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及教学启示

2018-02-13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控制组团体显著性

袁 焱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安徽 马鞍山 243041)

生命意义感最早是由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提出来的,他认为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首要的动机,当其寻找未果时,就会产生无生命意义的空虚感,使人深陷痛苦,甚至影响人类的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1]。一般来说, 有较高生命意义感体验的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也比较高(Boyle,Buchman,Barnes & Bennett,2010);反之,则会对个体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如自杀、反社会行为等(Littman-Ovadia & Steger,2010)[2]。由此可见,生命意义感的提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其的干预研究匮乏,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弗兰克尔关于生命意义的主要理论以及大学生爱看电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这对于构建和谐的自我和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马鞍山两所高校的在校生。用问卷施测后,根据得分,结合自愿原则,按顺序从高到低筛选出40人,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每组10人)。

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活跃辅导气氛,协调男女生比例,特意安排6个无交往困难的大学生加入实验组,一个小组2人。这6个人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

1.2 研究工具

中文生命意义问卷(C-MLQ):2008 年王孟成、戴晓阳等人对Steger 等人于2006年编制的人生意义问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进行修订,形成了“中文生命意义问卷”(Chines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C-MLQ)。该问卷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追求两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5 和0.82,1 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705[3],后测工具与前测工具保持一致。

1.3 研究步骤

对实验组一进行8次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4学时;对实验组二进行7次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每周1次,每次4学时;对实验组三只观看生命影片(内容同实验组二),不安排反思辅导;对控制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生活,不参加任何活动。

1.4 干预方案

1.4.1 团体辅导方案

弗兰克尔认为, 人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生命意义感:爱的体验、创造价值以及苦难的意义。因此团体辅导方案将紧紧围绕此三种途径,帮助学生体验爱的感受、认识并了解苦难的意义、重新认识生命价值,认识自己,从而提高生命意义感的水平。每次活动主题与目标安排如下:

1(你好,我来了!):形成团队;布置贯穿全程的家庭作业

2(我是谁?活着为了什么?):正确认识自我;思考活着的意义

3(我们来交流吧!):学会有效地沟通;理解信任的感觉

4(你爱我!我也爱你!):学会感受爱的能力;学会表达爱的能力

5(我很难受,但我会坚持!):学会有效的宣泄方式;理解挫折(苦难)的意义

6(我的存在有价值!):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验创造价值过程的感受

7(生与死,我会正视你们!)正确看待生与死;学会珍惜生命

8(谢谢你们,再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结束团体

1.4.2 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方案

观影反思辅导方案理念依据同团体辅导方案一样,都是紧紧围绕弗兰克尔获得生命意义感的三种途径。每次活动过程为:1观看影片(节选);2组织反思讨论;3主持人总结;4观影日记(作业)。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春风化雨》,正确认识自我;思考活着的意义

第二单元《心灵捕手》,学会有效地沟通;理解信任的感觉

第三单元《美丽人生》,学会感受爱的能力

第四单元《阳光小美女》,理解挫折(苦难)的意义

第五单元《许三观卖血记》,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验创造价值过程的感受

第六单元《活着》,正确看待生与死;学会珍惜生命

第七单元《飞越疯人院》,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2 研究结果

采用SPSS20.0对实验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实验干预结果如下:

2.1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均分及标准差

表1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均分及标准差

2.2 实验组前、后测的方差分析

表2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的方差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实验组中,实验组一、二被试的变化显著的高,控制组的变化显著的低,而实验组三的变化略高于控制组。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实验后测得到的生命意义感分数进行F检验后,得出结果如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后测时的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3 不同组别在后测时的多重比较

以生命意义感得分作为因变量,以组别为自变量,进行One-way ANOVA检验,结果发现不同组别间具有显著的差异,F(3,503)=311.226,P=0.000。不同组别在后测时的多重比较发现,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三、控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二与实验组三、控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三与控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4 一个月后的追踪数据比较

实验结束一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追踪测试。实验组一一个月后的干预效果仍然很显著(p<0.001),实验组二一月后的干预效果较显著(p<0.01),实验组三与控制组一个月后干预效果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包括一个月后测),实验组一、实验组二被试的变化显著高,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是有效和可行的,并且有长期效果。

团体辅导干预的有效性,不仅来源于团体辅导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如团体中资源和观点的多样化有利于成员深刻和全面地认识问题;还源于此次干预方案的制定更加重视活动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安排。以往国内开展的团体咨询研究,在设计活动单元时,基本以现场活动的开展、反思和讨论为主。但笔者认为仅凭短短的几个小时活动想改变一个人内在的固有的认知不是很容易,所以在本次干预研究中,设计了贯穿全部日程的系列活动,以此弥补团体辅导后大片的空白,和两次活动之间由时间带来的陌生感。

生命意义感实质上就是主观的感受,但它又切切实实地来源于客观存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这种快节奏中焦躁地生活,来不及用眼光探寻生命的轨迹;欲望的不断延伸,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已逐渐干扰了年轻人发现感动的正常能力;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又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爱的感受力。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家庭作业内容:一是种植绿植、花卉。种植的过程让参与者全方位地感受了生命的气息,种植的经历让他们不断体会生命的灿烂与消亡,感受到对生命培育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团体辅导结束后,有2/3的参与者表示将继续种植各种绿植、花卉,并坦言每天的劳累,当碰触了它们后,一切都会变得欣欣然,也更容易发现身边生命的美好。另一个家庭作业是用不同形式捕捉生命的画面,诉说生命的故事。一开始,参与者的话题基本围绕自己的种植经历,但从第三次活动开始,内容与形式在不断扩大。从人类到动物、植物,从图片、故事到画画、唱歌,不断改变。活动结束后,参与者表示每次作业的分享都是一天中最开心、放松的时候,也是阻抗最小的时候,更是第二天回忆内容最多的部分。

想到用影片来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是源于参加陆晓娅老师的“影像中的生死学”工作坊。参加工作坊之前,笔者发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但又很固执已见,在辅导中常常坚守自己的阵地,使得辅导老师无法有效快速突破其心理防御给予帮助。陆老师的工作坊学习给了笔者很多灵感,开始尝试在所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用观影辅导。结果发现,运用这种干预方法后,大学生特别容易进入思考状态,参与讨论的热情也大大提高,干预的效果非常地好。在观影日记中,有被试写道:“我就是喜欢看电影,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一个人也只能活一辈子,但电影可以让我体验到他人不同于我的人生经历,让我能用一小段时间就经历他们生命中最精彩的片段。”

实验后,实验组三虽与实验组二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与控制组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种干预方法虽不如前二种方法有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生命意义感的指数,只是这种干预方法后劲不足。大学生虽能善于对生动的故事给予反思,但缺少了集体交流的氛围,无论从反思动力还是反思深度,都较实验二欠缺许多。

3.2 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学的启示

根据殷宁等人的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普遍不高。大学生正值人格完善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4]。因此,高校的生命教育迫切需要,而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

学术界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形态上存在争议:有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两种观点。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如果高校有资源有能力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那是最好的,可以用团体辅导等方式将生命教育的知识连贯、完整的提供给学生[5]。但如果高校因种种原因无法单独开设该课程时,也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渗透教育,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高校必修课,并且越来越重视课程中各项团体活动的开展,更有高校直接将课程以团体辅导的方式,每期一主题,定期开展。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把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心健课的相关内容中,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对生命影片的观影及观影日记则可以作为课后的有效教学资源补充。

4 结 论

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等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提升其生命价值;干预方法适合不同的生命教育课程形态使用,方案具有推广性。

猜你喜欢

控制组团体显著性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给商品起名字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