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卫补泻探微

2018-02-13田大哲赵泾屹李乃奇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刺法卫气灵枢

田大哲,赵泾屹,李乃奇

1.沧州市同达堂国医馆,河北 沧州 061001;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营卫补泻,又名荣卫补泻,是一种单式的补泻手法,始于《内经》,明于《难经》,彰于元明。经世以来,代有阐述,然始终未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营卫补泻为针灸补泻之基本法,亦是针刺手法补泻之大法,为重中之重。南唐针灸家何若愚在其《流注指微赋》首标“疾居荣卫,救扶者针”[1],指出荣卫之于针灸的重要性。营卫补泻其特点是以阴阳为绳,以气血为用,以出入为法,法天则地,补虚泻实,和合为本,故为补泻之总纲。笔者研习针法多年,对营卫补泻之机理及临床应用偶有所得,现不揣鄙陋,探幽《内》 《难》营卫补泻本义。

1 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与物质基础

营气和卫气是中医学的基础概念,是建立在阴阳、表里、出入基础之上对人体之气的一种认知阐述,既可对生理、病理做出解释,又能据此行针刺之术,施补泻之法。

1.1 荣气、营气之辨 古往今来,荣气、营气二词充斥于诸家著作,别之为二者有之,合之为一者亦有之,今试以《内经》条文而厘之,以资针法之用。

荣气、营气,首见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经脉》则曰:“脉为营”。《灵枢·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营”字《说文》解曰:“市居也”,围绕而居。“脉为营”,营围绕脉而居也。营气乃水谷精微所化,绕脉而居,行于经遂,周而复始。

《灵枢·卫气》云:“其精气行于经者,为营气。”《素问·痹论》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两者均强调,气之精者,荣气也,行于经,入于脉。

由上可知,水谷精微之气沿经脉周流,既荣外,又营内,故有荣气、营气之异,然其二歧本于一源,乃一气之作用二也,故世代混用,荣营相通。又据李鼎先生考证,“荣卫”之“荣”,据《灵枢》当以“营”为正字,当从之[1]。荣气即为营气,营气便是荣气。营气源于中焦之谷气,谷入之于口,口食地气,故营气为土,为地,为里,属阴。

1.2 卫气之识1.2.1 卫气旧知 《灵枢·卫气》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这些条文明确说明卫气源于水谷精微之气的“浮气”,是“在脉外”的。《灵枢·决气》之“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指出的亦是源于营气之卫气的功效。

另,《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所论似与上文相左,其实所谓“卫气出于下焦者”,一言先天命蒂之祖气(即坎中一阳)乃后天谷气腐熟之本也,营气之成实赖祖气之温煦蒸腾也,卫气之有出于此者;一言“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藏》),说明先天祖气可以通过三焦气化敷布全身,直至皮毛,有直接参与构成卫气者。

1.2.2 卫气新识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则进一步指出了卫气的功效,而这些功能又从侧面指出了卫气之所居,即在人之体表的分肉、皮肤、腠理,即皮毛处。

故肺气应是卫气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肺开窍于鼻,所吸者为天气,属阳,其入肺宣发氤氲可布达于皮毛,功可熏肤充身泽毛,亦属阳,行表。又皮毛有自主呼吸,所司者亦为在天之阳气,同行表,故曰:卫气亦出于上焦,因肺而作。此与张志聪《灵枢集注》“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2]之识同工而异曲,为《内经》隐而未明者也。此说与源于营气之卫气及源于先天祖气之卫气,形成三焦一起拱护卫气的格局,共同构筑了卫护肌表之卫气的钢铁长城。这也为《内经》 《难经》之荣(营)卫补泻共同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营卫补泻的内涵与操作

营卫补泻首见于《内经》,《灵枢·寿夭刚柔》云:“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明确提出营卫刺法的概念,说明刺营与血有联,刺卫与气相关。基于此,有学者认为《内经》营卫刺法是以出血和不出血为原则,技术要点是刺脉内的营和刺脉外的卫,前者要求出血,后者要求出气[3]。

其后《难经》对此又有进一步的发挥,《难经·七十一难》云:“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难经》对营卫刺法提出了卧针刺法和押手配合针刺的方式,则又属营卫刺法一说。

