惜舍弃妻儿,更有如张武者,因思念过世双亲而后悲恸绝命;第三类便是“信义”之士,陈重、雷义、范式等人,他们情谊深厚,守信重诺,重于泰山,出仕举官真心礼让,相互信任之至到了托付身后诸事的地步,正是古代“死友”的出处;还有最后一类异人,有人自焚求雨如谅辅,有人假装安贫有德、沽名钓誉,如向栩,在任官之后本性暴露,不得善终。

从四类人所占的比重来看,前三类占绝大多数,异人只有少数。前三类所代表的“忠义”、“孝义”和“信义”无疑是儒家主张的道德伦理标准。从道德标准看,这些“独行者”并不“独行”,反而践行儒家道德观。范晔之所以把这些人物单独归类,称为独行之士,只是因为这些人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非常偏激,甚至可以说奇异怪诞。任永为了推脱征辟假称自己眼盲,甚至对亲子坠井、妻子淫乱也视而不见,还有戴封被贼人掠去财物,主动将贼人未找到的财物双手奉送,贼人惊曰此贤人也,善良仁义竟能至此。范晔对此基本上持欣赏和赞同的态度。

前三类独行者皆重“义”。有人认为这些独行之士属于司马迁笔下的侠义之士,其实不然。这两类人虽有共通的地方,范晔确实激赏义士,“义”字在《独行列传》出现了共20次之多,将“义”看作和儒家核心“忠孝”相同高度的地位,但细究后不难发现,范晔笔下的独行之士和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已经有了本质之别。南京大学的杨颖认为“史家对游侠精神所进行的主流化加工才是正史中游侠列传传统中断更为直接的原因”⑤。在融合了儒家主流文化的情况下,以儒家正统思想的道义对之前的游侠群体的人物性格进行了修改限定,慢慢转变为了后来的独行群体。从“独行之士”的“士”字立见这个群体的基本性质,他们皆是或曾是东汉时期的中下层官吏,在被朝廷赏识之后往往身居太守、都尉或者中郎将等高位,是正统政权的绝对捍卫者。“游侠”居无定所,来去无踪,流动性很强,但独行之士的居所不但固定,更是出身乡里的传统之家。他们效忠自己的乡郡,拼死护主,尤其保护家乡父母官和乡人。“忠义”和“侠义”有区别,范晔把侠义精神转换为了“忠义”,游侠劫富济贫、快意恩仇,独行之士或曾与官府为敌,因为他们忠的是刘汉,“義”是建立在为家为国尽忠尽孝的基础之上的“义”,并不是“侠义”。

范晔对《独行列传》的主流化加工,实质上可以说是终结了《游侠列传》。范晔本人因谋反罪而死,行事“平己任怀”更被当时世人视为“非主流人物”,似乎与儒家正统为敌。但他却在《独行列传》乃至整部《后汉书》极力捍卫儒家正统和汉室君权,可见他“谋反”罪名的可疑和性情的复杂。值得注意的是,他笔下的独行之士大多出身平凡甚至孤贫,但他们才德过人、居贫不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观念甚重,选拔和评价人物皆以出身门户划分等级,但范晔在此风气之下,“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唯尊独行”,只尊道义不尊门第。范晔出自名门大族,这种视野和见识着实可贵,或许与他庶出不贵、不受喜爱有关。

《独行列传》中有个别奇人异士,钟书林也说范晔“爱慕奇才异士”。他偏爱撰写命运离奇之人,抒发他心中郁闷不平,深有同情相惜之情。这种猎奇心理和他自身同样特立独行、命运多沉浮有关。这些奇人异士中,有些是假装高洁、故作不凡,在当时以名节选官的世风中浑水摸鱼、沽名钓誉。最典型的要属向栩,“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着绛梢头。……不好语言而喜长啸”⑥。向栩的行为如此怪诞,却开了魏晋风气之先,后世名士阮籍等人行为举止与此人颇为相似。当向栩的行为引起世人注意之时,他三番两次地接到了朝廷的征召却屡次拒绝,“后特征,到,拜赵相。及之官,时人谓其必当脱素从俭,而栩更乘鲜车,御良马,世疑其始伪”⑦。点滴笔墨把向栩前后不一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心生反感,起初的拒绝不过是为了最后得到更高的官职,当得到想要的一切之后,其本性立马暴露无遗。诸如此类虚伪的“独行者”,本应为世人警示,但范晔在篇末论赞中并未作评论。

三、分析范晔的思想矛盾

从整部《后汉书》尤其从《独行列传》中多处可以读出范晔的思想矛盾和复杂人性。第一,范晔在《独行列传》字里行间中饱含着对独行之士居贫不改、视名利为粪土的景仰之情,但范晔在宦海沉浮中,一时拒绝出仕又一时反追名逐利落入陷阱,十七岁在可以少年显名时放弃宝贵机会不愿出仕,在北伐之时托词脚疾不愿随军放弃唾手可得的升官之机,却被孔熙先等小人的财物和拉拢陷入政治漩涡身败名裂;第二,范晔重视孝道,在《独行列传》里他敬重那些孝顺和疼爱父母的独行之士,但他在彭城王老母的悼会上听挽歌喝酒助兴,在嫡母过世时不愿回乡吊丧最后还携带姬妾同行,这些反常的行为实在令人感慨;第三,范晔本人反佛鬼,对鬼神向来持绝对反对的态度,但他在《独行列传》多篇中大写鬼神和因果报应,如王忳在到任途中斥厉鬼平冤屈,“亭长曰:‘亭有鬼,数杀过客,不可宿也。……夜中闻有女子称冤之声。……忳曰:‘当为汝理此冤,勿复杀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⑧。读来倒颇有些聊斋之味。范晔本有朴素的唯物史观一生都主张无鬼论,反对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但在笔下频频与此主张相悖,这其中折射出他本人性格的错综复杂实在令人不解。

综上所述,范晔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造成了范晔复杂矛盾的思想性格,他出身名门世家、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却欲处处挣扎、反叛自己、反叛正统,最终难掩他深埋内心的一片赤忱。范晔及其笔下的《后汉书》实质上都是在魏晋乱世之中隐藏的主流者,后世终成了正史典范。其中的《独行列传》看似是在写东汉时期“非主流”的独行群体,实则大部分是在弘扬儒家的主流思想,独行者并不独行,这更是反映他矛盾思想的一处典型。

注释:

①张睿.东汉时期独行之士初探[J].求索,2012(6).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M].中国书店,1987:61.

③④瞿林东,李珍.范晔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301,302.

⑤杨颖.《后汉书·独行列传》与正史中《游侠列传》传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⑥⑦⑧[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下册)[M].北京:中華书局,2000:1817,1818,1810.

参考文献: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瞿林东,李珍.范晔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

[3]钟书林.范晔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1).

[4]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5][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6]张睿.东汉时期独行之士初探[J].求索,2012(6).

[7]杨颖.《后汉书·独行列传》与正史中《游侠列传》传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范晔后汉书
文本研究视域下的范晔“谋反案”
克己奉公
范晔:作死是条不归路
论范晔仕宦与交游对其撰史的影响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知弟莫如兄
寻根索源 别伪求真——曹金华教授《后汉书稽疑》简评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范晔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读《狱中与诸甥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