元代医家滑寿《难经本义》注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恐伤卫气也”[4],说明了营卫刺法的操作,针阳须卧针平刺,以取在表之阳卫,不可深刺以伤荣气;针阴须以左手(押手)点按穴位,以牵曳引持卫表经气,待卫表气散而偷针至荣。此段经文不但指出了营卫补泻的要领,更明确指出了押手在荣卫补泻中的重要作用。这与《素问·刺齐论》所言“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的精神是一致的。

此外,《难经·七十六难》又明确指出营卫补泻的实质,云:“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取气。”滑寿《难经本义》注曰:“《灵枢》五十二篇曰,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盖补则取浮气之不循经者以补虚处,泻则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4]。日本著名儒医滕万卿《难经古义》注曰:“所谓从卫取气者,浅留其针,得气因推下之,使其浮散之气收入脉中,是补之也。从荣置气者,深而留之,得气因引持之,使脉中之气散置卫外,是泻之也”[5]。滑寿卫气之说仍局限于“浮气”论,而其所言营卫补泻之实质确为定论;滕说实得《难经·七十八难》“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之要旨。“置”字,《说文》曰:“赦也”,即舍也。

明代李梴及杨继洲对本法又提出可与迎随或呼吸结合,更好达到补虚泻实目的。李梴在《医学入门》曰:“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营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然补之不可使太实,泻之不可使反虚,皆欲以平为期耳”[6],阐明营卫补泻操作之法,并与迎随补泻相结合,以更好地补虚泻实。同时点明,无论补泻,皆不可过,以平为期。

《针灸大成》则言:“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纳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以阴部主静之故也”[7],又曰“呼尽纳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纳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7],指出了营卫补泻的具体操作及其针后效果,并与呼吸补泻相结合,疗效益彰。

3 营卫补泻浅识

通过上述典籍对营卫补泻的概说,可知卫气主要是由源于营气的“浮气”与肺气组成的,其居外,属阳,属天,行表;营气则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居内,属阴,属地,行里。此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者也。

营卫补泻,始于《内经》,明于《难经》,彰于元明,后世多有阐述,基本是围绕《内》 《难》经文而展开。总而言之,其法是自外而内或自内而外的一种操作过程,即是由天及地或从地至天。补法的操作是:左手轻按穴位,随而进针,只进卫分,得气之后,候其气往,推而内之,静以守之,所入者为卫分之阳。泻法的操作是:左手重按穴位,偷针缓进至营分,得气之后,候其气来,动而伸之,疾而出针,不扪针孔,所出者为营分之余。

李梴与杨继洲分别主张营卫补泻需与迎随补泻和呼吸补泻配合,是为创举。然营卫补泻以阴阳为绳,以气血为用,以出入为法,实为营卫、迎随、呼吸、徐疾、捻转、提插、九六、开阖等八大类单式基础补泻手法之总纲,除呼吸补泻而外,其余六种手法均有自外而内或自内而外的操作过程,其中九六补泻虽不能独立自行出入,但常与提插、捻转诸法相合而用,故从之。另,前文已言明呼吸本身即参与营卫之气的化生,故呼吸补泻从之亦属当然。有学者更指出,针刺补泻法总归关系到营卫上来[8]。

营卫补泻,无论是补法,还是泻法,追求和体现的都是针刺后达到阴阳和合的状态。推而广之,针法贵和,补为和合,泻为和合,平补平泻法亦为和合。是故,营卫补泻亦是复式手法的根基,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在营卫的基础上,于中间又分出人部,即成天人地三层。烧山火生热之本在卫(天部),其和在中(人部);透天凉生寒之本在营(地部),其和亦在中(人部);阳中隐阴其本在卫在营,其和在中(烧山火与透天凉契合处);阴中隐阳其本在营在卫,其和在中(透天凉与烧山火契合处)。龙虎龟凤四神刺亦是如此,以赤凤迎源为例,《金针赋》言其术式时有云“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是一个由卫(天)至营(地),再由营(地)至卫(天)的往复过程,其目的即为和合,“针自摇”为和合之征也,而“复进其元”所用者即为此和合之气。其它诸般古典针法皆秉于此和于此。

4 小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不但指出了阴阳的重要性,也言明了治病之本在调阴阳。《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说明了针道要法在调阴阳,而针法调阴阳者,当从补泻着眼,而补泻当从营卫入手,此写作之本意欤。

猜你喜欢

刺法卫气灵枢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